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電影史

《中外電影史》是江西師範大學提供的慕課課程,授課老師是姜濱、沈魯、李海麗、劉一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外電影史
  • 提供院校:江西師範大學
  • 類別:慕課
  • 授課老師:姜濱、沈魯、李海麗、劉一儒
課程大綱,參考教材,

課程大綱

01
外國電影史·電影的誕生
教學目標:本節主要介紹世界電影的起源與早期電影的表現。通過本節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電影是科學技術的產物,掌握盧米埃爾、梅里愛與早期電影。
課時
1.1 電影的誕生:1895年,法國,盧米埃爾兄弟(世界電影之父);“將生活剪進了電影”(放映《水澆園丁》),再現、寫實主義,紀錄片的先驅;
1.2 梅里愛的“銀幕戲劇”,1896年以後;“銀屏即舞台”(放映《月球旅行記》片段),表現、浪漫主義,故事片的先驅;
1.3 技術先驅:愛迪生,“電影視鏡”;
小結:電影的誕生既不是一場盛宴,也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電影的出現是科學家、工程師、發明家、藝術家、幻想家共同努力的產物,更是人類對視覺盛宴的共同追求的結果
02
外國電影史·電影敘事
教學目標:本節主要講授電影初期自主敘事形態的發展,通過本節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布萊頓學派、鮑特以及格里菲斯對於電影敘事的探究與創新,理解早期敘事的主要方法與技巧。
課時
2.1 布萊頓學派:由來以及主張;代表作品所形成的電影敘事貢獻;
2.2 鮑特:對於電影時空的“二次再現”意識,開始形成電影蒙太奇的初步思考;
2.3 格里菲斯:確定電影的最小單位,平行蒙太奇剪輯技巧改變時空;
小結:布萊頓學派的電影敘事:變換景別完成敘事的流暢感;鮑特的電影敘事:關注時空在電影中的新架構;格里菲斯:複雜的敘事格局與多重線索的平行於交叉。在上述先驅者的基礎上,蒙太奇的剪輯理念開始初步形成,為之後蘇聯蒙太奇理論的確立打下了重要基礎。
03
外國電影史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歐洲電影 ·蘇聯蒙太奇學派
教學目標:了解蒙太奇電影理論的發展基礎、社會背景以及相承傳的電影流派;掌握蒙太奇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具體主張、相關作品風格。
課時
3.1 蒙太奇學派的主要主張:剪輯的方法與規律:
3.2 庫里肖夫實驗:單個鏡頭不具備意義,組接後才產生意義,而決定其意義的不是膠片本身,1而是觀眾的期待心理;
3.3 愛森斯坦:對立與衝突構築影片的時空、節奏乃至於思想;
3.4 普多夫金:聯想蒙太奇
3.5 維爾托夫:電影眼睛論(略講,在紀錄片美學流派中詳細講述)。
小結:蘇聯蒙太奇理論是在布萊頓學派、鮑特、格里菲斯等人的探索成就基礎上的電影敘事集大成理論,為電影剪輯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為電影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04
外國電影史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歐洲電影 德國·表現主義
教學目標:了解德國表現主義電影流派的時代背景;掌握該流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審美特徵、後世影響;了解同時代德國其他相關度緊密的導演及其主張。
課時
4.1 一戰後德國的環境、藝術思潮發展
4.2 表現主義代表作品《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其與梅里愛的異同;
4.3 弗里茨·朗《大都會》的創新及其影響;
小結:當戰爭的硝煙從凡爾登飄散,留給歐洲的只有哀痛。上世紀二十年代歐洲的電影,是傷痕累累的。這個時期德國電影中所呈現出的幽閉與扭曲乃至於毀滅的風格與結果,仿佛納粹後來火血參雜的末日預言。
05
外國電影史 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歐洲電影 法國·實驗電影
教學目標:了解法國實驗電影的時代背景及其淵源:《春之祭》《尤利西斯》《追憶似水年華》等音樂、文學作品影響頗深;達達主義的盛行催生了超現實主義,實驗電影就是在這種超現實主義思潮運動中發生髮展的;掌握代表導演主張、作品及其審美風格;掌握該流派對後世影響。’
課時
5.1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拉開現代主義序幕;
5.2 喬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及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作給予電影以深刻影響;
5.3 達達主義催生了超現實主義;代表導演讓·維果、阿貝爾·岡斯、路易斯·布努埃爾等代表導演的代表作品及其審美風格、突破與創新。
小結:上世紀二十年代法國的電影人是個體化的、無政府的,非理性的,憎惡或者渴望遠離現實的。但這種個體的哀痛在下一個十年就匯入了現實主義的大潮之中。在世界電影史上,將上世紀歐洲的德、法電影運動併合成為一次現代主義電影運動,即第一次現代主義思潮。
06
外國電影史 上世紀三十年代 歐洲現實主義思潮的確立
教學目標:了解法國詩意現實主義、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淵源及其時代背景;掌握其發展階段及其特徵;掌握其導演及其代表作品、審美特徵及相關評價與影響。
課時
6.1 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時代背景、淵源及其早期形態;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代表導演雷·諾阿及其代表作品、主張與評價;
小結:法國詩意現實主義的詩意指的是精神上的哀傷與絕望、現實主義則是其題材。在一戰後飽受創傷的法國,底層民眾的困苦掙扎逐漸為藝術家們所關注,他們脫離了原來超現實主義的浮誇,逐漸向真正的現實主義風格演變。
6.2 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產生的時代背景,主要特徵;代表導演及其代表作品,後世的影響與評價;以《雁南飛》為例。
小結: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從最開始的無產階級立場開始轉向人道主義的寬博視角,電影也從典型的大人物塑造轉向小人物的描摹。其製作理念與技巧給予我國電影以很大影響。
6.3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時代背景及其審美特徵、主張、製作特色;義大利新現實主義的代表導演、作品及其評價;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對後世的影響。
小結:義大利新現實主義改變了電影的審美發展方向,改變了觀眾的觀影方式,電影史由此可得出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前和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後的歷史分期。
07
外國電影史 歐洲第二次現代主義思潮
教學目標:本章主要介紹歐洲第二次現代主義思潮的表現特徵與主要作家作品。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學生理解歐洲第二次現代主義思潮與第一次現代主義思潮的異同,了解第二次現代主義思潮的產生背景與哲學基礎;掌握歐洲現代主義思潮的具體特徵與代表作家風格、代表作品內涵。
課時
7.1 歐洲第二次現代主義思潮的哲學基礎:尼采、薩特、弗洛伊德
7.2 歐洲第二次現代主義思潮的基本特徵:與經典電影相比,更表現對人生哲理和主觀心理的探索;美學上強調錶現手法上的個性;敘事的非連續性、無邏輯性在作品中凸顯出來。
7.3 作者論的提出:導演是一部電影價值的源泉。1948年,亞歷山大阿斯特呂克首次提出;1951年開始,巴贊、夏布洛爾、讓呂克戈達爾、佛朗索瓦特呂弗將其推向高潮;
作者論的原則:是否具有導演“印記”風格;追究考察導演藝術風格形成的原因;注重對作者潛意識的研究
7.4 代表作家的哲學沉思:英格瑪·伯格曼(瑞典):終其一生質疑上帝的存在;
費德里科·費里尼(義大利):通過解剖自己來解剖整個人類的心靈世界;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義大利):追思人類的精神世界、道德世界。
他們在表現風格和技法上的創新,如意識流電影中的時空轉換、違背傳統敘事的非邏輯性、非連續性,以及主題的多義性等特點,為現代主義電影的發展奠定了形式基礎。
小結:歐洲第二次現代主義思潮主要以“作者論”為核心,以意識流的方式完成影片的結構與表現。注重心理意識、情感表現以及貫穿始終的導演印記與特色,使這一時期的電影呈現出強烈的個性色彩,直接影響了其後的法國新浪潮運動。
08
外國電影史 法國新浪潮
教學目標:了解法國新浪潮產生的時代背景;掌握新浪潮電影的審美特徵、代表導演及其影響與評價。
課時
8.1 義大利新現實主義對新浪潮的影響;
8.2 新浪潮產生的背景及其定義;
8.3 新浪潮電影即作者電影,掌握其審美特徵;
8.4 掌握新浪潮電影的代表導演、作品、評價及其影響:戈達爾與特呂弗
小結:法國新浪潮是世界電影史上最為重要的電影思潮運動之一,直接影響到了美國新好萊塢時期的製作傾向,同時也影響了日本、香港地區乃至於內地的電影。
09
外國電影史·美國電影 經典好萊塢時代
教學目標:了解美國好萊塢電影的發展階段;掌握類型電影的具體分類及其特徵、代表作品、發展歷程;針對重要影片進行具體分析與評價。
課時
9.1 好萊塢的興起;
9.2 好萊塢類型片的發展,歌舞片、西部片、喜劇片等主要類型的代表導演及其作品,相應評價與影響;
9.3 經典好萊塢時代的代表作品解讀:《公民凱恩》。
小結:好萊塢最初的發展賴於類型片的蓬勃發展,但《公民凱恩》的成功使好萊塢電影敘事攀上新台階。
10
外國電影史 美國電影 新好萊塢
教學目標:了解新好萊塢的時代背景與發展條件;掌握新好萊塢的兩種發展傾向:藝術與技術;掌握新好萊塢的代表導演及其作品風格。
課時
10.1 新好萊塢的開山之作:《雌雄大盜》,是《海斯法典》被廢除後爆發的新電影風格;
10.2 《逍遙騎士》是新好萊塢走向巔峰之作,也開創了一種新的類型:公路片;
《末路狂花》:公路片的最高肯定——奧斯卡獎
10.3 史匹柏與科波拉:引領新好萊塢兩種電影傾向——技術與藝術(插入二人創作故事)。
小結:新好萊塢時期,好萊塢電影製作迎來理念性變革,題材主題、藝術表現與現代好萊塢緊密相系。
11
中國電影史 拓荒期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第一步
教學目標:本章主要介紹從電影誕生、傳入中國到1932年左翼電影運動興起之前,中國電影發展初期階段狀況。理解最國中國電影從有到無、奠定初步事業和藝術基礎的30年曆程,理解初期“影戲”電影主要特徵及中國電影最初30年的發展特點。
課時
11.1 第一代導演、中國電影之父張石川的成就:導演第一部故事電影《難夫難妻》,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導演的《孤兒救祖記》掀起國產電影運動、《火燒紅蓮寺》迎來武俠片熱潮;
11.2 南國劇社的成立及其對電影創作的影響;
小結:中國電影第一代影人張石川、鄭正秋雖然以商人的視角開始“影戲”的製作,雖然難以擺脫中國傳統戲劇的直接影響、舞台化嚴重,但他們懂得把握機遇不斷學習融入新時代,中國電影最開始的30年達到了與基本與世界同步的程度,更在1932年——1941年間與第二代導演一起,創造出了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12
中國電影史·探索期 第二代導演:費穆的文人電影
教學目標:了解第二代導演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主要創作特徵;掌握主要代表導演的創作特色與美學主張;掌握費穆文人電影的內涵及其製作背景;掌握費穆《小城之春》的製作手法,明確《小城之春》的藝術成就。
課時
12.1 有聲電影的發展暨左翼電影運動;
12.2 大上海電影公司的“三足鼎立”;
12.3 第二代代表導演袁牧之的《桃李劫》;
12.4 費穆的《小城之春》的傳統文化意識以及文人式的思考;藝術手法:積累敘事、長鏡頭與場面調度;
小結:費穆的電影表現出了中國文人在面對家國危機時的深刻思考與文藝表現,是真正打破了中國戲劇敘事格局的中國電影,在藝術手法上也推陳出新。
13
中國電影史·早期中國電影的思想價值
教學目標:了解解放前的中國早期電影在藝術成就、美學主張及其思想高度、時代精神;掌握早期中國電影的文化、倫理、批判三個維度的思想價值。
課時
13.1 早期中國電影的思想價值:文源於道;
13.2 早期中國電影的思想價值:倫理上的思考;
13.3 早期中國電影的思想價值:批判價值
14
中國電影史·新中國電影 第三代導演:謝晉與謝晉模式
教學目標:了解建國十七年電影的製作環境與風氣,了解十七年電影的具體特徵;掌握謝晉模式的具體內容與形式,以“三部曲”為例掌握謝晉電影的主要藝術風格與成就。
課時
14.1 新中國電影第一部長故事片:《橋》;
14.2 新中國電影“十七年”的關鍵字解讀;
14.3 第三代導演代表人物謝晉創作模式分析,以《牧馬人》為例;
注意:謝晉模式是產生於文革之後,是對特定時代背景下故事展開、人物關係發展的一種個人方法,延展到了其他導演在表現特定歷史題材時紛紛使用,因而積澱為一種中國特定時期的模式化敘事、表現手法。
小結:謝晉作為第三代導演,活躍的周期非常長,他是中國電影經歷了文革的創傷能夠迅速痊癒的核心承上啟下力量。他所表現的特定時代背景下的中國故事,充滿現實的滄桑與歷史的沉重,但同時又有著向上的力量。
15
中國電影史·第四代導演·人文關懷
教學目標:了解第四代導演的創作環境及其整體創作特徵;掌握重要代表作品《城南舊事》《本命年》《人·鬼·情》的藝術成就、文化成就。
課時
15.1 第四代導演的創作時代背景及其整體創作特徵;
15.2 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吳貽弓的《城南舊事》、謝飛的《本命年》;
15.3 第四代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黃蜀芹的《人·鬼·情》——真正的女性電影;
小結:第四代導演因為其特殊的時代環境而呈現出較為統一的特性:規避政治因素,張揚人文情懷。
16
中國電影史 第五代導演及“後五代”:鄉土與城市
教學目標:了解第五代及“後五代”導演的美學、文化主張;掌握代表導演的創作特色,代表作品的藝術技巧、現實意義。
課時
16.1 第五代導演開山之作:《一個和八個》;
16.2 第五代導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綜述:陳凱歌、張藝謀的鄉土、家國情懷;
16.3 “後五代”代表導演馮小剛,類型電影的豐富探索;
小結:雖基本同年齡段、時代下的第五代與“後五代”,在主題、題材、表現手法上有著鮮明的不同,第五代是宏大敘事、家國思想、植根鄉土,而“後五代”則聚焦都市、百姓情懷、恬淡皈依。

參考教材

《外國電影史》黃文達,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中國電影史》鐘大豐、舒曉鳴,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