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行背景
鈞窯瓷器是中國廣為傳說的“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之一。由於宋代鈞瓷開始被宮廷壟斷,不許民間燒造使用,加上鈞瓷製作燒制工藝十分複雜,向有“十窯九不成”之說,歷代鉤瓷真品極難見到,故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鈞瓷一件”之說。金元時期,各地窯口競相仿製,但都不及禹州鈞瓷。新中國成立後,鈞瓷的傳統技藝推陳出新,創造出了應香港回歸禮品《豫象送寶》特大鈞瓷花瓶等藝術珍品,使這一千古絕技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成為全人類的寶貴的文化財富。
1999年4月8日,為了弘揚中國陶瓷悠久的歷史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中國陶瓷—鈞窯瓷器》特種郵票。這套郵票是繼T·62《中國陶瓷—磁州窯系》、1998-22《
中國陶瓷—龍泉窯瓷器》之後,第三組冠以“中國陶瓷”名義發行的郵票,所選瓷器以“盛於宋”的官窯藝術成就時期的鈞瓷名品為主,兼及宋以後金元民窯精品。
制票參數
志號 | 1999-3 | 背面刷膠 | [G] | 印製廠 | |
印刷版別 | 影寫版 | 設計者 | | 齒孔度數 | P11.5 |
|
圖序 | 圖名 | 面值 | 發行量 | 規格 | 整張枚數 |
4-1 | 北宋·出戟尊 | 80分 | 3746.3萬枚 | 40mm×30mm | 40(8×5) |
4-2 | 北宋·尊 | 100分 | 2722.7萬枚 | 40mm×30mm | 40(8×5) |
4-3 | 元·雙耳爐 | 150分 | 2415.5萬枚 | 40mm×30mm | 40(8×5) |
4-4 | 元·雙耳連座瓶 | 200分 | 2574.3萬枚 | 40mm×30mm | 40(8×5) |
(參考資料)
票面圖案
《北宋·出戟尊》(4-1),圖案選用了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時期鈞瓷的一件宮廷御用瓷器“出戟尊”。
《北宋·尊》(4-2),圖案選用了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時期鈞瓷的一件宮廷御用瓷器“尊”。
《元·雙耳爐》(4-3),圖案選取了元代(公元1206年一公元1368年)鈞窯一件“凸雕龍紋雙耳爐”。
《元·雙耳連座瓶》(4-4),圖案選取了元代(公元1206年~公元1368年)鈞窯一件“雙耳連座瓶”。
郵票賞析
這套所選器物均為經專家鑑定過的國家一級文物,器物造型與釉彩具有代表性,體現了鉤瓷的發展脈絡和藝術成就。4枚圖案均採用攝影作品,淺灰的底色協調而舒展,與主圖相得益彰;橫粗豎細的古式信箋框線具有傳統文化韻味,並特意將框線斷開一點,安排成面值,形成了一種突破感;圖案銘文採用香灰色,就是鈞瓷斷面常見的顏色,寓意存焉。
《北宋·出戟尊》(4-1)
畫面中,在造型線條的處理上,曲直、張闔極具特點,從圖中既可以領略到宋代藝人所追求的古樸渾厚、紋飾洗鍊的風格,也可以感受到一種端莊威嚴、高雅勻淨的皇家氣魄。
《北宋·尊》(4-2)
畫面中,器物釉色青里透彩,紫中泛紅,具有凝厚深沉、含蓄耐看的藝術效果,真所謂“鈞瓷無對,窯變無雙”。
《元·雙耳爐》(4-3)
畫面中,雙耳爐形體高大,渾厚凝重,造型美觀,裝飾紋樣新穎別致,釉質肥厚,色澤艷麗。
《元·雙耳連座瓶》(4-4)
畫面中,“雙耳連座瓶”荷口雙耳,瓶底相連,並有鏤孔,青釉勻淨,紫斑濃重。該瓶不僅裝飾考究,圖案恢宏,而且紋路奇妙多變,自然天成,引人聯想,為鈞瓷增添了濃郁的神秘色彩。
收錄情況
《中國陶瓷—鈞窯瓷器》郵票被收錄進以下集郵書籍中:
國家 | 書名 | 頁碼 | 編號 | 參考資料 |
---|
中國 | | 130 | - | |
美國 | 《Scott 2013 Standard Postage Stamp Catalogue Volume 2》 (即《 斯科特標準郵票目錄》) | 399 | 2948-2951 | |
德國 | 《MICHEL China-Katalog 2011/2012 Übersee·Band 9.1》 (即《 米歇爾郵票目錄》) | 431 | 3002-3005 | |
榮譽表彰
2000年5月19日,1999年度(第20屆)全國最佳郵票評選結果在江西省南昌市揭曉,《中國陶瓷—鈞窯瓷器》榮獲“最佳印刷獎”。
郵票郵品
郵品類型 | 首日封 | 發行日期 | 1999年4月8日 | 全套枚數 | 1枚 |
規格 | 208mm×110mm
| 首日封、戳設計者 | 王虎鳴、陳蒙異
| 發行量 | 331100枚
|
郵品內容 | 貼1999-3全套4枚郵票,銷首日紀念郵戳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