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書過程
編寫背景
集郵之風起源於西歐,傳入中國為時較晚。大約在1879年才是中國集郵的萌芽期,到民國初年才略有端倪。因此,中國通用的集郵名詞,有的是根據中國郵品的特點自己逐漸形成的,有的則是“舶來品”。它們相互有機地結合,融匯成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集郵名詞“大觀園”。這些在集郵活動發展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積累、完善起來的集郵名詞,在集郵實踐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並得到集郵界的應有重視,尤其是集郵名詞專項研究的集郵家們做了不少匯集、整理工作。早在20世紀40年代前後,一些集郵家即開始了集郵名詞的研究和蒐集,如王聘彥的《郵學詞典》(草案),
郭潤康的《郵學辭林》(初稿),
孫君毅的《郵學詞典》(自印本)等。集郵名詞包含著集郵領域裡各種事物的名詞、術語、俗語,對其進行完整的匯集,科學的編排,嚴謹的詮釋,編纂成供人查閱參考的集郵詞典,是集郵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集郵名詞研究的重要任務,它起著總結已有成果,開拓新的領域的重要作用。
集郵詞典的主要閱讀對象是集郵者。集郵者中很多是行家,對集郵知識已有一定的熟悉和了解,有的造詣較深,所以就要求詞條釋義必須嚴謹紮實,內容豐富,具有一定深度,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起到解惑釋疑的作用。編寫集郵詞典還必須考慮到,集郵活動比任何活動都具有更廣泛的民眾性,集郵者的文化修養、知識結構、職業、年齡、性別也各不相同,所以編寫時既要使低層次的人能接受,也能供層次較高的人使用,也就是說做到雅俗共賞,使每個集郵者都能從詞典中得到教益。集郵活動的蓬勃發展,集郵隊伍的不斷壯大,集郵研究受到集郵界的普遍重視。因此,集郵名詞亟需規範化,在集郵界朋友和廣大讀者們的鼓勵下,編者繼《
簡明集郵詞典》和《新編集郵詞典》之後,編纂了《中國集郵辭典》。
出版工作
1997年2月,《中國集郵辭典》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參考資料:
內容說明
《中國集郵辭典》為綜合性百科知識型集郵專用詞書,上下卷共收詞目9484條,均為集郵領域及與集郵關係密切的相鄰學科基本、常見的名詞、術語,包括俗語、縮略語(簡稱、合稱)和流行語、外來語,並隨詞配有相應的彩色和黑白插圖1200餘枚(件)。該書的編排體例按屬性分類法分為12個部分,為向讀者提供與正文密切相關的各種知識信息,兩卷共收有資料性附錄33種。書前列有分類目錄,書後附有筆畫索引,以便於讀者雙向檢索。該書所收同義、近義詞,以習用的為正詞條(主詞條),其餘則列為參見條(副詞條)。對同一詞目有多種稱謂,或有簡稱、別稱的,均同時收錄,作為副詞條分別列於主詞條後,副詞條除必要的說明外,釋義則參見主詞條。其中少數詞目的主、副詞條散列於上卷和下卷中,可兩卷相互參閱。該書所收錄的中外各期郵票詞目,只選擇主要票品、特殊票品及某一郵票少見的名稱。該書收錄了包括已去世和尚健在的郵史人物、集郵家、郵學家和集郵活動家151人,按其出生年代排列。為使該書內容具有科學性、知識性和穩定性,釋文力求做到簡明、準確、客觀,對學術性探討或爭議中的問題,不予涉及。
書籍目錄
參考資料:
編寫特點
《中國集郵辭典》本著準確、具體、通俗、適用的原則,在廣泛徵求總見、接受和融合讀者總見、建議的基礎上,力求體現和符合集郵詞典所特有的科學性、知識性、資料性、趣味性和實用性的要求。《中國集郵辭典》的編撰工作是對集郵名詞、術語和流行俗語所進行的次較為全面的採集、整理、匯總和引申的嘗試,給集郵名詞規範化審定工作提供一份可供參考的較完整的資料。
作者簡介
翟寬,生於1930年,青年時代喜愛集郵,後因忙於工作無暇兼顧而終止,20世紀80年代初重返郵壇,並潛心於郵學研究和寫作,先後發表文章260多篇,著作有《簡明集郵詞典》《新編集郵詞典》《新編集郵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