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家傳記叢書·雲白石堅:蘇雲傳》從獨特的視角,以豐富詳實的史料,把蘇雲同志的人生鑲嵌在新中國電影事業發展歷程和長影從創建到發展的畫卷中。其中既有對長影老廠長蘇雲同志革命一生的概述,也是新中國電影搖籃和新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寫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電影家傳記叢書•雲白石堅:蘇雲傳
- 出版社:中國電影出版社
- 頁數:326頁
- 開本:16
- 作者:陳寶光
- 出版日期:2012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10603544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國電影家傳記叢書·雲白石堅:蘇雲傳》深情緬懷了對中國電影做出深遠貢獻的長影老廠長蘇雲。
圖書目錄
出版前言
太行山飄出的一朵彩雲(序)
楔子
第一章少年壯志
第二章抗日小兵
第三章難忘“魯藝”
第四章烽火考驗
第五章戰地演出
第六章初識電影
第七章結緣“東影”
第八章春回大地
第九章喜結連理
第十章火紅年代
第十一章發“憤”圖強
第十二章旗開得勝
第十三章疾風暴雨
第十四章拍樣板戲
第十五章《創業》風波
第十六章苦盡甘來
第十七章撥亂反正
第十八章《苦戀》曲折
第十九章《人到中年》
第二十章乘風破浪
第二十一章高歌凱旋
第二十二章桑榆歲月
第二十三章志在千里
尾聲
跋:莫愁前路無知己
後記
附錄一送蘇雲的悼詞
附錄二蘇雲工作簡歷
太行山飄出的一朵彩雲(序)
楔子
第一章少年壯志
第二章抗日小兵
第三章難忘“魯藝”
第四章烽火考驗
第五章戰地演出
第六章初識電影
第七章結緣“東影”
第八章春回大地
第九章喜結連理
第十章火紅年代
第十一章發“憤”圖強
第十二章旗開得勝
第十三章疾風暴雨
第十四章拍樣板戲
第十五章《創業》風波
第十六章苦盡甘來
第十七章撥亂反正
第十八章《苦戀》曲折
第十九章《人到中年》
第二十章乘風破浪
第二十一章高歌凱旋
第二十二章桑榆歲月
第二十三章志在千里
尾聲
跋:莫愁前路無知己
後記
附錄一送蘇雲的悼詞
附錄二蘇雲工作簡歷
後記
作者在寫作本書時的參考文獻:
蘇雲檔案;蘇雲日記;蘇雲自述。
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的“蘇雲追思會”的發言記錄。
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1版。
胡昶:《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吉林省文史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陳播主編:《中國電影編年紀事(總綱卷·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舞台藝術片)194910—1976》,2001年6月第1版。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戲曲片)1977—1994》,1996年2月第1版。
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辦公室整理《1962年6月省委召開長影主要黨員幹部座談會材料之四——蘇雲發言》。
翟建農:《紅色往事:1966—1979年的中國電影》,台海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陸正偉:《巴金:這二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嚴恭:《像詩一樣真實——嚴恭自傳》,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作者採訪的人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於藍、王雲人、王興東、王浙濱、韋連城、向雋殊、孫羽、孫沙、李前寬、肖桂雲、李淑清、張清、陳若穎、陸柱國、羅藝軍、郭維、胡昶、姜樹森、高振寰、高鴻鵠、崔君衍、程季華等。
向作者提供文字材料的人員有(以姓氏筆畫為序):
於中效、王霆鈞、王學新、向雋殊、孫沙、孫羽、華克、齊興家、朱晶、李景富、李玲修、李國民、張笑天、肖尹憲、周予、胡昶、胡健、賀小書、高振寰、閻敏軍、常彥、崔博泉、薛桂枝等。
對以上文獻的作者和提供者,筆者在此一併表示深深的感謝!
在本書的寫作中,作者得到了蘇雲同志的夫人向雋殊老師及家屬的大力協助,得到了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
陳寶光
2011.10.18
蘇雲檔案;蘇雲日記;蘇雲自述。
中國電影家協會組織的“蘇雲追思會”的發言記錄。
程季華主編:《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2月第1版。
胡昶:《新中國電影的搖籃》,吉林省文史出版社,1986年9月第1版。
陳播主編:《中國電影編年紀事(總綱卷·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版。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舞台藝術片)194910—1976》,2001年6月第1版。
中國電影資料館編:《中國影片大典(故事片、戲曲片)1977—1994》,1996年2月第1版。
中共吉林省委宣傳部辦公室整理《1962年6月省委召開長影主要黨員幹部座談會材料之四——蘇雲發言》。
翟建農:《紅色往事:1966—1979年的中國電影》,台海出版社,2001年4月第1版。
陸正偉:《巴金:這二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嚴恭:《像詩一樣真實——嚴恭自傳》,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作者採訪的人員(以姓氏筆畫為序):
於藍、王雲人、王興東、王浙濱、韋連城、向雋殊、孫羽、孫沙、李前寬、肖桂雲、李淑清、張清、陳若穎、陸柱國、羅藝軍、郭維、胡昶、姜樹森、高振寰、高鴻鵠、崔君衍、程季華等。
向作者提供文字材料的人員有(以姓氏筆畫為序):
於中效、王霆鈞、王學新、向雋殊、孫沙、孫羽、華克、齊興家、朱晶、李景富、李玲修、李國民、張笑天、肖尹憲、周予、胡昶、胡健、賀小書、高振寰、閻敏軍、常彥、崔博泉、薛桂枝等。
對以上文獻的作者和提供者,筆者在此一併表示深深的感謝!
在本書的寫作中,作者得到了蘇雲同志的夫人向雋殊老師及家屬的大力協助,得到了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前寬老師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的感謝!
陳寶光
2011.10.18
序言
《雲白石堅——蘇雲傳》即將出版,我想第一個為之高興的人是與蘇雲相伴一生的向雋殊老師,她為這本書付出的心血與情感是他人不可取代的,當然,與蘇雲同志共事的戰友和他的下屬們同樣為之欣喜。一個為革命事業奉獻畢生,在新中國電影戰線上默默耕耘獲得輝煌成就的人,在他辭世六年後,一本記錄他人生的傳記出版,也是以人寫史,對半個多世紀中國電影史的記錄。《雲白石堅——蘇雲傳》的出版,是我國電影界一件重要的大好事。
在編輯出版這本傳記時,正值我在山西省太行山,應山西省委之邀擔任大型實景演出《太行山》的總導演,在當年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武鄉縣以及左權縣、陵川縣和長治市等地深入生活,這裡正是蘇雲出生與戰鬥過的地方。我在太行山當年蘇雲畫畫宣傳抗日的地方畫了許多畫,看那黃土高坡上溝溝壑壑間錯落有致的窯洞,聽周圍人說的是與蘇雲一樣的山西話,我的眼前立即浮現出蘇雲的形象,疊化在黃土高坡的彩雲間,那么高大而聖潔。太行山是八路軍的搖籃,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山,托起民族的希望。正是在這個時候,還不夠參軍年齡的蘇雲智慧地瞞過年齡,投身於革命隊伍中,與大他許多的戰友們一起在艱苦的歲月里,歷經烽火硝煙的洗禮,開啟了他的革命人生之路。
在太行山這塊熱土上,藝術地再現太行山當年金戈鐵馬的抗戰風雲時,我更加體味到蘇雲同志身上的“八路軍氣質和太行精神”,他坦誠率真,堅忍不拔,遇事不溫不火又堅持原則的舉止,好像黃土高原上的老黃牛,默默地幹活,一步一個腳印地行路,從不張揚自己。
在太行山的日子裡我更加懷念蘇雲,不僅是觸景生情,更是心靈上的感應,它源自我多年來對他的情感積累,從仰慕到成為和藹可親的良師益友。
1964年秋,我由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分配到了長春電影製片廠,那時長影何等的輝煌啊,新中國電影搖籃搖出多少中國電影的精品佳作,培養出何止千百的電影藝術家、技術家和管理人才,在當今影壇活躍的知名影人,數不清多少是從長影走出的。我們由電影學院走進電影廠的第一件事便是下基層勞動,讓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入從電影生產的第一線入手。我是美術系畢業的,便下到美工車間跟工人師傅一起勞動,後來得知作出這一決定的正是廠領導里最年輕的蘇雲廠長。現在看來,進廠的第一門實踐課對我們成長是很有必要的。當時,幾次偶遇蘇雲廠長,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張嚴肅的臉,嚴肅得像“法官”。
我與蘇雲真正相處並有幸在他領導下工作,託了改革開放的福。“文革”後期蘇雲在長影是最先被“三結合”進入“促生產”的領導,他全面抓起長影的生產工作,從拍革命樣板戲,到“文革”後全國首拍四部故事片,長影占了三部,幸運的是我在《青松嶺》做場記,我的妻子肖桂雲在《戰洪圖》做場記。當時,如果沒有蘇雲的“恩準”,我由美術助理改行做大導演劉國權的助理是不可能的,由此開啟了我的導演之路。
經過“文革”磨難之後重新走向領導崗位的蘇雲,煥發出極大的工作熱情,他日夜兼程不知倦意,抓生產創作、抓人才建設、抓技術革新,還兼抓“三線”的戰備建設8.75毫米膠片廠的工程。蘇雲同志工作大刀闊斧,雷厲風行,長影一派紅火景象。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特別是蘇雲同志調到北京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電影基金會擔任領導工作後,讓我有更多機會近距離與他接觸。他身上有一種“磁力”,是一位可敬可親的長者,他有著永遠的微笑。1987年秋,中蘇關係剛“解凍”不久,我國派出第一個電影代表團出訪蘇聯,蘇云為團長,他讓我這初出茅廬的人攜影片《田野又是青紗帳》隨團出訪,在不同的外交場合,讓我發言或答記者問,讓我經受鍛鍊。在20世紀90年代末,他與中國電影基金會幾位領導幾次推薦我來基金會工作,又幾次被我婉言謝絕時,他知道我心繫拍戲,怕從此丟掉專業,蘇雲既理解又不捨,依然做我工作,最後我覺得在他面前只能無條件服從。擔任會長後我多年未拍戲,在蘇雲身邊心悅誠服地為電影界的公益事業忙碌,並樂此不疲。
蘇雲當長影廠長期間,十分重視對年輕人才的培養,在生活上為他們破例分房子,在工作上給他們加擔子,特別是對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人的成長一直十分關注。他調到北京後,仍然熱情地為年輕人站腳助威,不論是誰,只要請他看片或參加首映式,他從不拒絕。在影片《開國大典》之後,我們相繼拍攝了《決戰之後》、《重慶談判》和《七七事變》等,幾乎我們的所有電影,他都親自到拍攝現場看望、慰問,真誠地為雙片提意見。1991年他看《決戰之後》上下集雙片,半夜才結束,回家電梯停了,年邁體重的蘇雲是一步一階地爬上十七樓的,而且還餓著肚子。後來我知道這件事,心裡十分不落忍,我們太粗心了,向他深表歉意時,他樂呵呵地說:“《決戰之後》這部片子拍得很精彩,看得很輕鬆,不累!”
蘇雲同志既多才多藝又十分精通電影企業管理,他幼年學習繪畫、舞蹈,進入電影界專攻技術,對電影創作生產的各個行業都很熟悉,對文學劇本的準確審定,對工作雙片的分寸把握,對重大事件的冷靜頭腦,頗有將才風度。如不是全身心地投入電影事業,能使得電影專家折服是絕對不可能的。蘇雲同志是真正的電影事業家,是長影的好廠長。
蘇雲同志待人像暖水瓶,把裝在心裡的溫暖潤澤於人,而從不去索取,他對上不恭維,對下不擺架子,不論對誰總是憨憨地以誠相待,任人唯賢,不丟原則,再大委屈也都裝在肚裡,真是一個“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大肚彌勒佛。他的頸椎被“文革”時一個“造反派”打得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他明知是誰打的卻從不說,連家人也不告訴。有人問起此事,他淡淡一笑說:“運動嘛,年輕人不懂事!”
蘇雲同志不勝酒力,家裡有好酒喜歡與大家一起喝,因為這事兒,當年長影運動時有人批判他“拉攏幹部”。在基金會,每年元旦之際,他總是拎著家裡的好酒與大家同飲同樂,聊著一年來的開心事,至今令我難忘。
2004年他患病與病魔鬥爭,疼痛難忍,同志去看望他,他總是若無其事,依然是永遠的微笑,他不忘電影界的大事小情,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而興奮。在他生命垂危之際,經常在夢裡呼喚老戰友要開“黨組會”、要“看樣片”、要“參加首映式”,真是一個把生命融入電影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裡,正逢我要出訪,前去向他辭別,他微笑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放,也許他意識到這可能是最後的訣別。我也微笑地告訴他過幾天就回來給他說笑話聽,並告訴他本月31日就回北京。他深情地望著我那一瞬的眼神是我終生難忘的。在我出訪期間,蘇雲幾次病危,幾次又從死神的門檻踅回來。趙實同志、電影局和長影的老同志、影協和基金會的同志,許多親朋好友都來病榻前看望他,他心知肚明,深情地望著大家,他捨不得離開大家,捨不得離開相伴一生的電影事業。在蘇雲同志彌留之際,他三次醒來問身邊的人:“前寬何時回來?”直到31日這天,蘇雲奇蹟般地醒來,自語到:“前寬回來了!”我趕到他病榻前,看著他閉上了雙眼,中國傑出的電影事業家蘇雲同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我和他的兒子為他穿上壽衣,護送他去“天堂之門”。冥冥之中,蘇雲在等待我回來,他那頑強的生命力給了我盡晚輩孝道的機會。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趙實同志和電影界數百人前來向蘇雲同志告別,由我主持了蘇雲同志的告別儀式。蘇雲駕鶴西去,留給人們的是永遠的微笑。他那高貴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新中國電影輝煌的豐碑上有他的汗水與熱血。他如在天有靈,會看到2005年在隆重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華誕的大會上,他的夫人向雋殊同志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榮獲“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她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握手的大照片成為本次隆重慶典的標誌性照片在各大報刊上正式發表。
2011年在《雲白石堅——蘇雲傳》即將出版之際,向雋殊同志又將在第二十八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蘇雲在天有知,一定為之欣喜。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蘇雲與我的緣分,七十多年前蘇雲同志在太行山參軍抗戰,七十多年後蘇雲培育的人竟在同一方熱土上指導大型實景劇《太行山》,反映的正是蘇雲在太行山抗戰的那段歷史,由六百多位太行人來扮演太行軍民,說的是原生態的山西話。大型實景劇《太行山》中“那個不夠參軍年齡的小戰士在哥哥犧牲後,由母親牽手送到前線的感人場景”,正是蘇雲個人經歷的歷史再現。這台實景劇將在太行山首屆“八路軍文化節”上演出,我與肖桂雲的潛台詞是:謹以此劇獻給蘇雲同志。而此時正是《雲白石堅——蘇雲傳》完稿之際,出版社催我趕寫這篇短文為序。
飛離太行山正逢黃昏,機艙外一片彩雲,透過絢麗的雲朵,眼下又是黃土高坡和無盡的太行山脈,又見抗日烽火,又聞鐵血戰歌,也仿佛又看到了蘇丟從彩雲中走來,還是那永遠的微笑,笑得燦爛而溫暖……
蘇雲正是太行山飄出的一朵彩雲,在天地間永遠常在。
李前寬於離開太行山的飛機上
2011年8月17日
在編輯出版這本傳記時,正值我在山西省太行山,應山西省委之邀擔任大型實景演出《太行山》的總導演,在當年八路軍總部所在地武鄉縣以及左權縣、陵川縣和長治市等地深入生活,這裡正是蘇雲出生與戰鬥過的地方。我在太行山當年蘇雲畫畫宣傳抗日的地方畫了許多畫,看那黃土高坡上溝溝壑壑間錯落有致的窯洞,聽周圍人說的是與蘇雲一樣的山西話,我的眼前立即浮現出蘇雲的形象,疊化在黃土高坡的彩雲間,那么高大而聖潔。太行山是八路軍的搖籃,1937年“七七事變”後,在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八路軍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山,托起民族的希望。正是在這個時候,還不夠參軍年齡的蘇雲智慧地瞞過年齡,投身於革命隊伍中,與大他許多的戰友們一起在艱苦的歲月里,歷經烽火硝煙的洗禮,開啟了他的革命人生之路。
在太行山這塊熱土上,藝術地再現太行山當年金戈鐵馬的抗戰風雲時,我更加體味到蘇雲同志身上的“八路軍氣質和太行精神”,他坦誠率真,堅忍不拔,遇事不溫不火又堅持原則的舉止,好像黃土高原上的老黃牛,默默地幹活,一步一個腳印地行路,從不張揚自己。
在太行山的日子裡我更加懷念蘇雲,不僅是觸景生情,更是心靈上的感應,它源自我多年來對他的情感積累,從仰慕到成為和藹可親的良師益友。
1964年秋,我由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分配到了長春電影製片廠,那時長影何等的輝煌啊,新中國電影搖籃搖出多少中國電影的精品佳作,培養出何止千百的電影藝術家、技術家和管理人才,在當今影壇活躍的知名影人,數不清多少是從長影走出的。我們由電影學院走進電影廠的第一件事便是下基層勞動,讓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入從電影生產的第一線入手。我是美術系畢業的,便下到美工車間跟工人師傅一起勞動,後來得知作出這一決定的正是廠領導里最年輕的蘇雲廠長。現在看來,進廠的第一門實踐課對我們成長是很有必要的。當時,幾次偶遇蘇雲廠長,給我們的印象是一張嚴肅的臉,嚴肅得像“法官”。
我與蘇雲真正相處並有幸在他領導下工作,託了改革開放的福。“文革”後期蘇雲在長影是最先被“三結合”進入“促生產”的領導,他全面抓起長影的生產工作,從拍革命樣板戲,到“文革”後全國首拍四部故事片,長影占了三部,幸運的是我在《青松嶺》做場記,我的妻子肖桂雲在《戰洪圖》做場記。當時,如果沒有蘇雲的“恩準”,我由美術助理改行做大導演劉國權的助理是不可能的,由此開啟了我的導演之路。
經過“文革”磨難之後重新走向領導崗位的蘇雲,煥發出極大的工作熱情,他日夜兼程不知倦意,抓生產創作、抓人才建設、抓技術革新,還兼抓“三線”的戰備建設8.75毫米膠片廠的工程。蘇雲同志工作大刀闊斧,雷厲風行,長影一派紅火景象。
從20世紀7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特別是蘇雲同志調到北京在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電影基金會擔任領導工作後,讓我有更多機會近距離與他接觸。他身上有一種“磁力”,是一位可敬可親的長者,他有著永遠的微笑。1987年秋,中蘇關係剛“解凍”不久,我國派出第一個電影代表團出訪蘇聯,蘇云為團長,他讓我這初出茅廬的人攜影片《田野又是青紗帳》隨團出訪,在不同的外交場合,讓我發言或答記者問,讓我經受鍛鍊。在20世紀90年代末,他與中國電影基金會幾位領導幾次推薦我來基金會工作,又幾次被我婉言謝絕時,他知道我心繫拍戲,怕從此丟掉專業,蘇雲既理解又不捨,依然做我工作,最後我覺得在他面前只能無條件服從。擔任會長後我多年未拍戲,在蘇雲身邊心悅誠服地為電影界的公益事業忙碌,並樂此不疲。
蘇雲當長影廠長期間,十分重視對年輕人才的培養,在生活上為他們破例分房子,在工作上給他們加擔子,特別是對電影學院畢業的年輕人的成長一直十分關注。他調到北京後,仍然熱情地為年輕人站腳助威,不論是誰,只要請他看片或參加首映式,他從不拒絕。在影片《開國大典》之後,我們相繼拍攝了《決戰之後》、《重慶談判》和《七七事變》等,幾乎我們的所有電影,他都親自到拍攝現場看望、慰問,真誠地為雙片提意見。1991年他看《決戰之後》上下集雙片,半夜才結束,回家電梯停了,年邁體重的蘇雲是一步一階地爬上十七樓的,而且還餓著肚子。後來我知道這件事,心裡十分不落忍,我們太粗心了,向他深表歉意時,他樂呵呵地說:“《決戰之後》這部片子拍得很精彩,看得很輕鬆,不累!”
蘇雲同志既多才多藝又十分精通電影企業管理,他幼年學習繪畫、舞蹈,進入電影界專攻技術,對電影創作生產的各個行業都很熟悉,對文學劇本的準確審定,對工作雙片的分寸把握,對重大事件的冷靜頭腦,頗有將才風度。如不是全身心地投入電影事業,能使得電影專家折服是絕對不可能的。蘇雲同志是真正的電影事業家,是長影的好廠長。
蘇雲同志待人像暖水瓶,把裝在心裡的溫暖潤澤於人,而從不去索取,他對上不恭維,對下不擺架子,不論對誰總是憨憨地以誠相待,任人唯賢,不丟原則,再大委屈也都裝在肚裡,真是一個“大肚能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大肚彌勒佛。他的頸椎被“文革”時一個“造反派”打得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他明知是誰打的卻從不說,連家人也不告訴。有人問起此事,他淡淡一笑說:“運動嘛,年輕人不懂事!”
蘇雲同志不勝酒力,家裡有好酒喜歡與大家一起喝,因為這事兒,當年長影運動時有人批判他“拉攏幹部”。在基金會,每年元旦之際,他總是拎著家裡的好酒與大家同飲同樂,聊著一年來的開心事,至今令我難忘。
2004年他患病與病魔鬥爭,疼痛難忍,同志去看望他,他總是若無其事,依然是永遠的微笑,他不忘電影界的大事小情,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而興奮。在他生命垂危之際,經常在夢裡呼喚老戰友要開“黨組會”、要“看樣片”、要“參加首映式”,真是一個把生命融入電影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日子裡,正逢我要出訪,前去向他辭別,他微笑地握著我的手久久不放,也許他意識到這可能是最後的訣別。我也微笑地告訴他過幾天就回來給他說笑話聽,並告訴他本月31日就回北京。他深情地望著我那一瞬的眼神是我終生難忘的。在我出訪期間,蘇雲幾次病危,幾次又從死神的門檻踅回來。趙實同志、電影局和長影的老同志、影協和基金會的同志,許多親朋好友都來病榻前看望他,他心知肚明,深情地望著大家,他捨不得離開大家,捨不得離開相伴一生的電影事業。在蘇雲同志彌留之際,他三次醒來問身邊的人:“前寬何時回來?”直到31日這天,蘇雲奇蹟般地醒來,自語到:“前寬回來了!”我趕到他病榻前,看著他閉上了雙眼,中國傑出的電影事業家蘇雲同志的心臟停止了跳動。我和他的兒子為他穿上壽衣,護送他去“天堂之門”。冥冥之中,蘇雲在等待我回來,他那頑強的生命力給了我盡晚輩孝道的機會。
在八寶山革命公墓,趙實同志和電影界數百人前來向蘇雲同志告別,由我主持了蘇雲同志的告別儀式。蘇雲駕鶴西去,留給人們的是永遠的微笑。他那高貴的品格值得我們學習,新中國電影輝煌的豐碑上有他的汗水與熱血。他如在天有靈,會看到2005年在隆重紀念中國電影百年華誕的大會上,他的夫人向雋殊同志在人民大會堂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榮獲“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稱號,她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志握手的大照片成為本次隆重慶典的標誌性照片在各大報刊上正式發表。
2011年在《雲白石堅——蘇雲傳》即將出版之際,向雋殊同志又將在第二十八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這是中國電影界的最高榮譽,蘇雲在天有知,一定為之欣喜。
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蘇雲與我的緣分,七十多年前蘇雲同志在太行山參軍抗戰,七十多年後蘇雲培育的人竟在同一方熱土上指導大型實景劇《太行山》,反映的正是蘇雲在太行山抗戰的那段歷史,由六百多位太行人來扮演太行軍民,說的是原生態的山西話。大型實景劇《太行山》中“那個不夠參軍年齡的小戰士在哥哥犧牲後,由母親牽手送到前線的感人場景”,正是蘇雲個人經歷的歷史再現。這台實景劇將在太行山首屆“八路軍文化節”上演出,我與肖桂雲的潛台詞是:謹以此劇獻給蘇雲同志。而此時正是《雲白石堅——蘇雲傳》完稿之際,出版社催我趕寫這篇短文為序。
飛離太行山正逢黃昏,機艙外一片彩雲,透過絢麗的雲朵,眼下又是黃土高坡和無盡的太行山脈,又見抗日烽火,又聞鐵血戰歌,也仿佛又看到了蘇丟從彩雲中走來,還是那永遠的微笑,笑得燦爛而溫暖……
蘇雲正是太行山飄出的一朵彩雲,在天地間永遠常在。
李前寬於離開太行山的飛機上
2011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