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糖與社會

中國:糖與社會

《中國:糖與社會》在這本內容廣泛的著作中,穆素潔就為何在18世紀中葉尚被認為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中國,到了19世紀停滯不前這個基本的問題提出了新的答案。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糖與社會
  • 作者:(美)穆素潔
  • 譯者:葉籬 
  • ISBN:9787218061535
  • 類別:圖書 > 經濟 > 中國經濟
  • 頁數:692
  • 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09-01
  • 裝幀:平裝
  • 開本:大32開
  • 叢書名: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內容簡介,目錄,前言,

內容簡介

Sugar and Society in Chlna,Peasants,Technology,and the World Market(《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市場》),穆素潔(suchetaMazumdar)著,哈佛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國:糖與社會(農民、技術和世界市場)》集中探討了蔗糖產業、國內及國際貿易、生產技術以及千年間的消費歷史,以此提出了更大的問題。她指出,中華帝國晚期的經濟發展不是停滯不前的,也沒有抑商;事實上,早在鴉片戰爭之前,中國就已經融入到了世界市場裡面。但顯然,發展的軌道沒有改變社會生產組織,也沒有實現持續的經濟成長。

目錄

統計表、地圖和插圖目錄
緒論
第一章 消費和需求:國內市場的參數
中國北部甘蔗的發現
唐:製糖業的擴展
宋:城市化和糖的消費
元:朝廷支持下的製糖業
帝國晚期:糖消費的擴張
結論:中國和英國的國內市場
第二章 世界市場:貿易方式的改變
歐洲糖市場和歐洲在亞洲貿易的開始
16世紀東亞貿易
伊比利亞對東亞貿易的影響
糖和絲綢在日本市場的出現
荷蘭人出現在亞洲
鄭氏集團挑戰荷蘭東亞貿易的擴張
清朝太平時期與中國海貿
廣州糖貿孟買棉:英中貿易的擴張
結論:鴉片戰爭前夕中國在亞洲的貿易
第三章 從蔗到糖:製糖的技術
生產糖的後勤工作
唐宋榨蔗的技巧
元和明初甘蔗加工的技術
中國和美洲:革新與同化
明清煉糖技術的發展
社會參數和技術的發展
結論:小生產者的技術選擇
第四章 中華帝國晚期的社會結構
卑賤的佃戶和精英的地主:清以前的廣東
17世紀的危機:明清廣東的過渡
明清台灣的變遷
清代中國南部的重構:小自耕農的鞏固
土地所有權:宗族、家族和村社
土地權和小農所有權的社會影響
政府、地主、士紳和商人:賦稅和地租
結論:農民地產變化的限制
第五章 小農經濟中的商品化
中國南部的新大陸農作物
清代以前農業商品化的強化
甘蔗栽培的技術
甘蔗的產量
農作物輪作和資源配置的合理化
商品化農業對資本的需要
地租、賦稅和商品化農業
結論:商品化而無專業化
第六章 市場和買方壟斷:商業資本、策略和結構
貿易路線和商品
商人等級:公行商人、坐商、經紀人和客商
沒有市場經濟的市場
商人資本和農業商品化
結論:商業資本和小農產品
第七章 差異的結果:廣東和台灣的糖工業
工業革命和蔗糖製造業
鴉片戰爭後東亞貿易的重建
農民和煉糖廠:19世紀末的廣東和世界市場
世界市場和台灣製糖工業的改革
結論:小自耕農經濟及其危機
結論
清代變化的多個維度
農民經濟和市場
技術與社會
人口和社會生產結構
“內卷化”理論的變異
附錄
徵引書目
辭彙
索引
校後記

前言

纂修清史是我國新世紀標誌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餘萬字的清史主體工程及文獻、檔案整理和編譯工作。廣大史學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編纂工作,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