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由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編輯出版的《電影年鑑》是“中國最早的電影教育百科”,由陳立夫、潘公展、厲家祥、王平陵等編纂。這本官修的電影年鑑在內容上並不局限於1934年這一年對於中國電影史實的記載,而是當時的一部關於電影的百科辭典。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電影年鑑1934》
- 作者:陳立夫、潘公展、厲家祥、王平陵等
- 原版名稱:《電影年鑑》
- 頁數:1041頁
- 出版社: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圖書評價,出版背景,編委會主要成員,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平裝: 104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9787504355065
條形碼: 9787504355065
尺寸: 26.2 x 19 x 6.2 cm
重量: 2.2 Kg
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年鑑1934(影印本)》頁數達到一千多頁,在體例和構架上,正式確立了電影史論、創作理論、電影管理和電影教育的四個學術研究構架,奠定了中國現代電影研究的學科分類和方向分類,使得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在學術上基本成型和梳理清晰;在內容上,它編入了關於我國及各國電影的歷史、理論、電影教育的歷史以及運用電影實施教育的歷史和發展過程的實錄,還有當時全國所有製片公司、各大影院、電影從業人員的名錄,及1932年至1933年國產片和進口影片的詳盡片目與分類記載;在類別上,它從電影史論、電影政策、電影機構、電影教育等共十個板塊對電影進行了分門別類的介紹和論述。這本官修的電影年鑑在內容上並不局限於1934年這一年中對於中國電影史實的記載,實際上是當時的一部關於電影的百科辭典。從史學角度看,北京電影學院的大量科研成果已經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和影響,在今後的學術研究中活動中還要繼續向前推進。
只有詳盡的占有第一手的中國電影史料,中國電影史的研究才能豐富和完善,中國早期電影史的狀貌才有可能更加明晰的呈現出來。這本《中國電影年鑑》的付梓出版,對中國電影史學界的研究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學術意義。
圖書評價
1934年由中國教育電影協會編輯出版的《電影年鑑》是“中國最早的電影教育百科”。
2008年,在《中國電影年鑑(1934)影印版》出版新聞發布暨中國電影史學座談會上,主持人張會軍給予它如下評價:該書“在體例和架構上,正式確立了電影史論、創作理論、電影管理和電影教育的四個學術研究構架,奠定了中國現代電影研究的學科分類和方向分類,使得中國電影理論的研究在學術上基本成型和梳理清晰;在內容上,它便如了關於我國及各國電影的歷史、理論、電影教育的歷史以及運用電影實施教育的歷史和發展過程的實錄,還有當時全國所有製片公司、各大影院、電影從業人員的名錄,及1932年至1933年國產片和進口影片的詳盡篇目與分類記載:在類別上,它從電影史論、電影政策、電影機構、電影教育等共十個板塊對電影進行了分門別類的介紹和論述。這本官修的電影年鑑在內容上並不局限於1934年這一年對於中國電影史實的記載。實際上是當時的一部關於電影的百科辭典。”
出版背景
出於對自身統治地位的維護,國民黨政府十分注重電影的社會教育作用,並將其視為“宣揚文化之工具”。因此,中國電影教育協會的委員及候補委員都是文化界頗有聲望的人士,由其出版的《電影年鑑》的編者亦是如此。《電影年鑑》籌劃於1933年,並於1934年由中國教育電影協會正式編輯出版,協會聘請陳立夫、潘公展、厲家祥、王平陵、戴策、李景泌、戶蒔白等業界權威專家組成編委會,負責編纂。與此同時,這部書稿的預計出版經費大致在7000元左右,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7000元相當於35名普通工人全年的工資之和,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杜恂誠在《1933年上海城市階層收入分配的一個估算》一文中曾引用過這樣一組數據:“從世紀年代末到年代前半期,國民政府上海市社會局對上海工人的生活狀況作過持續數年的跟蹤抽樣調查”,以305戶工人家庭為抽樣,“平均每戶就業人口為2.06人,每戶平均收入為416.15元。也就是工人的年平均收入為202.19元”。從編輯成員和經費兩個方面來看,足以見出國民政府對於編輯《電影年鑑》的重視程度。
編委會主要成員
陳立夫(1900-2001):名祖燕,字立夫,浙江吳興人。1922年畢業於北洋大學(現天津大學)採礦系。1925年獲美國匹茲堡大學採礦學碩士學位,9月回國,任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隨侍蔣介石。陳立夫是20世紀中國的重要人物之一,中國國民黨政治家,大半生縱橫政海,曾歷任蔣介石機要秘書、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立法院副院長等各項要職。尤其作為有留美背景的教育部長,在戰亂期間對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卓著的貢獻。國民政府遷台後移居美國,潛心研究中華文化,推動中醫藥的發展和國際認可。1969年,陳立夫回台定居。晚年竭力推動海峽兩岸的交流,提出“中國文化統一論”,使他在兩岸關係中占據了一個頗為特殊的位置。
潘公展(1894-1975),原名有猷,字乾卿,號公展,浙江吳興人。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民國15年(1926年)任《申報》要聞編輯。在此前後,兼任上海大學、國民大學、南方大學教授。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歷任國民黨上海特別市黨部常務委員、上海市農工商局長、社會局長、教育局長。民國21年(1932年)4月在滬創辦《晨報》,任社長。民國24年(1935年)11月,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抗日戰爭期間,歷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新聞檢查處長、中央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並在中央訓練團、政治大學新聞系兼任教授。民國31年(1942年)後,任國民黨中央常委。抗日戰爭勝利後,任《申報》董事長,《商報》副董事長,上海參議會議長等。1949年離滬去香港創辦國際編譯社,旋赴加拿大。1950年5月抵美定居。
厲麟似(1896-1970):名家祥,浙江杭州人。晚清書畫篆刻名家厲良玉之子。中國近現代教育家、語言學家,中國電化教育奠基人,中歐教育文化交流先驅。1915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語言科,後赴日本、德國留學,獲德國耶拿大學法學碩士學位與海德堡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2年代表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赴歐洲考察教育。曾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專員,中央電影檢查委員會常委,國立中央大學教授,大夏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等職。1949年後任浙江省文史館館員,上海外國語學院教授。1998年被《浙江古今人物大辭典》作為近現代教育界代表人物收錄。
王平陵(1898-1964):本名仰嵩,字平陵,江蘇溧陽人。畢業於杭州師範。1928年任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主編《中央日報》副刊《大道》與《清白》,後投身國民黨新聞界,出任《中央日報》副刊主編、《文藝月刊》主編、中華全國文藝協會抗敵理事等。1938年3月,奉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之令成立了“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後到重慶任《掃蕩報》編輯。1943年為商務印書館主編《大時代文藝叢書》二十冊。1949年赴台,曾主編《中國文藝月刊》。後任曼谷《世界日報》總編輯。1959年,赴菲律賓講學,並為馬尼拉《大中華日報》主撰文藝專欄。回台後,任政工幹校教授。生平著述甚多,有短篇小說集《殘酷的愛》,長篇小說《茫茫夜》,散文集《副產品》、《雕蟲集》,詩集《獅子吼》等。
目錄
(一)序
序言
(二)通論
中國電影事業的展望
貫施電影教育的途徑
中國電影劇本的編制問題
視覺教育的史的研究
電影與文化
電影與戲劇
電影與兒童
電影的原理
電影在教育上的價值和實際
國際教育電影協會之目的與任務
二十二年的國產電影
我幾年來導演的經過
(三)專論
編劇二十八年間
電影導演論
從劇本到銀幕
攝影術研究
電影化裝術研究
美術裝置與電影
業務管理的經驗
電影照相片術與學校影片
影片製造研究
(四)史實
中國電影發達史
蘇俄的電影事業
英國電影事業概況
美國的教育電影
美國的電影事業
法國電影藝術史
德國農業電影的意義
德國的電影事業
日本的電影教育
義大利的電影事業
挪威用影片施教的情形
(五)各國電影檢查
論電影檢查的意義
兒童影片的檢查
國際電影檢查
美國各州電影禁演狀況
蘇聯的電影檢查
義大利的電影檢查
澳大利亞之電影檢查
荷蘭的電影檢查
……
(六)中國電影行政
(七)電影商業
(八)電影從業員
(九)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