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於1992年,是為專門史學科點的實體單位,具有博士點、碩士點授予權以及博士後流動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
- 成立時間:1992年
一、簡介,二、宗旨,三、部分科研成果,四、歷史沿革、研究基礎,
一、簡介
中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成立於1992年,是專門史(中外關係史)學科點的實體單位,具有博士點、碩士點授予權以及博士後流動站。
中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林悟殊教授,在職研究人員包括章文欽教授、林英副教授、周湘副教授和江瀅河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古三夷教、嶺南宗教文化、早期基督教與西學東漸等方面。在前輩學者開創的學術基礎上,經過老中青三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宗教文化研究所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出版了 《中西文化交流文叢》系列專著共5種,包括《俄羅斯館紀事》、《唐代三夷教辨正》、《清代廣州的巴斯商人》、《唐代拂林叢考》,《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等,是學術界公認的代表世界高水平的學術成果。計畫在未來兩年內再出版4本專著,完成整個系列的出版。
學術交流方面成績顯著。本所與瑞典、英國、美國、奧地利、俄羅斯、日本、荷蘭等國重要學術機構保持交流和合作,先後派出研究人員前往瑞典隆德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和希臘雅典大學等學校訪問進修。此外,我們還分別與荷蘭萊頓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瑞典隆德大學進行合作,組織本專業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才培養方面,本所培養了一些以外來宗教與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為兄弟院校輸送了優秀的科研人才,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社會服務方面,本所研究人員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為現時代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智慧型上的服務,先後與地方政府以及文化職能部門合作,出版了多種圖書資料,包括《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廣州與海洋文明叢書》,並參與各種社會文化和公益事業。
中山大學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林悟殊教授,在職研究人員包括章文欽教授、林英副教授、周湘副教授和江瀅河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古三夷教、嶺南宗教文化、早期基督教與西學東漸等方面。在前輩學者開創的學術基礎上,經過老中青三代學者的不懈努力,宗教文化研究所在學術研究上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績,出版了 《中西文化交流文叢》系列專著共5種,包括《俄羅斯館紀事》、《唐代三夷教辨正》、《清代廣州的巴斯商人》、《唐代拂林叢考》,《清代洋畫與廣州口岸》等,是學術界公認的代表世界高水平的學術成果。計畫在未來兩年內再出版4本專著,完成整個系列的出版。
學術交流方面成績顯著。本所與瑞典、英國、美國、奧地利、俄羅斯、日本、荷蘭等國重要學術機構保持交流和合作,先後派出研究人員前往瑞典隆德大學、美國哈佛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劍橋大學和希臘雅典大學等學校訪問進修。此外,我們還分別與荷蘭萊頓大學、日本東京大學和瑞典隆德大學進行合作,組織本專業國際學術研討會。人才培養方面,本所培養了一些以外來宗教與文化為研究對象的博士、碩士研究生,為兄弟院校輸送了優秀的科研人才,受到用人單位一致好評。社會服務方面,本所研究人員在開展學術研究的同時,為現時代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智慧型上的服務,先後與地方政府以及文化職能部門合作,出版了多種圖書資料,包括《中國廣州:中瑞海上貿易的門戶》,《廣州與海洋文明叢書》,並參與各種社會文化和公益事業。
二、宗旨
宗教文化研究所從事宗教史、文化史和社會史的綜合研究,以宗教傳播為中心,即著重研究外來宗教在華傳播史。宗教傳播史的研究,按研究狀況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脫離歷史環境的傾向,變成一個獨立於物質條件(交通、貿易)和人文狀況(民族、文化)之外的純精神過程,缺乏歷史感和責任感。本所的研究方向就是以綜合性代替單一行為特色的。所有課題,均帶有不同程式的開拓性或創造性。如:南海交通與海胡信仰,中古三夷教及其與濱海地域的關係,等等,深化對宗教傳播史的認識,闡明直接傳播與間接傳播的差異,促進對外來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過程的了解。從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包容性和生命力,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歷史例證。
三、部分科研成果
蔡鴻生教授:《尼姑譚》(中山大學出版社1996年)、《清初嶺南佛門事略》(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廣州與海洋文明》(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年)、《澳門史與中西交通研究》(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林悟殊教授:《泰國大峰祖師崇拜》(台北淑馨出版社1996年)、《摩尼教及其東漸》(台北淑馨出版社1997年)
四、歷史沿革、研究基礎
建所以來參加過三次大型國際學術活動:(1)與歐洲垮文化研究院(TRANSCULTURE)聯合組織絲綢之路中國路段的學術考察,主題為“中西文明的對話”。成員包括中、法、意、西、弊、日等國學者28人。(2)應邀出席在香港舉行的“第三十四屆亞洲文化及北非研究國際學術會議。(3)應泰國華僑崇聖大字邀請,本所所長參加中山大學代表團訪問曼谷、考察泰國佛寺及宗教文化。經常性的學術活動是舉辦學術講座,內容豐富,包括:中西文化交流、世界三大宗教及民間宗教、中古三夷教等等。研究人員按個人專長從事研究,已出版學術專著多部,大體上處於學術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