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軍事思想

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各階級、集團及其軍事家和軍事論著者對戰爭與軍隊問題的理性認識。它反映了中國近代軍事領域發展變化的歷史進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近代軍事思想
  • 變革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
  • 社會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
歷史沿革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暴露出清王朝軍事思想的嚴重弱點。隨著列強歷次侵華戰爭的進行和侵略的逐步加深,中國傳統軍事思想受到西方資產階級軍事思想越來越大的衝擊和挑戰,並由此發生了此消彼長或相互融合的歷史性演變,導致了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也為中國無產階級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某些條件。鴉片戰爭時期,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初步認識到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口號,標誌著變革傳統軍事思想的開端,對近代軍事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19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以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為主導的席捲全國的各族人民大起義,將腐朽的清朝經制武裝八旗、綠營打得潰不成軍,迫使統治階級中的某些人物產生了“改弦更張”的思想。曾國藩仿效明代戚繼光的“束伍成法”,以一批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為骨幹,以山鄉樸實壯健的農民為兵員,本著將必親選、兵必自招、層層節制的原則,編練了一支新型地主武裝――湘軍。它衝破了清廷“以騎射為根本”的思想束縛,從國外購進一批火炮裝備其水陸師,因而具有較強的戰鬥力。在戰爭實踐中,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等繼承傳統的軍事思想,從實戰中總結經驗教訓,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的作戰指導思想。他們對戰爭持慎重態度,主張“謹慎為先”“穩慎為主”。在戰略上能著眼全局,審時度勢,慎靜緩圖,謀定後動。在鎮壓太平軍的作戰中,曾國藩、胡林翼採取“先剪枝葉,後圖本根”的方略;在鎮壓捻軍的作戰中,曾國藩、李鴻章先後採取“以靜制動”“扼地兜剿”的方略;在鎮壓西捻軍和陝甘回民起義軍的作戰中,左宗棠採取“先捻後回”“先秦後隴”的方略,都取得了成功。在作戰指導上,胡林翼等強調“全軍為上策”“殺賊為上策”“得城池次之”,並善於運用“圍城打援”等戰法,體現了以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為主的思想。太平天國農民戰爭是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頂峰。太平軍建立之初,就在嚴密組織的思想指導下進行組建,仿照《周禮》制定《太平軍目》,以軍、師、旅、卒、兩、伍的序列編組部隊,先後建立起陸營、土營和水營,實行具有供給制性質的“聖庫”制度,成為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綱領最明確、組織最正規的起義武裝,並開始用繳獲、購置的洋槍洋炮裝備部隊。在作戰上強調“靈變”,初期即以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的戰略指導取得重大勝利。定都天京(今南京)後,更長於戰役、戰鬥的指揮,熟練地運用“圍魏救趙”等靈活戰法,取得二破江北江南大營等多次勝利,給清軍以沉重的打擊。但從總體上看,作戰方式仍顯得簡單呆板,戰略謀劃不足,軍事上未能擺脫被動地位。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統治階級中一部分被稱作洋務派的官僚奕_、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出於鎮壓農民起義和抵禦外敵侵入的雙重目的,繼承“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開展了一場“自強”運動(史稱“洋務運動”)。他們本著“自強以練兵為要,練兵又以制器為先”的方針,首先興辦近代軍事工業,仿造西式槍炮和戰艦,為新的軍事思想的產生提供了物質條件。他們還在“練兵與制器相為表里”的思想指導下,著手整頓、編練軍隊。隨著邊疆危機日趨嚴重,清廷開始加緊籌辦海防,向西方購買艦船,籌組近代海軍。其設防思想也開始由以陸防為主發展到陸、海並重。中法戰爭失敗後,進一步提出“以大治水師為主”的方針,設立海軍衙門,加速購買外國艦船,優先擴充北洋海軍。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成軍。《北洋海軍章程》的制訂,標誌著近代資產階級軍事思想開始在海軍占據主導地位。此外,洋務派還本著“用人最為急務,儲才尤為遠圖”的方針,著手興辦聘有洋人當教員的軍事學堂,並選派學生出國留學。表明在培養軍事人才的領域內開始衝破武科舉的束縛,吸收並貫徹近代資產階級軍事思想。在此期間先後發生的清軍收復新疆戰爭、中法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其結局雖然有勝有負,但伴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作戰樣式和作戰方法等方面都較前有了不少變化。以古代火器與冷兵器相結合的海戰,已發展為以運用火器為主的近代水平的海上交戰;陸海協同的抗登入作戰也已出現;步騎、步炮協同作戰已開始普遍採用;陣地戰、運動戰的水平也有所提高;戰鬥隊形開始由密集向疏散發展,並出現了攻守結合的野戰工事“地營”;電報、鐵路和航運已開始用於作戰保障。所有這些,都標誌著作戰指導思想已向近代化邁出了一大步。但是,由於受“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總的指導思想的束縛,建軍、作戰思想明顯落後於時代發展的需要。在治軍方面,八旗、綠營軍制的部分改變,仍未能脫出湘軍的窠臼;軍隊的管理教育,仍以封建綱常與宗法思想為基本內容,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作戰指導思想方面,嚴重滯後於武器裝備的發展變化,抗擊西方列強入侵的作戰多實行單純防禦。中國在甲午戰爭中失敗,朝野震動,紛紛條陳時務,主張全面仿照西法創練新式陸軍。清政府也看到日本在侵華戰爭中“專用西法取勝”,因而得出了“仿用西法創練新兵為今日當務之急”的明確結論,決定拋棄湘淮軍體制,改革陸軍軍制,按照西法編練新軍。於是,北方有袁世凱編練的新建陸軍和聶士成編練的“武毅軍”,南方有張之洞編練的自強軍。此時所編的新軍,設有步、馬、炮、工程各隊,一律裝備新式槍炮,採用德國操典練兵。這是晚清建軍思想從舊營制朝“以步隊為主,騎、炮、工程隊為輔”的合成軍隊方向邁出的決定性的一步。1900年,清軍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中失敗,迫使清政府進一步變革政治、軍事制度,改為以日本陸軍編制為藍本,普練新軍,確立了全面學習外國先進軍制的思想,標誌著清代軍制正式步入近代化的軌道。在普練新軍的同時,對各省的舊軍汰弱留強,改編成巡防營,初步形成了類似野戰軍與地方軍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還正式宣布廢除武舉制度,確定在全國廣設學堂,建立由陸軍國小、中學、大學和專門軍事技術學校組成的較完整的軍事教育體系。在清軍實行全面變革的過程中,還翻譯、編撰了一批軍事學術著作,西方資產階級的戰爭理論、軍制學、戰略學等開始在中國傳播。一些軍事家已直接論述到戰爭是“政略衝突的結果”,倡導實行西方的義務兵役制。徐建寅編寫的《兵學新書》、袁世凱等編纂的《訓練操法詳晰圖說》等,在傳播西方軍事思想、促進中西軍事思想融合方面,作了初步的嘗試。這一時期學習西方的內容,仍偏重於軍事方面,並以模仿西方軍制和傳播西方軍事理論為基本特徵。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認識到在中國“和平之法無可復施”,決心摒棄改良主義,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中央統治權落入袁世凱手中。袁世凱死後,各割據勢力依附於不同的帝國主義勢力,互爭雄長,全國統一的軍制被各自為政的軍閥所破壞,軍隊的私屬性更為明顯,帶有濃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這一時期軍隊建設、作戰樣式以及作戰指導思想較前均有明顯的變化:基於戰爭情況複雜多變,各級司令部的作用被提到重要位置,前線指揮員也被賦予較多的臨機處置權;比較普遍地注意利用近代交通、通信工具來調動部隊和提高指揮效能;預備隊的掌握與運用已引起重視;飛機開始用於遂行偵察、轟炸任務;隨著火力的加強,更加重視防禦工事的構築與改進。由於機械地套用外軍做法,作戰樣式偏重於陣地戰。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人,進行了討袁戰爭、護國戰爭、護法戰爭。他們從依靠一部分軍閥反擊另一部分軍閥,結果招致軍閥挾制的慘痛教訓中認識到,南北軍閥乃是“一丘之貉”,必須重新建立一支革命軍隊。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孫中山提出了“以黨治軍”,軍隊與“國民相結合”,“進而成為民眾的武力”的建軍方針。他還在軍隊中建立黨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對官兵進行三民主義的教育,在建軍思想方面邁出了新的一步。1926年,經孫中山改組過的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指揮國民革命軍開始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北伐戰爭。由於國民革命軍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在工農民眾的支援下,先後擊敗了吳佩孚、孫傳芳軍閥集團。正當北伐戰爭順利進展之際,蔣介石、汪精衛於1927年4月、7月先後叛變革命,倒轉槍口殘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民眾。共產黨人被迫發動武裝起義,建立中國工農紅軍,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反對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伊始,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蔣介石集團即本著統一軍權、改革軍制的指導思想,著手軍隊的整頓和建設。它於逐一擊敗各地方割據勢力後,開始改革軍制,建立軍事統率機構,更新武器裝備,健全後勤供應系統;組建裝甲兵等特種兵,發展空軍,加強海軍,形成陸海空三軍的聯合軍隊體制;本著“打仗就是打將”的指導思想,舉辦各種軍事學校和軍官訓練團,培養軍官和各類專業人才,把中國軍隊的近代化、正規化建設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與此同時,向官兵灌輸絕對服從命令、“忠於領袖”“不成功便成仁”等封建道德觀念,加強對軍隊的思想控制;甚至實施“連坐法”,設立特務組織,監視官兵的言行,實行恐怖統治。所有這些措施,反映了蔣介石集團把先進的軍事技術、軍事組織與封建主義、法西斯主義相結合的建軍思想。蔣介石集團還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思想指導下,一面對日妥協,一面加緊“圍剿”工農紅軍,使民族危機空前深重。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蔣介石集團“以空間換取時間”,實行持久消耗戰略,在正面戰場牽制了相當數量的日軍。但是,由於實行片面抗戰路線,減弱了全民抗戰的力量。尤其在抗戰初期,實行以陣地戰為主的專守防禦方針,使大片國土淪喪,軍隊損失慘重,而消耗敵軍不多。中後期又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保存實力的方針。結果,正面戰場的部隊只知死守陣地,被動應戰,最終導致戰略性潰敗。這一時期,還翻譯出版了歐美和日本的軍事著作,一些愛國將領與軍事理論家也著書立說,在結合中國實際運用西方軍事科學方面作了新的探索,其中如蔣百里的《國防論》、楊傑的《國防新論》具有較高的水平。中國在百餘年間完成了從傳統軍事思想向近代軍事思想的過渡,就其發展速度而言,遠勝於以往上千年所走過的歷史進程。但是,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發展,具有明顯的被動性,往往在被外敵擊敗之後,迫於形勢而改弦更張,拋棄一些舊東西,蹣跚地向前邁出一步。中國社會的落後,決定中國近代軍事思想並非是植根於自身機體的自然發展,而主要是模仿歐美。在借鑑歐美資產階級軍事思想的過程中,既存在照搬照套、生吞活剝、忽視中國優良傳統的傾向,也存在死守住封建宗法思想不放、拒絕接受時代精華的傾向。所有這些,都嚴重地束縛了中國軍隊向現代化邁進的步伐,也阻礙了中國近代軍事思想的健康發展。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