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論》是2015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莊福齡。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論
- 作者:莊福齡
- ISBN:9787300204130
- 定價:88元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從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研究的對象和任務、方法論等方面入手,系統梳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傳播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放時期的套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中國的發展與創新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力求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展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傳播歷程。
圖書目錄
第一編緒論
第一章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的對象和任務
一、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的對象
二、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的基本內容
三、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的任務
第二章研究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傳播史的方法論
一、要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
二、要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實踐的概括和回答
三、要突出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
第三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的歷史條件
一、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和努力學習西方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和中國人民的新覺醒
三、新舊文化運動的交替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
第四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傳播的歷史特點
一、經過十月革命而認識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
二、同反帝反封建的民眾運動相結合
三、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同學習列寧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貢獻相結合
四、探索改造社會的途徑和研究唯物史觀的原理相結合
第二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第五章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最初傳播
一、先進知識分子對唯物史觀的最初傳播
二、李大釗傳播唯物史觀的重大貢獻
三、馬克思主義同改良主義爭論的哲學意義
四、資產階級革命者對唯物史觀的學理介紹與研究
五、李達《什麼叫社會主義》等文章的哲學意義
六、毛澤東《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的哲學意義
第六章唯物史觀在中國共產黨創建時期的傳播
一、陳獨秀傳播唯物史觀的主要貢獻
二、李達傳播唯物史觀的主要貢獻
三、蔡和森傳播唯物史觀的主要貢獻
四、毛澤東傳播唯物史觀的主要貢獻
五、李大釗繼續傳播唯物史觀的活動和貢獻
六、施存統《我們要怎么樣乾社會革命?》等文的哲學意義
七、周恩來《共產主義與中國》等文的哲學意義
八、馬克思主義同假社會主義爭論的哲學意義
九、馬克思主義同無政府主義爭論的哲學意義
第七章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國共合作和大革命時期的傳播
一、瞿秋白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卓越貢獻
二、蔡和森傳播唯物史觀的貢獻
三、李達《現代社會學》一書的意義
四、毛澤東傳播唯物史觀的貢獻
五、陳獨秀等評所謂科學與人生觀的爭論
六、惲代英等批判國家主義派的哲學意義
七、批判戴季陶主義的哲學意義
第三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現歷史性轉變中日益和中國實踐相結合
第八章從北伐戰爭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特點的分析和關於紅色政權的理論
二、反對中國托陳取消派的鬥爭
三、反對人權派和人權運動的鬥爭
四、反對本本主義、洗刷唯心精神、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形成和創新
第九章從國內戰爭向抗日戰爭過渡中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一、毛澤東對民族矛盾、國內矛盾的分析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制定
二、國民黨法西斯主義哲學思想的宣傳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反擊
三、關於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戰
四、關於辯證法的論戰
五、李達、艾思奇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哲學上的貢獻
六、總結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和毛澤東軍事哲學思想
七、中國革命經驗的哲學概括和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成熟
第四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傳播和發展
第十章革命高潮和理論高潮下毛澤東哲學思想的多方面展開
一、抗日戰爭全過程的科學預測和毛澤東軍事哲學思想的進一步發展
二、統一戰線的辯證法
三、全黨學哲學和整風運動
四、哲學和文藝
五、實際工作中套用辯證唯物論
第十一章圍繞中國的特點而開展的兩種哲學思想的鬥爭
一、中國的歷史特點和新民主主義理論
二、堅持民主精神和批判法西斯主義哲學
三、堅持科學精神和批判復古主義哲學
四、馬克思主義者對新理學和新心學的批評
第十二章圍繞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而開展的兩種歷史觀的鬥爭
一、以唯心史觀為基礎的《中國之命運》
二、以唯物史觀為基礎的《論聯合政府》
三、兩個中國之命運的較量
第五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在解放戰爭時期的套用和發展
第十三章毛澤東哲學思想在分析革命形勢和確定戰略方針中的歷史作用
一、新形勢下戰略策略的辯證法
二、敢於勝利和善於勝利的思想武器
三、中國革命路線和政策的理論基礎
四、對於第三條道路的批判
第十四章中國革命的勝利與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發展
一、人民解放戰爭的戰略決戰及其軍事指揮藝術
二、對歷史性轉變和工作重點轉移的科學分析
三、對於美國白皮書的批判
四、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勝利和發展
第六編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
——弘揚重視歷史的光榮傳統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