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香港中聯辦的前身是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 ,成立於1947年5月,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派駐香港的機構,同時擔負國家
通訊社 駐港分支機構的新聞職能,首任社長為
喬冠華 。香港回歸祖國之前,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駐香港最高代表機構的身份,履行中央賦予的各項職責。
香港中聯辦牌子
1960年代後期,隨著香港形勢的變化,以及與中國內地關係的發展,香港政府遂委派政治顧問負責與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 保持聯繫。1978年9月30日,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招待會,第25任
香港總督 麥理浩 首次參加。自此成為慣例,其後歷任總督每年都出席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舉行的國慶招待會,一直延續到香港回歸之前。
正名前的香港分社的功能並不單是一家媒體所扮演的角色,而是一直擔負著
中國共產黨 交付給它的特別使命。工運、
左派 政治運動、邊境事務洽談、輸東江水會談、主權移交談判、中資政治及經濟勢力在港崛起、中國大陸與
台灣 的對話等都與該社的政治運作有關。
香港中聯辦大樓(西港中心)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後,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對原有職能作了適當調整,繼續作為
中央人民政府 (
國務院 )授權的工作機構履行職責。香港特區政府於1999年7月2日在憲報上公布,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是中央人民政府在香港特區設立的機構之一。
1999年12月28日,第24次
國務院常務會議 作出決定,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自2000年1月18日起正式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簡稱中聯辦,內地稱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並通知香港特區政府。至於原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內的新聞業務,將由
新華通訊社 提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註冊的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承擔。原
新華社 香港分社正、副社長亦改稱為中聯辦正、副主任。2000年1月18日,在
跑馬地 皇后大道東辦公樓正門外懸掛了21年的新華社香港分社銅牌,正式被新的
中央人民政府 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的銅牌所代替,另外原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港島辦事處、九龍辦事處和新界辦事處也相應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港島工作部、
九龍 工作部和新界工作部,並於同日分別舉行了掛牌揭幕儀式。
據資料顯示,
新華社香港分社 早期設立的辦事處位於
尖沙咀 加拿分道26號,隨後遷至
灣仔 霎西街5號。其後1960年代末,分社購入
跑馬地 皇后大道東一座接近完工的酒店改建作為其新辦事處。2001年起,中聯辦由灣仔皇后大道東舊址遷至
西環 乾諾道西西港中心。而跑馬地的舊址已被遠東發展重建成酒店(
麗都酒店 )。
主要職能 1.聯繫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
2.聯繫並協助內地有關部門管理在香港的中資機構。
3.促進香港與內地之間的經濟、教育、科學、文化、體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聯繫香港社會各界人士,增進內地與香港之間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對內地的意見。
4.處理有關涉台事務。
5.承辦中央人民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內設機構 辦公廳
香港中聯辦南大門
人事部
宣傳文體部
協調部
研究部
社團聯絡部
社會工作部
經濟部
教育科技部
台灣事務部
青年工作部
法律部
機關工作部
香港中聯辦北大門
信息諮詢室
保全部
警務聯絡部
行政財務部
港島工作部
九龍工作部
新界工作部
北京辦事處
廣東聯絡部
深圳培訓調研中心(深圳辦事處)
標誌 香港中聯辦的標誌以紅黃兩色飄帶與中聯辦大樓的造型形成一個“中”字,以表示中聯辦;大樓的五條豎線代表中央賦予中聯辦的五項職能;兩色飄帶既代表祖國內地與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又體現融合、交流等內涵,既有區別又密不可分;大樓底座的拱形橋樑代表中聯辦所起的溝通橋樑作用。外部圓圈體現了莊嚴和團結。LOCPG為中聯辦英文名稱Liaison Office of 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的縮寫。
中聯辦的標誌
主要官員 歷任首長 新華通訊社香港分社社長(1947年—2000年)
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2000年—今)
3、彭清華(2009年5月—2012年12月)
4、張曉明(2012年12月—2017年9月)
5、王志民(2017年9月—2020年1月)
7、鄭雁雄(2023年1月— )
辦公地點 香港中聯辦地址:中國香港乾諾道西160號;
港島工作部地址:中國香港乾諾道中200號信德中心西座3209室;
九龍工作部地址:中國香港九龍觀塘海濱道135號宏基資本大廈22樓;
新界工作部地址:中國香港新界沙田小瀝源源順圍28號都會廣場R1—R4;
北京辦事處地址:中國北京市朝陽區朝外北街吉祥里101大廈B座;
廣東聯絡部地址:中國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合群二馬路省委大院12號樓;
深圳培訓調研中心(深圳辦事處)地址:中國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麗荊路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