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條件
中寨鎮位於西秦嶺山脈,南秦嶺山帶,新地質構造運動較強區,地質構造複雜,地表起伏大 ,岩石裸露,溝壑發育。境內為中高山地和河川谷地地貌類型。中路和流經形成的河川谷地,是中寨鎮城鎮建設的精華用地
中寨鎮地處內陸,為南北氣候過渡區,受地形、地勢、植被的綜合影響,總的氣候特徵是春季回暖早,夏季無酷暑,秋季涼的快,冬季無嚴寒,無霜期限280天左右。年平均氣溫為14.9℃,最高氣溫24.8℃,年平均降水量在450㎜—850㎜之間,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1﹪,年平均日照時數1711.0h。冬季降雪稀少,河川無積雪
全鄉森林覆蓋率高,有天然林、灌木林、山地林互動生長,自然生態環境良好。中寨鄉地域寬闊,山川、河流、森林繪成一幅別具一格的隴南田園風光,除文縣八景之一的“素嶺奇花五彩秀”外,大海溝有被民眾稱為“海眼”的湧泉,傳說直通大海,每隔兩三年往外冒出鮮魚數條
境內五花山(精割聶耳山),海拔3983米,為古陰平八景之一,“素嶺奇花五彩秀”的詩句膾炙人口。清代文縣籍詩人肖籍《素嶺奇花》詩曰:遙看素嶺倚雲賒,萬古千秋自雪華。峰指氐羌冰劍冷,嶂圍西塞玉屏斜。何年遺像猶深洞,此日靈湫時泛槎。一樹花開爛五色,維楊玉蕊不堪夸。
大海溝一帶森林茂密,有冷杉、雲杉、樺木、椴木等優質用材林木和珍貴動物香獐,為了保護生態自然環境,白水江林業局在我縣境內主要林區,設有中路河林場。主要林區工段在毗鄰的舟曲縣博峪鄉和文縣大海溝。
經濟狀況
全鎮轄20個行政村(中寨一村、二村、三村、陽志山、峽溝、桑元、大海、松坪、興隆、花莊壩、墩上、哈西溝、新寨、通屯溝、黃土地、麥架溝、馬營、武勝上村、武勝下村、梨樹壩村),76個合作社,27個自然村5718戶,21456人(其中藏族1532人)。
中寨鎮多為大村大寨,全鄉20個行政村中千人以上的大村就有8個。中寨鄉政府所在地三個村有15個合作社,擁有1195農戶,5100多人口,占全鄉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加上機關、學校、中路河林場和流動人口,全村常住人口達8000人左右,不僅是全縣最大的村寨,而且堪稱“隴南第一村”。大海村人口達到2100人,在全縣300多個行政村中位居前三名。
耕地面積32811畝,其中水澆地9798畝,旱地21697畝,梯田1316畝。 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洋芋、黃豆、蕎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紋黨、當歸、生漆、花椒、椒辣、核桃、紅提葡萄等。經濟林果1604畝,紋黨25000畝(居全縣各鄉鎮之首)。2008年,全鄉經濟總收入5867.2萬元,其中多種營收入3861.79萬元,占經濟總收入的66%,糧食總產5169.4噸, 農民人均有糧250公斤,人均純收入1551元。
歷史文化
中寨,為文縣四大邊寨之一,歷史上曾為“安昌古郡”,居聚少數民族,明清以後以“土司”管理,王土司世襲百餘年。中寨築有城牆,建有“土司衙門”,村民俗稱“衙門場”,後因多家單位搞建設而廢,僅留有衙門場遺址。
中寨咂桿酒、琵琶彈唱、民間小調、門燈、舞龍,以及名食“箭頭子”、“粘飯”,均頗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文縣乃至隴南地區享有一定聲譽。當地曾組織300多人的琵琶彈唱,萬弘齊撥,眾口高歌,規模恢宏,令山河為之動容。
凡客人到此,村民必邀請家中,以咂桿酒招待,夜幕降臨,圍坐火塘,火光閃閃,酒香撲鼻,口噙咂桿,一邊吸飲,一邊聆聽琵琶彈唱,其樂無窮,此情只有中寨有,他處哪能幾回尋。中寨龍獅隊近年赴縣市參加春節文化調演,受到了好評,取得了好成績,打出了名聲。
社會經濟建設成就
近年來,鄉黨委鄉政府始終堅持以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執行科學發展觀,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搶抓機遇,求實進取,按照“產業強鄉、公路暢鄉、招商活鄉、建鎮靚鄉、科教興鄉、依法治鄉”的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思路,強抓落實,力求達到“三通”(村村通自來水、村村通公路、村村通電話)、“四改”(公路拓寬改造、水利設施改造、農網改造、校舍改造)、“五創新”(產業結構調整上有創新、計生措施落實上有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方法上有創新、小城鎮建設思路上有創新、基層組織建設上有創新),使全鄉經濟有了一個大的發展,三個文明建設上有了明顯的進步。按此思路,取得了以下成就:
1、在“產業強鄉”思路落實上,⑴我們打造了中寨牌紋黨品牌,建成了JAP紋黨種植基地,建成了2600噸紋黨系列產品生產流水線,這將使中寨成為全縣中藥材物流貿易中心。⑵在中寨東壩建成了千畝紅提葡萄基地。⑶在桑元建起以“富硒”辣椒為主的蔬菜生產基地。⑷在興隆建成了以養牛養雞養豬為主的畜牧養殖小區,在桑元建成了以養兔、養雞為主的畜牧養殖小區,在大海溝建成了以養豬為主的畜牧養殖小區。
2、在“公路暢鄉”思路落實上,完成了安中公路中寨段的拆遷拓寬工程,完成了安中公路的鋪油硬化,新修了武勝路、草山路、峽溝路、大海路、松坪路、哈西溝路、通屯溝路、麥架溝路,樺山生產路,白楊坪產業開發路,全鄉的公路建設邁上了一個新台階,達到了村村通公路,社社通公路的目標。
3、在“招商活鄉”思路落實上,近年來先後引進投資業主6戶,對當地水能資源進行開發,引資總額達9000萬元,裝機容量達到11000千瓦,已建成發電的電站有馬營電站、梨樹壩電站、興隆一級電站、新寨電站、桑元二級電站,正在建設的電站有花莊壩電站、興隆二級電站、黑格寨電站、龍口電站、桑元一級、三級電站。
4、在“建鎮靚鄉”思路落實上,省設計院和規劃院的技術人員已完成了鄉政府所在地的地形圖測繪,小城鎮建設規劃已完成,現正在申報撤鄉建鎮工作。
5、在“科教興鄉”思路落實上,已先後建成麥架溝國小、興隆國小、大海溝國小、通屯溝國小、武勝溝國小、馬營國小教學樓,先正在擴建和建設的有中學綜合樓、國小綜合樓、國小教師宿舍樓、新寨國小教學樓。中寨衛生院醫技大樓擴建工程正在加緊施工。
6、在“依法治鄉”思路落實上,我們堅持廣泛開展普法宣傳,積極開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規範幹部依法行政行為,堅持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在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先進致富帶頭人,興隆村村民、女能人陶金美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不遺余力為隴南人民鼓與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曾親手將改善隴交通落後的提案交遞交到李鵬、胡錦濤手中。中寨村民高代元被評為全國先進個體勞動者,還擔任省個體勞動者協會常務理事、縣政協常委,辦起了中外合資紋黨公司,收購加工生產的中寨牌紋黨因質優而聞名中外,被國家商標局註冊,運銷廣州、深圳等地,遠銷海外,深受客商歡迎。代元紋黨公司和科研單位聯合開發生產的黨參專用化肥獲國際金獎,被譽為21世紀最有發展前途的中藥材和農作物無公害肥料。興隆村民、農民企業家陳雲林辦起興隆紋黨公司,還建起頗具規模的良種雞、豬養殖場,為解決民眾“賣藥難”搞活紋黨流通以及帶動民眾發展畜牧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寨村民唐孝忠興辦的建偉紋黨公司也頗具規模,“唐”字牌紋黨在香港市場上享有聲譽。興隆村黨支部書記何奕呈,承包村後的2000多畝黃豆坡搞綠化,已投資60多萬元,栽植核桃、花椒等各種經濟樹和用材樹10多萬株,造林面積達1000多畝。中寨二村黨支書王兆乾包山造林、桑元村青年荒山造林,也有一定規模。中寨街個體醫生陶仲良,進修畢業於蘭州醫學院,曾與他人合作出版醫學專著,行醫10多年來,以其精湛的醫術和良好的醫德,在中路河一帶享有聲譽,名聲還遠播博峪藏鄉,慕名登門求醫者絡繹不絕。
中寨集市貿易歷史上就曾商賈雲集,店鋪林立,四季興旺,故有“百日場”之稱,隨著近幾年的經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運輸業、餐飲業、郵電通訊、交通等相關產業的興旺,飯館、旅店、貸棧、攤點、理髮店、歌舞廳生意格外紅火,形成紋黨搭台,各業唱戲,共同發展的格局。全鄉經濟、文化、教育、衛生事業都有長足發展。
災後重建工作科學有序,效果明顯
1、整村重建。陽中寨鄉陽志山村是一個地處2300米的白馬藏族聚居村,全村共有兩個合作社,82戶,415人,在“5.12”地震中,該村山體大面積裂縫,民房嚴重受損,被縣上列為第一批整村異地災後重建重點村。
該村重建戶共有82戶,為了妥善安置受災民眾,搞好災後重建,鄉黨委、政府通過多方協調,在花莊壩良種場有償徵得土地38畝,縣發改委科學規劃、統一要求,在鄉政府引導、協調、幫助下,以民眾分戶自建的模式實施重建,該村按照規劃將會建成具有白馬風情特色的村莊,將是全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2、零星重建和維修。全鄉共有零星重建930戶,維修戶3227戶,重建工作和維修工作完成後,全鄉20個村的面貌煥然一新。
工作打算
該鄉在全面做好常規性工作的同時,落實12件關係全鄉發展的實事大事。(1)落實災後重建責任,繼續搞好陽志山災後異地重建搬遷工程;(2)爭取中杏公路硬化鋪油項目;(3)中寨城鎮規劃審批項目。(4)鄉政府遷址及辦公大樓建設項目;(5)中寨農貿市場興建項目;(6)中寨街道路燈裝飾工程及行道樹綠化工程;(7)中寨污水排放和垃圾場建設工程;(8)2000畝優質核桃產業和1000畝紅提葡萄基地建設、1000畝辣椒基地建設工程;(9)中寨濱河路建設工程;(10)中寨萬畝灌渠工程立項建設;⑾中寨白銀坪土地整改工程;⑿中寨街自來水工程。
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中寨鄉黨委和政府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牢牢抓住經濟建設這箇中心,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知難而進,開拓進取,以過硬的工作作風,紮實有效的工作措施,確保中寨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中寨繁榮富強而努力奮鬥!
電話: 文縣中寨鄉政府 5541696
中寨鎮黨委書記 龔海文
中寨政府鄉長 袁玉林
麻栗坡縣中寨村
麻栗坡中寨行政村隸屬於麻栗坡縣下金廠鄉,地處下金廠鄉南邊,距下金廠鄉政府所在地14公里,到下金廠鄉道路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縣 39 公里。東鄰雲嶺村委會,南鄰麻栗鎮茨竹壩村委會,西鄰麻栗鎮潘加壩村委會,北鄰下金廠村委會。轄上寨、下寨、洪水壩、卡上等 16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 330戶,有鄉村人口 1402人,其中農業人口1393人,勞動力 78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459人。
全村國土面積32.03平方公里,海拔 1,950.00米,年平均氣溫13.10℃,年降水量1,721.3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3,601.00畝,人均耕地2.57畝,林地 3,909.00 畝。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 449.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455.00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全村有330戶通自來水(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30戶通電,有33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 33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 100%、1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3 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 223戶(分別占總數的67.57%和67.57%)。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 ;該村乘車方便,村內交通道路經常有.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49.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54.00萬元,占總收入的34%;畜牧業收入 105.00萬元,占總收入的23%(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851頭,肉牛156頭,肉羊109頭,肉雞7582隻);林業收入41.00萬元,占總收入的9%;第二、三產業收入 77.00萬元,占總收入的 17%;工資性收入 60.00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 2455.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 60.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45人(占勞動力的37.51%),在省內務工25人,到省外務工220人。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黃花梨、黑籽南瓜,主要銷售往 縣內。該村目前正在發展黑籽南瓜、優質梨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黑籽南瓜、核桃栽培產業。擁有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 1 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 120人 。 該村現有農戶330戶,共鄉村人口1402人,其中男性771人,女性 631人。其中農業人口 1393人,勞動力 789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苗族6人,瑤族3人,壯族1人,傣族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621人,占人口總數的44.29%;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402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417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3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 14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 957.00平方米,擁有教師10人,在校學生85人,距離下金廠中學14.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 139人,其中小學生85人,中學生54人。
全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圖書室1個、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本村為漢族村寨,地處高寒山區,轄區內有一定的草地資源,有乾壩子、觀景台等風景區,環境秀麗,可建成精品旅遊線路,以此帶動餐飲、住宿及服務業的全面發展。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本村地處高寒山區,村民生活較差,村內民族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脆弱,信息閉塞,科技推廣滯後,民眾文化素質普遍偏低,生產生活方式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勞動生產率不高,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民眾經濟基礎差,缺乏產業管理人員和技術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積極聯繫上級相關職能部門,做好村內基礎設施的改善。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技術,做好村民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積極組織剩餘勞動力培訓和勞動力輸出,大力發展黃花梨和黑籽南瓜特色產業,建立健全中寨草果林場和洪水壩黃花梨協會,2011-2013年計畫種植東瓜樹60萬株、草果1000畝、優質梨400畝。利用該村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核桃等經濟產業,逐步實現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養殖業,發展新農村建設。
地圖信息
地址:甘肅省隴南市文縣四九三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