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是2004年為迎接通江銀耳節建造的,在中國銀耳原產地──四川省通江縣陳河鄉,距縣城30餘公里,占地面積約十餘畝,博物館外觀呈典型的川北民居四合院型。建成三年多,接待了來自各個地方的客人,為宣傳銀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江銀耳博物館展出了關於通江銀耳的一些相關介紹,歷史典故,製作方法,種植技術,發展過程等等,可謂是應有盡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科技類
- 地點:四川省通江縣陳河鄉
- 館藏精品:通江銀耳傳統生產工藝程式等
- 門票:免費
館藏文物,建築布局,發展歷史,
館藏文物
“歷史沿革館”。以通江銀耳從自然生長到人工栽培、再到現代化生產的歷史及其傳播軌跡為主線,以各種權威典籍對通江銀耳源流、功效、傳說、評價為主體,把中國銀耳定位到“四川通江是我國人工有意識進行銀耳生產的發源地”,提升“中國銀耳之鄉”的知名度。
“生產工藝館”。以通江銀耳傳統生產工藝程式為主線,以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寄生載體、獨特的生產工藝為主體,突出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通江銀耳乃天地靈氣所化育,是日月精華之結晶,絕非沒有根據的溢美之言的理念,增強通江銀耳是中國銀耳極品的可信度。
“名特產品館”。以資源保護、科研活動、產品開發為主線,以依靠科平衡生態環境與經濟開發,保證銀耳生產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系統介紹我縣銀耳開發的系列名優產品,提高通江銀耳的品牌效應。 ~
“銀耳文化館”。以歷史認同的文化傳承、民眾需求的物質成果,實踐驗證的技術創新為為主線,以銀耳對現實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領域的滲透和影響為主體,構建通江銀耳獨特的文化底蘊,豐富“中國銀耳之鄉”厚重的歷史內涵。,提高通江銀耳的文化品位。
建築布局
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座落在中國銀耳發祥地-四川省通江縣陳河鄉霧露溪畔,距縣城30餘公里,占地面積十餘畝,該館的建築沿襲了川北四合院民居風格,青瓦屋面,古樸典雅。館內廊柱環列,雕欄凌空;館外四面環山,幽谷流雲,耳林叢生,可觀賞“九灣十八包”的奇特景象。其典型的川北民居風格與霧露溪“九彎十八包”獨特的自然環境相映生輝,把“天生霧,霧生露,露生耳”的銀耳生長特性展現得更加明顯。整個博物館分四個分館:一、“歷史沿革館”;二、“生產工藝館”;三、“名特產品館”;四“銀耳文化館”。
發展歷史
通江是中國銀耳的發祥地,1995年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銀耳之鄉”。通江銀耳在明代就以“皇家養生益年之品”知名於世,在清代即作為朝廷貢品,20世紀初就暢銷歐美及東南亞各國。 為展示通江銀耳的品牌優勢,提升通江銀耳的文化品位,加快全縣綠色經濟的發展,2004年7月,中共通江縣委、通江縣人民政府決定在通江銀耳發祥地陳河鄉霧露溪動工修建“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並成立“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管理所”,隸屬於縣教育文化體育局,設編制五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9月25日,中國通江銀耳博物館正式竣工,工期為兩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