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香菇栽培史

中國香菇栽培史

《中國香菇栽培史》是2013年5月1日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壽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香菇栽培史
  •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 頁數:536 頁
  • 開本:16 開
  • 作者:張壽橙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080294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香菇栽培史》主要內容包括:中國為世界香菇栽培的發源地、以孢子繁殖為核心的砍花法栽培、獨特的中國香菇文化、魏晉時期香菇已在江南山區栽培等。

作者簡介

張壽橙
1988年在香港首倡“海峽兩岸菇業聯誼會”,為大陸首席代表;2000年在武漢獲選中國香菇聯合會副會長;2006年獲“全國優秀老科技工作者”稱號;2007年選為中國食協香菇分會名譽會長;2009年獲中國香菇生產與市場研究突出貢獻獎。1960年,編著《香菇栽培方法》一書,為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本香菇專著;1981年著《就王禎(農書·茵子)》篇論龍、慶、景為世界香菇栽培發源地;1993年著《中國香菇栽培歷史與文化》,揭示了千年“傳媳不傳女”的砍花秘技;《(驚蕈錄)考》論證日本鉈目法與中國砍花法的歷史淵源等。

圖書目錄

概論
第一節中國香菇栽培歷史概況
第二節中國香菇栽培1800年的史料見證
第一編閩浙之交菇源聖地
第一章中國為世界香菇栽培的發源地
第一節江浙之巔菇源聖地
一、發現香菇,馴化與栽培香菇,歷史漫長
二、世界上最早吃香菇的是龍、慶、景菇民的先人
第二節在勞動與謀生過程中創造的砍花法
第三節以傳承砍花法栽培而形成的菇民區
第四節菇民區之特徵
一、嚴酷的自然環境
二、千百年來菇民遠涉他鄉尋找菇場
三、菇民區內生活和生產都具有與一般山區不同的特徵
四、菇民與菇山生存
第五節香菇業與菇民區經濟
附錄一餓殍遍山野菇民死難多——龍泉龍溪鄉1941年災荒的歷史記錄
附錄二菇民研究
第二章以孢子繁殖為核心的砍花法栽培
第一節砍花法開創了人類以孢子繁殖大型真菌之先河
第二節砍花的作用和機理
一、承受孢子
二、破壞樹皮結構
三、平衡水分,防止樹皮起翹
四、改善菇木的物理和化學狀態
第三節砍花方法
一、決定砍花方式的因素
二、砍花、溜花
三、涼柴遮陰
四、開水口
五、砍花深淺
第四節砍花法如何防治病蟲鳥獸危害
一、菇山生存三不準
二、對付病蟲鳥獸,全憑一雙手
第五節砍花栽培在香菇物種最佳化中的作用
第六節砍花法與森林生態的高度和諧
一、休眠期砍伐,樹木極易萌芽更新
二、先剔椏,後伐木,最大限度地保護了幼林
三、砍伐量始終低於生長量
附錄一香菇與森林——就景德鎮菇山調查看砍花法栽培香菇對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
附錄二從光緒年間的菇場契約分析砍花法對森林的合理利用
第三章獨特的中國香菇文化
第一節香菇之神——吳三公
第二節劉基和中國香菇的皇封專利
一、皇封專利考
二、皇封專利在中國香菇發展史上的作用
第三節菇神廟——中國香菇史上的特殊產物
一、菇山神壇和村落神殿
二、大型菇神廟
三、神廟文化對中國香菇業發展的影響
第四節深厚的香菇文化,為中華農業文明增輝
一、香菇業為森林合理利用開闢了重要途徑
二、方誌和史料豐富了我國農業文明寶庫
三、獨創的菇山語言形成年代至今仍是一個謎
四、菇山諺語,意涵深邃
五、“蕈”字的流行,顯示中華菇業發展的千秋歷史
附錄一日本專家千里求教一“樼”字
附錄二龍南——中華香菇歷史與文化第一鄉
附錄三發生在下田菇神廟的故事
附錄四何澹石雕塑像在下田菇神廟落成
第二編歷史綿長菇場遼闊
第四章魏晉時期香菇已在江南山區栽培
第一節《博物志》和《山蔬譜》將我國香菇栽培歷史推至1800年前
第二節魏晉時期香菇栽培均為砍花法
第三節按龍泉沿革:晉時屬永嘉郡,龍、慶、景正是香菇栽培發源地
第四節晉之前香菇歷史仍不明確
附錄從地理域名的歷史變遷看1800年的香菇史
第五章宋代,中國香菇的技術成熟與區域擴展
第一節何澹記敘,顯示宋代砍花法栽培已高度成熟
一、185字的栽培學解釋
二、185字的年代存疑與考證
三、何澹香菇記敘彰顯我菇民的歷史功績
四、何澹晚年調兵三千,整修通濟堰,名垂青史
五、何澹對菌與木材關係原有記敘
第二節何澹——香菇文化之父
一、何澹塑像揭幕典禮
二、何澹將成為中華香菇博物館的核心展示人物
附錄一何澹香菇記敘800周年祭
附錄二何澹年譜
第三節陳仁玉《菌譜》——中國最早的菌類專著
一、陳仁玉《菌譜》以香蕈為核心
二、宋代,香菇早已作為貢品進獻皇上
三、砍花與驚蕈在宋代已普遍使用
四、宋時台州香菇的栽培者是龍、慶、景菇民
五、陳仁玉——一位菌物學家的歷史奉獻
第四節宋代,乾鮮香菇已成為宮廷和富有者之重要食品
第五節宋代,中日香菇貿易已在和尚之間開展
第六節宋代,浙江已成香菇主要產地
第六章元代香菇栽培已擴展至閩、贛、皖諸省
第一節《菌子》篇代表元代的香菇栽培水平
一、技術已完整和成熟
二、歷史上王禎首先描述了香菇組織繁殖和種的概念
三、香菇生產的經濟效益被高度肯定
第二節砍花法栽培向閩、皖、贛諸省擴展
第三節元代不存在“泔澆土覆”的栽培方法
第七章明至清康乾時代中國香菇業處高潮時期
第一節明至清康乾時期,菇場已擴展至全國十餘省、區
第二節“皇封專利”有利於菇業發展
第三節明清時代香菇貿易勃興,菇價高促進了生產
第四節康乾時期,閩、贛、粵、皖菇場擴展迅速
第五節乾隆之後菇神廟大量出現
第六節龍、慶、景菇民足跡遍布十三省二百五十餘縣
第三編清末民國菇業滯後
第八章晚清和民國時期的中國香菇業
第一節歷經千年,菇場格局已定
第二節閩、贛、粵、皖成為中國香菇主產地
第三節菇業會館出現,行業開始走向聯合與自治
第四節香菇業貿易中心確立
第五節沿襲砍花法,技術少有進步
一、從《閩產錄異》分析晚清和民國初之栽培技術
二、民國時期我國香菇仍全部採用砍花法
第六節總產量達歷史較高水平
第九章清末和民國時期的香菇進出口貿易
第一節香菇獨特的商品屬性
第二節以產地優勢形成的歷史名菇
第三節清末香菇的進出口貿易
一、進口
二、出口
第四節民國時期的香菇貿易
一、乾香菇進出口數量變化
二、進出口國家和地區
第五節民國時期,在日本香菇進口衝擊下的中國菇業
一、歷史上的中國香菇業十分脆弱
二、日本菇快速上升,取代中國市場
三、中國菇業奄奄一息
第十章保守與革新,中日香菇差距拉大
第一節保守技術秘密,沿襲舊法與1日制,缺少革新動力
第二節社會動盪,自然災害頻繁,菇民生存困難
第三節人口增加,森林遞減,菇場壓縮,謀生困難
第四節社會發展緩慢,缺乏現代科技支持
附錄一中國與日本香菇產業發展差距
附錄二民國時期發生在龍泉的菇民社團之爭
附錄三新中國成立前中國香菇著名歷史人物簡錄
……
第四編革新起步貿易全球
第五編貿易改革應對挑戰
第六編各省菇業史績輝煌
第七編台灣菇業光耀亞洲
第八編中日香菇源遠流長
第九編菇林協調文化傳承
參考文獻
後記之一
後記之二
後記之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