中山成公(又名中山成王)(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28年),姬姓,名約,中山桓公之子,中山國第四任君主,11歲時(公元前360年)被立為太子。是桓公復國後第二代中山王。公元前353年中山桓公病逝,傳位成王。成王即位後,繼承桓公的治國策略,勤於朝政,體恤民情,繼續開創了中山國的復興大業。
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人物生平,主要功績,人物評價,
人物介紹
人物生平
中山成王(公元前370—前328),是中山桓公的兒子,11歲時(公元前360年)被立為太子。是桓公復國後第二代中山王。公元前353年中山桓公病逝,傳位成王。成王即位後,繼承桓公的治國策略,勤於朝政,體恤民情,繼續開創了中山國的復興大業,他仍以樂池為相,司馬賙為宮衛大臣。不久相國樂池去世,(樂池:據《史記.秦本記》,他在秦惠王初更七年(公元前318年)時曾相秦,據此知他與司馬憙為同時代人,他在中山相邦的活動《韓非子.內儲說》有“以車百乘使趙”的記載。)中山成王拜司馬賙為相,使司馬賙成為了中山國歷史上的一代名相。
公元前344年,成王的兒子王厝出世,不久被立為太子。
公元前332年,齊國和魏國聯合起來共同討伐趙國,中山成王乘齊、魏攻趙之機,率師攻趙,引槐水圍趙國的重地鄗邑,擊敗了強大的趙軍,使趙國幾乎將鄗失陷,給予趙國以沉重的打擊。鄗邑位於古槐水北岸(今河北省柏鄉縣北),地當南北衝要,是戰略要地,為趙國和中山國所共爭。鄗邑原為赤狄進駐中原後所有,晉國滅赤狄後歸屬為晉邑。公元前491年,齊國乘晉國內亂時機,占領鄗邑,次年,齊國撤兵,鄗邑為中山所有。
公元前406年魏滅中山,鄗邑歸魏管轄,魏在中山的統治瓦解後,趙國乘隙掄占了鄗邑。
公元前357年,魏侯和韓侯、趙侯都曾在鄗邑相會過。中山桓公復國之後,是軍事必爭其地。中山得鄗,即可沿槐水設防,防禦趙國之入侵;失鄗,趙國可以鄗為跳板,長驅直入的攻進中山國的境內。
公元前332年,中山“引水圍鄗”就是在這種前因後果下所採取的軍事行動。中山引槐水圍鄗,給趙國是很大威脅,鄗邑幾乎失陷。
公元前328年,成王染病在床,臨終把相邦司馬賙喚之禢前,叮囑終後一定輔佐幼子王厝,說罷要卒於靈壽中山王宮,葬於靈壽中山王陵,在位二十五年。兒子中山王厝即位。
成王和他父親桓公執政時期,是中山國走向強盛的平穩發展時期,所以贏得了後世中山王厝的頌揚。中山鼎銘說:“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憂勞邦家”。即勤於朝政,事必親躬,親自到四方考察民情和百姓的生活狀況。中山王厝在這裡不僅頌揚了祖、父兩代人的“身勤社稷”、“憂勞邦家”的業績,還追稱其為王。
主要功績
公元前332年,齊國和魏國聯合起來共同討伐趙國,中山成王乘齊、魏攻趙之機,率師攻趙,引槐水圍趙國的重地鄗邑,擊敗了強大的趙軍,使趙國幾乎將鄗失陷,給予趙國以沉重的打擊
公元前332年,中山“引水圍鄗”就是在這種前因後果下所採取的軍事行動。中山引槐水圍鄗,給趙國是很大威脅,鄗邑幾乎失陷。
人物評價
成王和他父親桓公執政時期,是中山國走向強盛的平穩發展時期,所以贏得了後世中山王厝的頌揚。中山鼎銘說:“昔者吾先祖桓王,邵考成王,身勤社稷,行四方,以憂勞邦家”。即勤於朝政,事必親躬,親自到四方考察民情和百姓的生活狀況。中山王厝在這裡不僅頌揚了祖、父兩代人的“身勤社稷”、“憂勞邦家”的業績,還追稱其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