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內容
中國的銀元種類在短短的100多年歷史中達600多種。“亂世儲黃金,盛世行收藏。”由於銀幣具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富含歷史文化
內涵,多有紀念意義,更是硬通貨,任何時候都具有一般等價物的性質,故而被收藏界視為珍品。現在,銀幣是中國貨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希望《中國近代銀幣賞玩》能夠為喜好收藏銀幣的朋友們帶來種官感的認識。
作者簡介
李強,男,漢族,1952年出生於長沙,致公黨員,副教授。香港東方文化藝術中心書院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國際中華收藏學會常務理事。
1979年進入收藏領域,收藏類別繁雜,郵票、錢幣、字畫、瓷器、銅器、竹木雕刻、雜件等等均有涉獵。
主要研究:科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史、文物歷史學等等,參加多個湖南省級課題研究。
編輯推薦
《中國近代銀幣賞玩(3)》講述了: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縱觀其多元化文明的開始,銀幣的發展成就了貨幣歷史文明的進程。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是實物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金屬鑄幣奠定了統治地位。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更加興盛,官府商業和私人商業都得到了發展。《周易》記載“日中作市……交易而遐,各得其所”、“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於里而不遠”(《管子?禁藏》)成為當時商業的盛況。《史記·平準書》記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虞夏之間,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可見,在氏族社會時期就已經有金、銀、銅質貨幣流通。
據《史記·越世家》載,楚國有“三錢”、“三金”之幣。所謂“三金”就是指銅質、銀質和金質的貨幣。銀質的貨幣還沒有發現實物,金質的貨幣就是郢爰。先秦時期的經濟發展有了很大的提高,諸侯國各自為政,鑄行貨幣。(雲夢竹簡《金布律》記載)
序言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縱觀其多元化文明的開始,銀幣的發展成就了貨幣歷史文明的進程。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是實物貨幣,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金屬鑄幣奠定了統治地位。戰國時期已確立布幣,刀貨,蟻鼻錢,環錢四大貨幣體系。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商業更加興盛,官府商業和私人商業都得到了發展。《周易》記載:“日中作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而不遠“(《管子?禁藏》)成為當時商業的盛況。《史記·平準書》記載:”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虞夏之間,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可見,在氏族社會時期就已經有金、銀、銅質貨幣流通。
據《史記越世家》載,楚國有“三錢”、“三金”之幣。所謂“三金”就是指銅幣、銀質和金質的貨幣。銀質的貨幣還沒有發現實物,金質的貨幣就是郢爰。先秦時期的經濟發展有了很大的提高,諸侯國各自為政,鑄行貨幣。雲夢竹簡《金布律》記載:”官府受錢者,乾錢一畚,以丞、令印印,錢善不菩,雜實之。……百姓市用錢美惡雜之,勿敢異。”錢幣形狀各異,輕重不一,並且有優有劣,換算困難,給當時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極大的困難,金銀等貴金屬作為“硬通貨”長期為人們所歡迎。20世紀60年代中期,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了外包金銀箔鉛餅的殉葬冥幣,說明楚國已經使用了圓餅形式的銀鑄幣。1974年在河北戰國時中山國遺址發掘出銀質貝幣4枚。同年在河南省扶溝縣古城村出土了18塊銀布幣,其中空首布1塊,平苜布17塊,均為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古代的銀鑄貨幣實物。
最早見於官方文獻的法定銀幣是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鑄造的白金三品。公元10年,王莽進行第三次貨幣改換,規定實行“五物”、“六品”、“二十八品”。五物是金、銀、銅、龜、貝;六品是金貨、銀貨、龜貨、布貨、泉貨、貝貨;二十八品是金貨品,銀貨二品,龜貨四品,布貨十品,泉貨六品,貝貨五品。
魏晉至隋代,銀幣已在一定範圍內使用,1955年在南京光華門外黃家營5號六朝墓出土有銀五銖2枚,是仿照銅錢而制,可以作為歷史佐證。
唐到五代,白銀已出現正式進八流通的趨向,在嶺南交廣地區,“買賣皆以銀”。1970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了銀質“開元通寶”421枚。此外還出土了安庸調銀餅等。1956年陝西西安大明宮又出土了苗奉倩、楊國忠進奉的五十兩大銀鋌。1962年陝西藍田縣關村廟還發現塊“壹鋌重貳拾兩”的小銀鋌。
宋代,銀幣已成為國家法定貨幣的一種通行全國,也是當時紙幣的兌現基金。1955年湖北黃石市石寨山出土了宋代銀錠293件。1958年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也曾出土了5件宋代銀錠。湖南長沙出土的“慶元通寶”銀錢及傳世的“太平通寶”銀錢均屬賞賜饋贈及娶親時的撒帳錢或洗兒錢等。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曾鑄造“承安寶貨”銀幣,1981和1985在黑龍江省先後發現了5枚金代“承安寶貨”銀錠。此外,還發現過正隆、大定、奉和年間的銀錠。
元代,白銀的貨幣作用日趨發展,發行紙鈔的準備金也用白銀為本位。這時期白銀已經確立了它的貨幣地位,成為元代民間的通貨之一。至元三年(1266)開始將銀錠稱為“元寶”。元代還曾鑄造過“大朝通寶”、“至元通寶”、“元貞通寶”銀錢及一種寺廟所造的供養錢等。
明代,白銀已體現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兩種基本的貨幣職能。白銀最終排擠了紙幣,並取代銅錢,成為流通中的主要貨幣,形成了以銀為主、以銅錢為輔的銀、錢並行的貨幣制度。明代鑄有大小不同的銀錢,如“永樂通寶”、“萬曆通寶”、“天啟通寶”等。
銀元俗稱洋錢、大洋,即用銀鑄成的貨幣。銀元源於9世紀的歐洲。銀元作為外來幣流八我國,始於明萬曆年間。16世紀,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墨西哥鑄造的“本洋”首先流入我國。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中國海禁漸開,隨著外貿日益繁盛,墨西哥、荷蘭、葡萄牙、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大量銀元,乘虛湧進中國市場。據不完全統計,迄止191O年在華使用之外國銀元已逾十五種,數量達十一億元之巨。外商大量輸八重七錢二分、成色約百分之九十三的銀圓,與重一兩、成色百分之九十三點五的中國銀兩等量交換,套取大量銀錠出口,尤以鴉片貿易劇增,巨額白銀外流,銀價暴漲,危及國計民生,銀元已成為西方列強控制中國政治經濟與財政金融的重要工具。中國朝野有識之士紛紛提出改革建議,力主中央政府統一鑄造銀圓,限制洋銀流通,阻截白銀外流,挽救國家經濟。乾隆57年(1792年),清廷令行西藏地方政府,設爐鼓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