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電工專業教育開辦得較早,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1895年盛宣懷在天津開辦北洋西學學堂,1908年上海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開設電機專科,是中國最早設定電機專科的兩所學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電工教育
- 外文名:The Chines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ducation
- 創建人:盛宣懷
- 時間:1895年
- 校名:北洋西學學堂
- 地點:天津
辛亥革命後,蔡元培出任教育總長,提出“學與術分校,文與理通科”的主張,進行教育改革,公布了新學制,除了在一些原有的大學(如南洋大學堂、北京工業專門學校、北洋大學、浙江大學、東南大學、山西大學等)中設定電機科系外,又在新設的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前身)、方言學堂(武漢大學前身)、清華學堂(清華大學前身)等學校中設定了電機科系。截至1936年抗日戰爭前夕,中國設定電機科系的高等學校有14所(見表)。 交通大學在早期的電工教育中就重視實驗與實習,四年學制期間,實習時間長達400學時。中國著名電工專家朱物華、鐘兆琳等均為20年代交大畢業。浙江大學是較早設定電機科系的大學之一,當時曾按美國工科學院體制組織教學。中國電工專家王國松、蔡昌年等為該校20年代畢業生。著名電工教育家顧毓琇在浙江大學執掌電機科系後,又去清華大學創建電機系,並曾聘請控制論創始人N.維納於該系講學。清華大學於1933年所建電機工程館裝備了交、直流電機,電報,電話及無線電實驗室,還設有電機製造實習車間和高電壓實驗室,在中國當時頗具特色。中央大學於1928年設立電力實驗室,抗日戰爭期間遷重慶後,成為當時後方設備最完善的實驗室。抗日戰爭中,中國的大學都先後遷至雲南、貴州、四川、陝西等地,在極艱難的條件下繼續辦學。
1945年,資源委員會與美國西屋電氣公司等簽訂技術合作契約,選派了數百名技術人員到西屋電氣公司培訓,1948年,培訓人員絕大多數回國,成為中國電力工業和電工製造業的技術骨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大規模經濟建設的開展,中國的電工教育進入蓬勃發展的新時期。經過1952年全國範圍院系調整,全國工科院校由28所增加到43所,其中半數以上設有電機系,對電工教育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50年代,電力工業部門興辦了東北電力學院、華北電力學院、武漢水利水電學院等高等專業學校及北京電力學校等一批中等專業學校。機械工業部門也興辦或接辦了合肥工業大學、哈爾濱電工學院等高等院校及上海電器製造學校、上海動力機器製造學校、湘潭電器製造學校等中等專業學校。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工業大學、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工業大學,兩校也都設有電工專業。50年代中,不僅興辦了一批電工類的高校和中專,還在原有高等院校中新設了若干電工類專業,電工科方面共設定了近40個專業。到1957年止,電工類在校學生達2萬多人。在1957~1965年期間,全國工科院校共培養了4.5萬餘名電工科畢業生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
為了適應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需要,電工類各專業都拓寬了專業面,加強了基礎課和技術基礎課的理論教學,更新了專業課的內容,增加了技術發展的新內容,普遍設定了電子計算機等有關新技術課程,增添了新的實驗設備。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在加強系統的理論學習的同時,注重實驗、生產實習和設計能力等實踐訓練,因此,畢業生都有較強的理論基礎,並有能力從事工程技術工作,成為中國電工事業發展中的合用人才。
1978年,許多高校恢復了研究生培養工作,1980年國家頒布了學位制和研究生培養制度。到1990年止,中國共設定了電工類各專業的碩士研究生點108個,博士研究生點31個,博士後流動站8個,培養了一批高層次的電工科學技術人才。80年代,中國各地還開展電工繼續教育,其中包括電大教育、函授大學教育等,電工技術人員的進修教育也有了很大發展,形成高級、中級、初級電工人才配套的局面。
各重點高等學校的電工科系還普遍開展了科學研究工作,結合國民經濟發展及國家建設的需要,進行了電工基礎理論及套用技術的研究,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點科研任務,建立了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電工科學和電工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