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山公祠
- 地理位置: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陶古村
- 所處時代:明朝
- 占地面積:2560 m
- 保護級別:興寧市特色古民居
- 批准單位:興寧市人民政府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據該屋匾額記載,中山公祠始建於明朝,系興寧石氏五世祖石介夫創建。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上廳設神龕。
建築格局
中山公祠坐西北向東南,為三堂二橫一圍橢圓形圍龍屋,門前有禾坪和6口池塘,分布面積約5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闊53米,進深55.2米,建築占地面積2560平方米。中山公祠頗具建築特色,屋後馬祖嶂,屋前除一口半月形池塘外,周圍尚有大小不一的五口池塘,房屋背靠“龍脈”,前有螃蟹遨遊之水。中廳有8根花崗岩圓形石柱,稱“八柱落地”。
文物遺存
- “母節子孝”木匾
中山公祠中廳上方懸掛“母節子孝”木匾,落款“正德十四年歲次已卯孟冬月吉立”,是時任興寧縣令祝枝山(字允明)於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為表彰石介夫母子所書。
歷史文化
- 大門門額
大門門額:中山公祠。大門對聯:中天懸紅日;山水共長春。
- 屋名由來
五世祖名介夫,號中山,故稱“中山公祠”。因該屋平面呈不規則橢圓形,形似螃蟹,當地人又稱其為“螃蟹屋”,將中間大門比喻為螃蟹嘴巴,兩側小門比喻為螃蟹眼睛。
- 相關人物
傳說圍屋創建人石介夫為劉氏18歲遺腹子,劉氏守節自勵,教子成才。此屋後人中有一名人石喔嘯,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考取文甲科舉人,授香山教諭。
- 圍龍屋
所謂圍龍屋,“龍”指的是屋後山巒的走勢,“圍”指的是半圓形的屋子。客家人建屋大都在依山傍水的丘陵山麓,宅基選擇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迴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體呈半圓形,前低後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半圓池塘與半圓圍屋相配搭,便成了“天圓”;而在這中間,一般建有方形堂橫屋,為“地方”,二者相結合,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的體現。
保護措施
2009年8月10日,中山公祠被興寧市人民政府公布為“興寧市特色古民居”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中山公祠位於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陶古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