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思潮流變(1978-2017)

中國電影思潮流變(1978-2017)

《中國電影思潮流變(1978-2017)》是2017年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饒曙光、李國聰 。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電影思潮流變(1978-2017)
  • 作者:饒曙光、李國聰
  •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社
  • ISBN:978751903433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從20世紀80年代的思想大解放到90年代的市場化改革,再到21世紀以來的產業化浪潮,中國電影在政策抹禁危、資本、技術等多元力量的博弈下顯現出多重面相、多維側面。
  《中國電影思潮流變(1978-2017)》從整體上呈現了國產電影在文化、藝術、產業、市場以及工業等層面的多重角色,系統化梳理、分析和闡釋了近四十年來中國電影思潮的發展歷程及演變脈絡,以期清晰洞見其生成動因、發展特徵及內在規律,戰略性前瞻其未來發展趨勢。不僅將“電影思潮”作為把握電影發展史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維度,也著重呈現了電影思潮與社會、觀再檔章和眾、市場之間的互動互聯,試圖以論代史、史論結合描摹出一幅鮮活的、流動的電影思潮流變圖景。
  如今,中國步入新時代,中國電影即將走向“創作的黃金十年”,肩負邁向“電影強國”的光榮使命,在砥礪前行中走向持續繁榮。在這一重要節點上,《中國電影思潮流變(1978-2017)》不僅為“重寫電影史”的浩大工程添磚加瓦,拓寬電影研究的總體視野,也為當下的電影創作提供可資借鑑的參考規律和理論支撐,更為構建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書目錄

導論 尋找中國電影:描述與闡釋
上編
第一章 偉大的轉折一一思想解放與新時期電影
第一節 再煥新機:新時期文藝領域的思想解放
第二節 掙脫枷鎖:現代文藝思潮滲透下的電影觀念
第三節 乍暖還寒:中國電影業的復甦與覺醒
第四節 融化堅冰:新時期電影範式浮出水面
第二章 爭鳴與反思:電影意識的覺醒與電影特性的初探
第一節 電影意識初論:電影與戲劇關係的理論爭鳴
第二節 回歸電影本體:電影的“文學性”論爭
第三節 “人性”“人情”的討論與傷痕電影的出場
第四節 紀實性電影美學論爭及其創作實踐
第三章 文化反思浪潮下的電影創作新氣象
第一節 文化反思:電影通往現代化的先聲
第二節 交相演繹的電影思潮與文學思潮
第三節 從“向後看”到“向前看”:新時期電影創作的轉向
第四章 融通與對話:新時拒府淋期中國電影理論批評與創作實踐
第一節 “謝晉模式”論爭及謝晉電影再審視
第二節 西部電戒判籃影理論的提出及當代意義
第三節 新時期觀眾:從“人民民眾”到“觀影群體”
中編
第五章 過渡與轉型:融入市場化大潮的前奏
第一節 “先鋒”電影的探索:電影意識走向真正的自覺
第二節 “娛樂片”討論及其當下再反思
第三節 “王朔電影”:遊走在精英與大眾文化之間
第六章 喧譁與騷動:社會/文化轉型語境下的電影走向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知識分子的時代抉擇
第二節 “人文精地艱店神”大討論與中國電影的世俗化傾向
第三節 退讓的姿態:電影中的後現代主義傾向
第七章 調整與選擇:躍動在市場與藝術之間的電影觀念
第一節 國家文藝政策的調整與電影市場體制的躍遷
第二節 在守望與突圍之間:電影創作觀念的變革
第三節 多府拒組宙重桎梏下的艱難轉型:在低潮中徘徊的大陸電影
第八章 分化與整合:市場化進程中的電影發展策略
第一節 創作的主流:走向多樣化的主旋律電影
第二節 在博弈中調和:新人文藝術電影的喜全催劇精神
第三節 與市場對話:“民俗電影”的國際化策略
第四節 在突圍中漂移:獨立電影的藝術堅守與市場抉擇
第九章 衝突與碰撞:以市場的邏輯和方式激活中國電影
第一節 市民文化的喜劇表達:馮小剛賀歲片的興起
第二節 讓人歡喜讓人憂:進口分賬大片的引進
下編
第十章 摸著石頭過河:世紀之交中國電影的產業化趨勢
第一節 以開放促改革:wTO效應下的衝擊與震盪
第二節 調整與最佳化:文化體制改革助力中國電影產業化之路
第三節 邁向資本市場時代:現代電影企業的發展思路
第十一章 多元化與差異化:國產電影創作新格局
第一節 產業化語境下電影觀念的更新與新電影範式的探索
第二節 邁向主流:國產商業大片的市場運作與藝術訴求
第三節 是塔基也是開路先鋒:走向差異化的中小成本電影
第四節 中國類型電影創作及其科學評價體系
第十二章 以資本為導向:多方博弈下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策略
第一節 風險與機遇並存:中國電影與資本市場的聯姻
第二節 新格局與新版圖:走向整體性升級換代的中國電影
第三節 創意無限與工匠精神: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
第四節 走人“法治化”時代: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亟待市場規範
第十三章 東方好萊塢:80年代以來香港電影思潮流變與工業圖景
第一節 本土意識的覺醒: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
第二節 困惑與抉擇:“九七”前後的香港電影業
第三節 走向合拍:香港電影的“北上”與“留守”
第十四章 困境中的堅守:台灣電影的體制變遷、美學轉向與觀念突圍
第一節 動盪局勢下台灣電影政策的革新與體制的變遷
第二節 悲壯的堅守: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高歌”與“悲鳴”
第三節 在荒蕪中播種生機:走向復甦的台灣電影
第十五章 陣地與載體:多元視角下的中國電影
第一節 在互動中共謀:電影期刊與電影思潮
第二節 現代性與新時期中國電影的幾點反思
第三節 建構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
總論 邁向電影強國:新時代的中國電影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饒曙光(1959-),重慶黔江人,土家族、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兼職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藝術總監。多次擔任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國家廣電總局社科基金項目評審、評審。
  1985年開始從事電影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史、當代中國電影電視、影視與大眾文化等。出版專著和譯著二十餘部,包括《中國文學理論》《新時期電影文化思潮》《中國喜劇電影史》《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史》《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新中國60年電影形態研究》《中國類型電影:歷史、現狀與未來》《中國(華語)電影發展與對外傳播》《博影而思——饒曙光文集》等.其中,《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獲第八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著作類特等獎。主編《中國電影分析》《新思維·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與民族電影——中國民族題材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侯孝賢電影研究》等。承擔並完成過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項目現作為首席專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電影通史》發表論文四百多篇,共三百多萬字。曾獲第二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論文一等獎、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文章類特等獎等重要獎項、
  李國聰(1990-),山東濱州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博士研究生,電影產業與新媒體研究方向、、曾存《電影藝術》《當代電影》《藝術百家》《理論學刊》等核心期刊}發表文章10餘篇,曾獲“第26屆金雞百花申,影節優秀學術論文”等重要獎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等重要課題。
第二節 “人文精神”大討論與中國電影的世俗化傾向
第三節 退讓的姿態:電影中的後現代主義傾向
第七章 調整與選擇:躍動在市場與藝術之間的電影觀念
第一節 國家文藝政策的調整與電影市場體制的躍遷
第二節 在守望與突圍之間:電影創作觀念的變革
第三節 多重桎梏下的艱難轉型:在低潮中徘徊的大陸電影
第八章 分化與整合:市場化進程中的電影發展策略
第一節 創作的主流:走向多樣化的主旋律電影
第二節 在博弈中調和:新人文藝術電影的喜劇精神
第三節 與市場對話:“民俗電影”的國際化策略
第四節 在突圍中漂移:獨立電影的藝術堅守與市場抉擇
第九章 衝突與碰撞:以市場的邏輯和方式激活中國電影
第一節 市民文化的喜劇表達:馮小剛賀歲片的興起
第二節 讓人歡喜讓人憂:進口分賬大片的引進
下編
第十章 摸著石頭過河:世紀之交中國電影的產業化趨勢
第一節 以開放促改革:wTO效應下的衝擊與震盪
第二節 調整與最佳化:文化體制改革助力中國電影產業化之路
第三節 邁向資本市場時代:現代電影企業的發展思路
第十一章 多元化與差異化:國產電影創作新格局
第一節 產業化語境下電影觀念的更新與新電影範式的探索
第二節 邁向主流:國產商業大片的市場運作與藝術訴求
第三節 是塔基也是開路先鋒:走向差異化的中小成本電影
第四節 中國類型電影創作及其科學評價體系
第十二章 以資本為導向:多方博弈下的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策略
第一節 風險與機遇並存:中國電影與資本市場的聯姻
第二節 新格局與新版圖:走向整體性升級換代的中國電影
第三節 創意無限與工匠精神:中國電影產業轉型升級新動能
第四節 走人“法治化”時代:中國電影產業發展亟待市場規範
第十三章 東方好萊塢:80年代以來香港電影思潮流變與工業圖景
第一節 本土意識的覺醒:香港電影的“黃金十年”
第二節 困惑與抉擇:“九七”前後的香港電影業
第三節 走向合拍:香港電影的“北上”與“留守”
第十四章 困境中的堅守:台灣電影的體制變遷、美學轉向與觀念突圍
第一節 動盪局勢下台灣電影政策的革新與體制的變遷
第二節 悲壯的堅守:台灣新電影運動的“高歌”與“悲鳴”
第三節 在荒蕪中播種生機:走向復甦的台灣電影
第十五章 陣地與載體:多元視角下的中國電影
第一節 在互動中共謀:電影期刊與電影思潮
第二節 現代性與新時期中國電影的幾點反思
第三節 建構電影理論批評的中國學派
總論 邁向電影強國:新時代的中國電影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饒曙光(1959-),重慶黔江人,土家族、中國電影家協會秘書長,研究員(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兼職教授。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北京國際電影節民族電影展藝術總監。多次擔任中國電影華表獎、中國電影金雞獎、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國家廣電總局社科基金項目評審、評審。
  1985年開始從事電影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影美學、中國電影史、當代中國電影電視、影視與大眾文化等。出版專著和譯著二十餘部,包括《中國文學理論》《新時期電影文化思潮》《中國喜劇電影史》《中國電影市場發展史》《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新中國60年電影形態研究》《中國類型電影:歷史、現狀與未來》《中國(華語)電影發展與對外傳播》《博影而思——饒曙光文集》等.其中,《中國少數民族電影史》獲第八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著作類特等獎。主編《中國電影分析》《新思維·新力量·新方法》《全球化與民族電影——中國民族題材電影的歷史、現狀和未來》《侯孝賢電影研究》等。承擔並完成過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及國家廣電總局部級社科項目現作為首席專家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電影通史》發表論文四百多篇,共三百多萬字。曾獲第二十一屆中國電影金雞百花電影節優秀論文一等獎、第九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文章類特等獎等重要獎項、
  李國聰(1990-),山東濱州人,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戲劇與影視學博士研究生,電影產業與新媒體研究方向、、曾存《電影藝術》《當代電影》《藝術百家》《理論學刊》等核心期刊}發表文章10餘篇,曾獲“第26屆金雞百花申,影節優秀學術論文”等重要獎項。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項目等重要課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