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研究:以抗戰時期知識界為中心

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研究:以抗戰時期知識界為中心

《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研究:以抗戰時期知識界為中心》是鄭大華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2017年3月。

該書對中國近代以來尤其是“九一八”後的抗日戰爭時期的民族復興思潮的各個方面做較為深入的研究,總結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留給人們的啟迪。該書強調,民族復興不是漢族或某個少數民族的復興,而是包括漢族和所有少數民族在內的整箇中華民族的復興;要實現民族復興,就必須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全國的大聯合、大團結。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研究:以抗戰時期知識界為中心
  • 作者:鄭大華
  • 首版時間:2017年3月
  • 字數:996千字
  • 類別:歷史學著作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作品鑑賞,作品影響,出版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該書釐清民族復興思潮演變的脈絡或軌跡,並分析其原因;梳理和分析抗戰時期知識界對民主政治與民族復興、發展經濟與民族復興、學術研究與民族復興、民族文化與民族復興等問題的探討和爭論,對民族復興思潮所涉及的政治、經濟、學術、文化等內容進行深入研究。

作品目錄

第一章 民族復興思潮的歷史考察
第二章 民主政治與民族復興
第三章 發展經濟與民族復興
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復興思想的萌發
二 五四時期:民族復興思想的發展
三 “九一八”後:民族復興思潮的形成
四 “七七”後:民族復興思潮的高漲
一 為什麼要實行民主政治
二 中國政治發展的取向:民主還是獨裁
三 憲政運動的興起與憲法的制定
一 民族復興必須發展經濟
二 發展經濟的道路選擇
三 發展經濟的制度選擇
第四章 學術研究與民族復興
第五章 民族文化與民族復興
一 學術研究於民族復興的重要意義
二 從“整理國故”到“國故整理”
三 “學術中國化”和“文藝的民族形式”
一 復興民族文化的必要與可能
二 如何實現民族文化的復興
三 現代新儒家復興民族文化的努力

作品鑑賞

該書將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的整體觀照與重點思想家民族復興思想的個案分析有機結合起來,兼顧到了思潮之“面”與“點”。該書將研究對象定位為“知識界”的民族復興思想,所指涉的不只指任職於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的“學人”或那些接受過相當教育的“知識分子”,而是涵括了人數眾多的知識人,“這些人的政治和文化取向可能不同,甚至差異很大,從事的職業也千差萬別,但他們有知識,都關心中華民族的復興,積極參與民族復興問題的討論”,讓人們切身感受到實現民族復興是近代以來“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一種共同期盼”。基於“民眾期盼振興中華民族的訴求又總是通過思想精英、政治精英的理論、文本、思想主張得到集中的表達”這一觀點,該書重點關注了指標性思想人物之民族復興思想的深入剖析。如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復興思想孕育階段孫中山的“振興中華”口號、梁啓超的“少年中國”夢想、國粹派的“古學復興”主張,五四時期民族復興思想初步發展時期李大釗提出的“青春中華之創造”和“中華民族之復活”的思想,孫中山提出的“大中華民族”的“國族主義”和“要恢復民族的地位,便要首先恢復民族的精神”的思想,梁啓超等“東方文化派”提出的復興東方文化的思想,王光祈在《少年中國運動》一書的序言中提出的“中華民族復興運動”思想等等。
該書將剖析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的“內在肌理”與分析觸發其發軔發展的“外在刺激”有機結合起來,從而把對民族復興思潮的追溯、反思置於曠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乃至國際背景之中。如該書在分析民族復興思想的外在因素時,突出了民族危機加深這一基本背景,同時注重考察近代民族復興思潮與其他思潮以及中外思想界的互動。如在分析九一八事變後民族復興從思想發展為思潮時,認為民族復興從思想發展成為一種思潮的主要原因,是九一八事變後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激化了人們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責任感,從而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了契機。同時指出,除民族危機這一主要原因外,費希特民族復興思想的系統傳入及影響,也是民族復興思潮能於九一八事變後迅速形成的原因之一。近代民族復興思潮與各思想流派的互動,生動體現了民族復興既是“中國現代三大思潮的共同夢想”,也是中國社會“‘最大公約數’與最基本共識”。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該書入選2016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並獲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出版信息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中國近代民族復興思潮研究:以抗戰時期知識界為中心》
2017年3月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978-7-5161-9925-1

作者簡介

鄭大華,1990年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湖南省政府參事,首批“芙蓉學者”,湖南師範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研究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