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志:文獻

中國長城志:文獻

《中國長城志:文獻》是2016年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海燕、董耀會、向燕南。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長城志:文獻
  • 作者:陳海燕、董耀會、向燕南
  • 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年8月
  • 頁數:2999 頁
  • 定價:110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537558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長城志》終於出版了。200餘位學者,十年寒窗,投資以千萬元計,無數次易稿,多少回爭論,一個個不眠之夜……現在,孕育已久的一個嬰兒呱呱落地了110卷,12冊,2000餘萬字,可謂是一個雖然可能稚嫩,塊頭卻很大的嬰兒。
我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言辭才能表達此時的激動,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對為這部大“志”做出奉獻的所有同志和朋友以及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表達作為一個長城熱愛者的感謝。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做事豈知事之難!上下幾千年,東西萬餘里,涉及歷史、地理、民族、軍事、經濟、文獻、文物、建築、測量、藝術和現代的地圖學、遙感、信息技術眾多學科,專家分散於幾十所大學和科研院所、多個省份、多個機構,要嚴密分工,又要親密合作,體例要規範,各卷又要有個性——這樣的編纂,組織難,起步難,過程難,保證質量更難。現在目標達到了,全靠所有人員的奮不顧身,全靠偉大時代給予的啟示:現在是編纂《中國長城志》的時候了!
自戰國時代起,華夏大地上發達的農耕社會的威脅是來自西部和北部的遊牧民族,如不阻止,不但人民會遭塗炭、帝國將要毀滅,社會也會退至荒蠻,甚至人類發展史就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這個樣子了。於是,在我們這片土地上出現了地球上*長、*牢固,在許多人看來“*不可能”的防禦工事,中華民族因而得以形成並不斷繁衍、發達,同時促進了周邊遊牧者向農耕社會靠攏、轉變。這就是說,長城不僅大有益於中華,也對世界做出了貢獻。五大洲的人來看長城,不只看她巍峨壯麗的身軀,也會從中體驗到中華民族剛強、包容、仁愛、智慧的性格,還可以生動地體驗到這樣的真理:只靠武力,不能永遠稱霸,也不能永遠抵禦住強敵;重要的是人心向背和“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長城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這既指作為物質遺產的長城本體,也指長城所涵蘊的崇高精神。但是,這樣一個世界奇蹟,乾百年來卻沒有系統而全面記述、描繪她的論著,遑論為之修“志”。在冷兵器時代,帝王只是把長城作為軍事設施、自己威嚴的象徵,文人視之為帝制殘暴的見證、傾瀉對窮兵黷武憤懣的對象,自然不應該期盼哪個朝代能夠為她立“傳”。時至今日,世人都知道她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人類罕見的文化遺產,國人喜愛她,外人敬仰她。如果我們這代人,戮力振興中華、珍惜和弘揚優秀傳統、創造新時代的人們,還不及時編纂出一部足以體現長城之偉大的志書,是不是一個時代的失職?正是出於這樣的共識,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動起來了,伸出慷慨之手了,一批批專家走到一起了,開始了這一熟悉而又新穎的工程。
先哲告訴我們:盛世修典。我理解,這不僅是說因為盛世有人才、有條件因而才來修典,更重要的是因為在飽嘗了非盛世的痛苦,總結了民族衰而後興的教訓與經驗後,需要再次清理祖先留下的遺產,以為現世和未來持續發展的鏡鑒。編纂《中國長城志》的初衷即是如此;編纂工作不斷創新,也是因為這初衷的催動。
由社會學術團體和出版機構結成一體(當然也不放鬆與編纂團隊之外的學界、管理機構的合作),這恐怕是鮮有前例的。我曾構想過,如果不是種種機緣形成了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和中國長城學會的合作,還有什麼方式能夠達到既定的目的?我想不出。《中國長城志》的這種合作形式,恐怕可以供今後學術研究和出版事業參考。
中國是世界上*重視修史和讀史的國家。《中國長城志》充分地借鑑了歷代修“志”、研究“專題”(如交通史、經濟史、宗教史等)在體例、編排、縱橫呼應等方面的經驗,而又根據全書內容的時空跨度、豐富類別而有所創新。例如確定了“橫分縱述”“橫不缺項,縱不斷線”的原則,力求形成面、線、點的有機結合。這也是古代乃至當代志書所沒有的。
再如,全書“古今並重”“述重於論”,在為讀者提供儘可能豐富的資料的同時也注意開掘長城的精神內涵,例如在《環境·經濟·民族》中就有所體現。
萬事開頭難。在克服了種種困難、完成了一件事情之後,總會留下一些不足和遺憾。當局者迷,讀者會比從事其役者看得更為清楚。我們希望不斷得到各界讀者的批評指正,更希望將來能夠看到《中國長城志》的“補正”或“續編”,我們相信:譬如積薪,後來居上!

圖書目錄

上冊:
綜述
第一篇 先秦秦漢
周易
詩經
周禮
左傳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續漢書
竹書紀年
戰國策
驫羌鐘銘
戰國簡
漢簡
新語
新書
鹽鐵論
管子
韓非子
墨子
呂氏春秋
淮南子
論衡
山海經
存目
第二篇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北史
三國典略
晉太康地記
周地圖記
冀州圖經
沙州記
水經注
大魏武定刻石
傅子
物理論
古今注
搜神記
存目
第三篇 隋唐五代
隋書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貞觀政要
唐大詔令集
魏鄭公諫錄
第四篇 宋遼金元
禹貢論
宋史
遼史
遼史拾遺
金史
元史
資治通鑑
通鑑地理通釋
皇王大紀
續資治通鑑長編
大事記解題
九朝編年備要
三朝北盟會編
東都事略
契丹國志
大金國志
蒙古秘史
蒙韃備錄
大金吊伐錄
包孝肅奏議集
太平寰宇記
輿地廣記
析津志
北邊備對
宋會要
文獻通考
歷代兵制
武經總要
東園叢說
宋朝事實類苑
南燼紀聞錄
癸辛雜識
冊府元龜
海錄碎事
群書考索
泊宅編
太平廣記
……
第五篇 明(一)
下冊:
第六篇 明(二)
三雲籌俎考
三關志
西關志
四鎮三關志
宣大山西三鎮圖說
山海關志
鄉約
塞語
燕行錄(明代部分)
明會典
碑刻(明代部分)
武備志
明經世文編
翁萬達文集
存目
第七篇 清
清實錄
歷代通鑑輯覽
清開國方略
平定準噶爾方略
韃靼戰紀
大清律例
碑刻(清代部分)
廿二史札記
噩夢
船山思問錄
日知錄
棗林雜俎
御製詩集
存研樓文集
存目
索引
《中國長城志》編纂始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