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是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領域最早成立的國家級研究所,也是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一流學科”建設的主要承擔單位。工程所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是國家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前身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儀器器械研究所,1960年成立於北京。1978年,研究所更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有在職職工124人,具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6人,高級職稱62人,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21人;下設11個研究科室、3個支撐平台、5個依託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 外文名: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創辦時間:1960年
  • 學校類別:國家公益一類事業單位
  • 主管部門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
  • 現任領導:執行所長:戴建武、黨委書記、副所長:王向華
  • 地址:天津市南開區白堤路236號
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學術交流,科研成就,科研領域,科研成果,學術期刊,文化傳統,形象標識,文化活動,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所獲榮譽,

歷史沿革

1960年,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儀器器械研究所成立。
1970年,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備案,醫學儀器器械研究所搬遷至陝西省三原縣西北醫療設備廠。
1973年,為使醫學儀器器械研究與醫學科研、臨床實踐緊密結合,經國務院批准,將已併入西北醫療設備廠的醫學儀器器械研究所劃歸中國醫學科學院四川分院。
1975年,儀器所在陝西人員、設備全部搬遷至四川簡陽。
1978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批准分院儀研所更名為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1982年,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通知中國醫學科學院,同意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遷入天津市,實行地方和部雙重領導,以部為主的體制。
1984年,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搬往至天津。
2022年10月2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與天津醫藥集團戰略合作協定簽約儀式舉行。
2023年5月17日,西青區人民政府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簽署合作協定。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西青區人民政府與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簽署合作協定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有在職職工124人,具有國家級高層次人才6人,高級職稱62人,博士生導師15人,碩士生導師21人。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梅林
天津市突貢專家:殷濤
天津市131人才第一層次人選:劉天軍
中國醫學科學院“協和新星”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馬桂蕾、王偉偉

科研部門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下設11個研究科室、3個支撐平台、5個依託單位。
研究科室:醫學物理與醫學測量實驗室、生物信息檢測與處理實驗室、神經工程實驗室、雷射醫學實驗室、醫學超聲工程實驗室、生物材料與藥物控釋實驗室、分子設計與納米技術實驗室、基因工程實驗室、心血管生物材料實驗室、生物材料與人工器官研究室、智慧型診療技術團隊
支撐平台:生物醫學材料儀器共享平台、醫學電子儀器共享平台、電磁兼容檢測與技術研究平台
依託單位:呼吸與危重症診療技術與器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市生物醫學材料重點實驗室、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免疫生物材料與納米技術重點實驗室、天津市醫學電子診療技術工程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辦公大樓

學術交流

2022年1月15至16日,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主辦、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承辦的首屆中國醫學工程學學科發展大會在北京舉行。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中國醫學工程學科發展大會會議現場

科研成就

科研領域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主要從事生物醫學工程新方法、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究與開發,分為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和生物醫學電子學研究兩大領域。
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在醫用天然可降解材料、合成可降解材料、複合材料、原代細胞工程、生物人工器官的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生物醫學電子學研究在腦科學和高精度無創神經調控技術、醫學超聲診斷儀器技術、腦控康復機器人技術、新型組織功能成像技術、雷射醫學等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

科研成果

據2023年8月研究所官網數據,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獲批各類科研項目33項,累計獲批科研項目經費8608萬元,累計發表期刊論文49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8篇,影響因子大於10的論文7篇。獲授權專利38項,其中發明專利28項(包含1項國際專利),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個,有4項研究成果實施了轉化。新增橫向課題20項,契約金額約1800萬元。
2021年11月,《Nano Energy》雜誌線上發錶王偉偉研究員團隊雙層仿生設計柔性電子的研究工作。題目:Biomimetic integration of tough polymer elastomer with conductive hydrogel for highly stretchable, flexible electronic。論文第一作者為天津大學與工程所聯陪生劉祥,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陳小剛副研究員和王偉偉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2022年7月30日,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殷濤、劉志朋研究團隊在《Brain Stimulation》雜誌線上發表題為“Individualized and clinically friendly helmet-type coil positioning method(I-Helmet)for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的研究論文。在該論文中,課題組為經顱磁刺激開發了一種個體化且操作簡便、臨床友好的頭盔式線圈導航定位方法(並命名為:I-Helmet方法),並完成了導航定位精度的測試。
2022年12月9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梅林團隊在《Science Advance》(《科學進展》)發表了題為 “Engineered drug-loaded cellular membrane nanovesicles for efficient treatment of post-surgical cancer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工程化載藥細胞膜納米囊泡用於有效治療術後癌症復發和轉移)的論文。研究開發了一種新型工程化靶向給藥系統(O-TPNVs),用於協同化療和免疫治療,作為術後腫瘤復發和轉移的治療策略。

學術期刊

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誌》(原刊名《國外醫學生物醫學工程分冊》)創刊於1978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華醫學會、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之一,系公開發行的專業學術期刊。該刊為雙月刊,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國際生物醫學工程雜誌》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所徽外圈為研究所的英文名稱,內圈為研究所的中文名稱,上方為研究所的英文縮寫IBME,下方為研究所的成立年份,中間徽章為璧形,的內容為盾牌和蛇杖。
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
研究所所徽

文化活動

2021年7月1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表彰大會暨紅歌匯演。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執行所長
戴建武
黨委書記、副所長
王向華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劉志朋
副所長
朱敦皖、黃鵬羽

歷任領導

名單
時間
職務
徐德
1960-1966
所長
羅致誠
1979-1989
所長
王彭延
1989-2002
所長
冷希崗
2002-2007
所長

所獲榮譽

2023年12月4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眼科診療技術研發團隊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擬表彰對象。
2024年1月,中國醫學科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眼科診療技術研發團隊入選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名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