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檔案發布,檔案全文,
檔案發布
2001年7月17日,衛生部、教育部印發《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檔案全文
中國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
2001年至2015年,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時期。為了落實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和《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的精神,使醫學教育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特制定本綱要。
一、醫學教育面臨的形勢
(一)新中國成立50年來,我國的醫學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通過實踐逐步探索出醫學教育的規律和特點,形成了醫學教育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學校基礎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的連續統一的醫學教育體系。醫學教育的規模、質量、效益有了明顯提高。高等醫學院校數量和在校生由建國初期的44所、l.52萬人,發展到2000年的177所、71.48萬人。普通中等衛生學校由1949年的181所發展到2000年的489所。醫學教育師資隊伍不斷加強,教學條件逐步改善。
50年來,醫學教育為我國衛生事業輸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醫藥衛生人才,2000年衛生隊伍總量已超過559萬人,其中衛技人員449萬人,醫生207.6萬人(醫師160.3萬人)、護士126.7萬人。每千人口醫師數從建國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這支隊伍為滿足人民民眾的衛生服務需求,保證人民的身體健康,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隨著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和高等醫學教育一系列改革計畫的實施,對醫學教育專業口徑過窄、素質教育薄弱、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過死等狀況進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醫學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培養,促進了醫學生在知識、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等方面的發展,使醫學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儘管我國醫學教育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與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衛生事業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適應。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醫學教育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規律認識不足;醫學教育的結構不合理,層次偏低,不能適應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醫學教育現有辦學條件與發展規模不符。
(二)當前醫學教育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機遇和嚴峻的挑戰
我國經濟體制和經濟成長方式的兩個根本轉變,將促使教育進行深層次改革。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適應市場經濟的程度,取決於學校本身辦學的質量和效益。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衛生改革,也為醫學教育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空間。
――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要求教育要有跨越式的發展,這對醫學教育規模、結構、布局的調整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世界經濟全球化導致的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特別是中國即將加入WTO,將促進醫學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從而加快醫學教育國際化的進程。
――21世紀將是生命科學的世紀,人類基因組研究的突破預示著醫學新一輪的革命。科學技術特別是生命科學迅猛發展,將促使醫學教育作前瞻性的思考,推動醫學教育各方面的改革。
――衛生服務體系和衛生服務模式的深刻變革,醫學模式的轉變,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人口數量增長和老齡化的趨勢,生態環境失衡等問題的出現,都將對醫學教育的培養目標、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產生深刻的影響。
二、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和方針
(一)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入貫徹黨的教育和衛生工作方針,根據人民民眾對衛生服務的需求,順應醫學科學發展趨勢,緊密結合衛生改革與發展的實際,深化醫學教育改革,推動醫學教育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質量的醫藥衛生人才。根據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在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實踐中必須突出重點,實行分類指導,建立並完善適應21世紀社會、經濟、科技、衛生髮展需要的醫學教育體系,更好地為我國衛生事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二)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針是:最佳化結構,深化改革,穩步發展,提高質量。
最佳化結構――最佳化醫學教育的層次結構、專業結構、布局結構,以更好地適應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深化改革――根據21世紀科技發展和衛生服務模式,深化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規範各類醫學教育,改革醫學教育的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穩步發展――調整醫學教育總體規模,擴大高等醫學教育,壓縮中等醫學教育,使其與人民民眾衛生服務需求及衛生人力發展需要相適應;
提高質量――根據醫學的特點,加強醫學生全面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並完善畢業後教育與繼續教育,不斷提高衛生技術隊伍的整體素質。
三、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
(一)2005年目標
――進一步完善包括學校基礎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在內的連續統一的醫學教育體系;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21世紀需要的醫學教育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
――普通醫學教育年招生總量相對穩定;研究生和本專科招生數大幅度增長,中等教育招生數量大幅度壓縮,各層次醫學教育招生數所占比例:本專科教育(含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由1999年的35%提高到52%,研究生教育由1999年的近3%提高到8%,中等教育由1999年的62%減少到40%。
――進一步調整和減少醫學類專業數量,拓寬專業口徑;積極發展醫學相關類專業;取消中等醫學教育中的臨床醫學類專業;積極開展通過畢業後教育培養公共衛生人才的實踐。
――適應西部大開發和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需要,進一步調整醫學教育布局,使西部地區醫學教育有較快的發展,使農村衛生人力的數量和質量有明顯提高。
――根據我國衛生服務的需要和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高等醫學教育在堅持現行學制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長學制教育,並在實踐中進一步規範醫學教育學制。
――通過高等醫學院校與其它科類大學聯合辦學或合併等形式,形成綜合性大學醫學院與獨立設定的醫學院校並存的管理與辦學體制。
――通過探索初步形成適應21世紀醫學科學發展和衛生服務模式轉變需要的文、理、醫結合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建立各級各類醫學教育專業設定標準,逐步完善教育評估制度,形成醫學教育質量評價監控體系。
――建立並逐步完善臨床醫學、中醫學、口腔醫學和公共衛生專業學位制度,形成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並存的醫學學位體系。
――完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制度,建立一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基地,建立和完善全科醫師培訓制度。
――在醫學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的省區,試行高等醫學院校舉辦分校或與當地中等衛生學校聯合辦學的形式,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專科以上的高質量衛生人才,並加快制定有利於為農村培養衛生人才的各項政策。
(二)2015年目標
――建立起層次和專業布局合理、規模適當、開放的醫學教育體系,實現醫學教育現代化。
――普通醫學院校本專科和研究生招生規模進一步擴大,中等醫學教育規模大幅度壓縮;各層次醫學教育招生規模所占比例,本專科教育(含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到60%,研究生教育提高到12%;中等教育減少到28%。
――進一步調整專業設定,普通本科主要設定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藥學、中藥學和護理學專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設定醫學相關類專業。
――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醫學普通專業教育與醫學職業技術教育並舉,分工明確,互相溝通,彼此銜接的醫學人才培養體系,以及專科醫師與全科醫師同步發展的培訓制度,繼續深化醫學教育改革,使醫學教育質量有明顯提高。
四、調整規模和結構
(一)目前我國平均每千人口醫生數達1.65人,超過世界平均水平。醫學教育年畢業生人數已超過衛技人員年需要量,因此,應對醫學教育的規模和結構進行調整,調整的原則是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分步實施,平穩過渡。
調整規模採取擴大高等醫學教育規模與壓縮中等醫學教育規模同步實施的辦法。到2005年,本專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年招生總量較1999年增長50%以上。2005年以後,高等醫學教育的招生規模穩中有進,中等醫學教育的招生規模將繼續壓縮。
(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醫學教育層次結構不合理愈顯突出,需要加以調整。調整層次結構的總體要求是:壓縮中等教育,調整專科教育,積極發展本科教育,加速發展研究生教育。到2005年,本專科教育(含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年招生總量占總體的比例達到60%以上,到2015年增長到70%以上。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衛生人力和醫學教育現狀差異很大,因此,各地在調整層次結構時,應根據本地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和區域衛生規劃的要求,提出適合本地實際的實施意見。
(三)建國以來,我國醫學教育的專業設定雖幾經調整,但仍存在專業結構不合理,專業口徑偏窄,社會適應性不強等問題。必須採取有力措施,調整專業結構,拓寬專業口徑。
調整專業結構,應總結歷史經驗,展望未來需要,借鑑國外趨勢,適合我國國情。總的要求是:壓縮專業數量,拓寬專業口徑,增強專業的社會適應性。到2005年,要進一步調整和減少醫學類專業數量,積極發展醫學相關類專業,取消中等教育中的臨床醫學類專業,在保留本科預防醫學專業的同時,積極開展通過畢業後教育培養公共衛生人才的實踐。到2015年,進一步減少專業數量,普通本科教育主要設定醫學、口腔醫學、中醫學、藥學、中藥學和護理學專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和中等教育主要設定醫學相關類專業。
(四)發展西部醫學教育,調整醫學教育布局。西部地區醫藥院校數量較少,辦學條件差,規模小,難於滿足本地區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和人民民眾日益增長的衛生服務需求,同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極不適應。因此,必須調整醫學教育的布局,以適應西部大開發和發展農村衛生事業的需要。到2005年,使西部地區的醫學教育有較快的發展,能適應本地區對各級各類衛生人才的需求;農村衛生人力的數量和質量有明顯提高。到2015年形成適應我國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和衛生事業需要的醫學教育布局。
根據我國人民民眾的衛生服務需求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需要,在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中,需要逐步規範高等醫學教育醫學類專業的學制,在保持現有學制的基礎上要逐步發展長學制,並進一步規範醫學教育學制體系。
五、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完善醫學教育體系
(一)深化醫學教育體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統籌規劃巨觀管理,學校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體制。根據我國國情,可採用多種體制辦學,如與其他科類大學合作、聯合、合併等,形成綜合性大學醫學院與獨立設定的醫學院校並存的管理與辦學體制;既要充分發揮綜合性、多科性大學的學科優勢,形成文、理、醫結合的模式,又要注意保持醫學教育的特點。高等中醫藥院校以與其他科類院校合作、聯合辦學為辦學體制改革的主要形式,不宜作大範圍的合併調整。
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一部分通過合併或聯合辦學改制為本科院校,一部分仍保留現有格局,但應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壓縮中等衛生學校規模的同時,應大力推進中等醫學教育資源的最佳化組合,建立與區域衛生規劃相適應的學校布局。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和學校具備的條件,可保留部分中等衛生學校;一些條件較好的中等衛生學校可在併入高校或獨立升格後,舉辦普通高等醫學專科教育或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中等衛生學校較多的地區,對辦學規模較小、服務面窄的學校應做相應的撤、並調整。
(二)國家或社會舉辦的各類醫學教育,都必須根據政府有關的法規和醫學教育的特點,規範辦學。為確保醫學教育教學質量,應建立各級各類醫學教育專業設定標準,嚴格審批制度;建立健全醫學教育評價制度,對醫學教育單位的辦學條件、教學工作及教育質量進行評估;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規定和醫藥衛生人員準入標準,規範自學考試與成人教育。
(三)加強研究生教育,建立並逐步完善學位制度。應進一步完善臨床醫學、中醫學、口腔醫學和公共衛生專業學位制度,形成醫學科學學位和醫學專業學位並存的醫學學位體系;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四)進一步完善包括學校基礎教育、畢業後教育、繼續教育在內的醫學教育體系。加強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建立一批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繼續醫學教育基地,完善全科醫師培訓制度。
(五)為適應21世紀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必須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形成以鄧小平教育理論為指導,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醫學特點的醫學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並以此為先導,深化醫學教育改革。
(六)醫學教育具有社會性、實踐性和服務性的特點,醫學研究與服務的對象是人,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必須加強文、理、醫滲透和多學科交叉融合,把醫德與醫術的培養結合起來,加強綜合素質培養;醫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醫學教學中要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醫學院校教學、科研和醫療衛生服務的職能是相輔相成的,教育中應注重教師在服務中教,學生在服務中學,培養學生的服務意識與奉獻精神。
根據自然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醫藥科學的發展趨勢與衛生服務的需求,積極改革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確立以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為重點的教學內容,積極吸納反映醫學模式、衛生服務模式轉變所必需的各種新概念、新知識、新技能,注重課程體系的整體最佳化。加強教材建設,逐步實現醫科教材多樣化、個性化、現代化,形成具有層次、專業特點的高質量醫學教材。注重實踐性教學環節,把校內教學與基地教學、社區教學相結合。改革教學方法,加強對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學習、研究和套用,積極利用教育信息化提供的新的知識傳播途徑和方式,加強校園網或區域網路的建設,充分利用現有信息資源和各種音像手段,搞好多樣化的電化教育和計算機輔助教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要結合實際形成各醫學院校自身的特色,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模式。促使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創新精神加強,個性得到發展。
(七)高等醫藥院校要在國家創新工程上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推動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科學研究為依託,發揮科技和人才優勢,發展高新科技產業,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構建高等醫藥院校的科技創新體系,為經濟建設和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八)高等中醫藥教育,是我國高等醫藥教育的特色和優勢,要充分認識高等中醫藥教育在我國高等醫藥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以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中醫藥教育特點的思想、觀念,推動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在深化高等中醫藥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改革時,既要認真繼承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又要善於吸收現代科學技術和知識,努力培養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造就一批新一代名中醫,同時還應積極發展各種形式的中醫藥對外教育,促進中醫藥更廣泛地走向世界,為全人類健康做出更大貢獻。
(九)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管理人員的素質,採用現代化教學管理手段,開展醫學教學管理研究,形成具有醫學教育特點的,靈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進一步完善教育評估制度,形成醫學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確保醫學教育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積極進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的改革,在人事、分配製度等方面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和辦學效益的提高。學校後勤工作要加快社會化,提高服務質量。
六、加快為農村培養人才
(一)農村衛生人才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尤其是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農村衛生工作發展的重要因素。為農村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醫藥衛生人才,是我國醫學教育工作的戰略重點。
高等醫學教育採取多種形式為農村輸送專科以上的醫藥衛生人才,是我國“十五”期間醫學教育工作的重點。在有需求又有條件的地區,將部分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改建為本科院校,為農村培養本科醫學人才;在部分邊遠、貧困和高等醫學教育資源貧乏的地區,重點發展專科層次的高等醫學教育,鼓勵本科醫學院校建立面向農村定向招生、定向就業的專門培訓基地,可利用當地中等衛生學校的辦學條件,舉辦分校或聯合辦班;在醫學教育資源配置合理的前提下,允許少數具備條件的中等衛生學校改辦為專科層次的高等院校,為農村培養人才。
(二)促進各層次教育的相互溝通和銜接,構建有利於農村醫學人才成長的教育體制。有條件的高等醫學院校可以面向農村衛生技術人員開展較靈活的學分制專業教育,充分利用遠程教育手段,允許分階段完成學業,努力解決工學矛盾,以適應農村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的需求。
(三)高等醫學院校要明確農村醫學人才的培養目標,拓寬臨床醫學類專業口徑,進行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加強預防醫學和中醫學內容的教學,強化能力培養,使畢業生掌握醫學基本技能,能防能治,適應農村基層衛生工作的需要。
(四)進一步加強鄉村醫生的培養,到2005年,新補充的鄉村醫生均應至少具有中等衛生學校中專學歷;到2015年,經濟或教育發達地區的鄉村醫生應具有高等醫學院校專科以上學歷,經濟或教育中等發達地區的部分鄉村醫生應具有高等醫學院校專科以上學歷。採取多種方式,加強在崗鄉村醫生的培訓和教育。
(五)培養農村醫學人才原則上實行學生繳費上學。國家級貧困縣或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可按國家助學貸款的規定向銀行貸款,或由學校通過獎學金和勤工助學等形式給予補助,學生在畢業後按規定到國家認可的貧困地區服務滿一定期限,可視情況免還貸款。
七、拓寬籌資渠道,改善辦學條件
(一)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其教育成本較高,各級政府必須增加對醫學教育的投入。
應拓寬醫學教育籌資渠道,逐步建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輔以收取學生的學雜費,校辦產業收入,社會捐資集資和設立教育基金等多種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制度,形成國家、社會、個人對教育成本分擔的機制。
(二)要採取有力措施,改善醫學教育的辦學條件。進一步加強師資培養培訓工作,建立最佳化教師隊伍的有效機制,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特別要加強臨床師資隊伍建設,保證有足夠的臨床教師投入教學工作,不斷提高臨床教學質量。更新教學設備,提高教育技術手段。加強實驗室建設,改革實驗教學的組織、內容和方法。加強教材和圖書建設,為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自學能力創造條件。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建立一批相對穩定、形式多樣、水平較高的教學基地,繼續完善和嚴格執行高等醫學院校臨床教學基地評審認可制度。各高等醫學院校的經費,應優先保證人才培養工作,尤其是本科教學工作和教學基本建設需要。
八、加強黨和政府對醫學教育的領導
發展醫學教育,提高我國醫學科學水平,培養和造就一支適應社會需求、結構合理、德才兼備的專業衛生隊伍,使衛生事業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這既涉及到每個家庭和個人的切身利益,又關係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各級衛生、教育行政部門應積極爭取各級黨委和政府把醫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同步實施,並為醫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必要的條件。應科學制定醫學教育發展規劃,合理調整醫學院校設定,並通過各種途徑,運用多種方法,動員全社會關心和支持醫學教育,建立學校面向社會、社會參與教育的機制,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促進醫學教育的健康發展。
落實本《綱要》,是教育、衛生行政部門和有關高等學校及各類醫學院校的重要任務。各地教育、衛生行政部門,應認真落實本《綱要》精神,並結合本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實施方案。對《綱要》實施進展情況要加強監督,經常檢查,定期評估,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採取對策。要切實做到依法行政,督促教育方針的全面貫徹執行,在醫學教育規模、結構調整工作中注重其特殊規律,給予政策扶持,使本《綱要》提出的各項目標和任務能落在實處。要完善衛生從業人員準入法規,準確提供衛生技術隊伍人才需求信息,保障衛生技術隊伍水平的不斷提高。要及時制定為農村培養衛生技術人員相關的政策措施,切實提高農村基層衛生技術隊伍的素質。醫學院校要深化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提高我國醫學科學水平和全民族健康水平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