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徐復觀卷》主要收集徐復觀先生關於儒家傳統與現代政治秩序關係的討論文章。徐復觀先生既主張民族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又認為民主政治乃秩序建構之極則。其揭櫫的“雙重主體”說,顯示其對儒家傳統的優勢與困境的深刻理解。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徐復觀卷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316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作者:乾春松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30018560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徐復觀卷》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乾春松,哲學博士,北京大學儒學研究院教授。主要作品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體》、《制度儒學》、《重回王道》等。
圖書目錄
導言:徐復觀論儒家政治轉進之路
儒家政治思想的構造及其轉進(1951年12月16日)
中國的治道——讀《陸宣公傳集》書後(1952年7月16日)
釋《論語》“民無信不立”——儒家政治思想之一考察(1955年1月)
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1955年6月16日)
國史中人君尊嚴問題的商討(1957年3月13日)
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1959年8月24日)
《周官》中的教化(教育)思想(1980年5月)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1954年9月25日)
儒家對中國歷史運命掙扎之一例——西漢政治與董仲舒(1955年9月2日)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1959年5月25日)
明代內閣制度與張江陵(居正)的權、奸問題(1966年8月17日)
孔子德治思想發微(1966年8月28日)一個政治家的王陽明(1979年2月10日)
論自由主義與派生的自由主義(1949年11月16日)
從現實中守住人類平等自由的理想(1953年1月1日)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民主政治——與白思都等博士書(1963年11月16日)
自由主義的變種(1964年5月23日)
西方文化中的“平等”問題(1973年2月28日)
中國文化中“平等”觀念的出現(1973年6月19日)
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歸(1979年9月28日)
孔子政治思想對現代中國的“照臨”(1981年9月29日)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性善說與民主政治(1981年12月9日)
復性與復古(1950年9月1日)
當前讀經問題之爭論——為孔誕紀念專號而作(1952年10月5日)
中國文化的對外態度與義和團事件(1957年7月1日)
一個中國人文主義者所了解的當前宗教(基督教)問題(1962年2月1日)
國家的兩重性格(1965年5月28日)
思想與人格——再論中山先生思想的把握(1965年12月11日)
辛亥革命的意義與教訓——在職合書院史學會辛亥革命六十周年紀念會上講辭(1971年4月5日)
徐復觀年譜簡編
後記
儒家政治思想的構造及其轉進(1951年12月16日)
中國的治道——讀《陸宣公傳集》書後(1952年7月16日)
釋《論語》“民無信不立”——儒家政治思想之一考察(1955年1月)
儒家在修己與治人上的區別及其意義(1955年6月16日)
國史中人君尊嚴問題的商討(1957年3月13日)
中國孝道思想的形成、演變,及其在歷史中的諸問題(1959年8月24日)
《周官》中的教化(教育)思想(1980年5月)
荀子政治思想的解析(1954年9月25日)
儒家對中國歷史運命掙扎之一例——西漢政治與董仲舒(1955年9月2日)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結構及人治與法治問題(1959年5月25日)
明代內閣制度與張江陵(居正)的權、奸問題(1966年8月17日)
孔子德治思想發微(1966年8月28日)一個政治家的王陽明(1979年2月10日)
論自由主義與派生的自由主義(1949年11月16日)
從現實中守住人類平等自由的理想(1953年1月1日)
論中國傳統文化與民主政治——與白思都等博士書(1963年11月16日)
自由主義的變種(1964年5月23日)
西方文化中的“平等”問題(1973年2月28日)
中國文化中“平等”觀念的出現(1973年6月19日)
向孔子的思想性格回歸(1979年9月28日)
孔子政治思想對現代中國的“照臨”(1981年9月29日)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性善說與民主政治(1981年12月9日)
復性與復古(1950年9月1日)
當前讀經問題之爭論——為孔誕紀念專號而作(1952年10月5日)
中國文化的對外態度與義和團事件(1957年7月1日)
一個中國人文主義者所了解的當前宗教(基督教)問題(1962年2月1日)
國家的兩重性格(1965年5月28日)
思想與人格——再論中山先生思想的把握(1965年12月11日)
辛亥革命的意義與教訓——在職合書院史學會辛亥革命六十周年紀念會上講辭(1971年4月5日)
徐復觀年譜簡編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