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央紅軍大學
- 別名:赫西斯大學
中央紅軍大學,亦稱“赫西斯大學”(以俄國工人赫西斯烈士命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培養紅軍營團級以上幹部的一所學校。校址在江西瑞金。1933年10月17日,由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的上級幹部隊和高級班組成。何長工、周昆、張宗遜、彭...
9月,張國燾公開分裂黨和紅軍,不執行中央北上方針,擅自率紅四方面軍南下。紅一、紅四方面軍及紅軍大學分開後,紅四方面軍在卓木碉(今四川省馬爾康縣腳木足)又組建了新的紅軍大學,劉伯承兼任校長,何畏任政治委員。該校後併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此外,陝甘蘇區和其他蘇區也都相繼成立了不同類型的紅軍學校,培養...
1931年11月25日,由紅1軍團紅軍軍官學校第1分校、第3分校和紅3軍團隨營學校合併而成。校址在江西瑞金。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為紅軍培養了大批幹部,僅1~4期就為部隊輸送排以上軍政幹部6200餘名。1933年10月17日,該校分編為中央紅軍大學、彭楊步兵學校、公略步兵學校、特科學校、游擊隊幹部學校等8所學校。學校歷史 ...
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即楊氏宗祠,又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舊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瑞金市象湖鎮上陽路社區內,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2月,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遷駐於此,改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瑞金中央工農紅軍學校舊址由五座楊氏宗祠並排組合而成。楊氏宗祠坐東北向西南,系抬梁式...
西北紅軍大學是一所大學。西北紅軍大學,前身為1935年11月由中央紅軍幹部營(原為幹部團)與陝甘寧晉紅軍學校合併而成的中國工農紅軍學校。1936年2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中國工農紅軍學校易名為西北紅軍大學。周昆任校長,袁國平任政治委員,莫文驊任政治部主任。同年6月1日,改名為中國抗日紅軍大學。
1934年1月,蔡會文在湘贛蘇區的最後一項職務:湘贛軍區總指揮也被撤銷,被派往中央紅軍大學學習。但是蔡會文對這一系列接踵而來的打擊,始終以共產黨員的寬闊胸襟,坦然面對。一方面,他堅持真理,與“左”傾錯誤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無論是在同反對王首道、張啟龍、李天柱等湘贛蘇區創始人的所謂“右”傾機會主義的...
1936年6月,抗大在陝北瓦窯堡成立,當時叫“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後又經保全於1937年1月遷到延安,改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毛澤東親自擔任抗大教育委員會主席。校長是林彪,教育長為羅瑞卿,校務部長為周昆,訓練部長為袁國平。毛澤東親自為抗大制定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
同年秋,鄧萍與何長工受中央委派,合併隨營學校、閩西彭楊學校建成紅軍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確定在瑞金九堡建彭楊學校,在於都建公略步兵學校,在村下建紅軍大學。入閩作戰 1932年,紅三軍團與紅七軍團的十九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東方軍”,彭德懷為總指揮,滕代遠為政委,鄧萍為叄謀長,東出福建,連克清流、歸化...
8月4日至6日,中央政治局在毛兒蓋附近的沙窩召開了擴大會議。會上,補選了陳昌浩、周純全二人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徐向前為中央委員,何畏、李先念、傅鐘為中央候補委員,陳昌浩任紅軍總政治部主任,周純全任副主任。這也反映何畏是紅四方面軍最重要的幾位將領之一。紅軍大學 紅一、四方面軍會師後,黨中央決定,...
1935年6月,該校與紅一方面軍幹部團合併組成紅一、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9月,張國燾公開分裂黨和紅軍,不執行中央北上方針,擅自率紅四方面軍南下。紅一、紅四方面軍及紅軍大學分開後,紅四方面軍在卓木碉(今 四川省 馬爾康縣腳木足)又組建了新的紅軍大學, 劉伯承兼任校長, 何畏任政治委員。該校後併入中國工農...
長征路上的幹部團,既是培訓和儲存幹部的機構,又是中央縱隊的一支重要戰鬥部隊。歷史沿革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軍踏上戰略轉移的漫漫征程。出發前夕,為適應戰爭形勢需要,中革軍委決定將1933年10月17日由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分編出的紅軍大學、紅軍第一步兵學校、紅軍第二步兵學校和紅軍特科學校再次...
他正確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頭人積極開展統戰工作,獲得了少數民族兄弟的支持,解決了紅軍的糧草供應,擴大了紅軍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影響。1935年7月,奉命接應中央紅軍,組織籌措了大批軍需物資,受到劉少奇的讚揚。1936年10月,進入紅軍大學學習,先後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大隊一支隊支隊長、第四大隊副大隊長、四團...
1928年6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31團1營2連連長。1929年1月隨軍轉戰贛南、閩西,先後任紅4軍第3縱隊第9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參加了創建中央蘇區的鬥爭。1930年10月起任紅一方面軍第36師師長、第12軍軍長、第14師師長兼廣昌警備司令等職,率部參加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1934年6月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劉亞樓(1910年4月8日-1965年5月7日),男,籍貫福建省武平縣湘店鄉湘洋村,中國共產黨黨員,畢業於抗日紅軍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劉亞樓在革命生涯中,先後參加了文家市戰鬥、第二次攻打長沙、吉安戰鬥、中央蘇區歷次反“圍剿”、突破四道封鎖線、強渡烏江、進攻遵義、四渡赤水、奪取瀘定橋、直羅鎮戰役、東征...
1932年冬改任紅軍學校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3年冬調到紅軍總政治部宣傳部,任紅軍馬克思主義研究總會主任兼紅軍大學政治教員。不久兼紅軍總政治部破壞部科長。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鬥爭。1934年10月參加中央紅軍長征。1935年秋調任中共中央民族委員會秘書。10月到陝北後,調任中國工農紅軍學校...
南腰界鄉是紅三軍創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境內不僅有紅三軍司令部和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舊址,還完好保存有紅三軍的八一軍民大會、政治部、谷擔會議、紅軍大學、紅軍醫院、保衛科、獨立團、宣傳隊、修械所、沒收委員會等舊址,數十處紅軍戰鬥遺址、紅軍烈士墓、中共六大《十大政綱》題刻及紅二、六軍團會師大會會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