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六章,除緒論外,其餘各章內容如下:第二章主要討論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萌芽,對國外近代大學研究所發展及其影響進行簡單的概述,對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設立的構想進行剖析。第三章的內容是討論北京大學研究所的創設,並對其培養人才的方式及特點、在科學研究方面進行的探索以及社會服務的發軔進行分析。第四章對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快速發展階段的狀況進行描述,論述由於大學研究院所快速發展所產生的問題及教育部對其整頓與規範,分析大學研究院所培養人才機制的創新與完善、科研體系的形成及其取得的研究成果、社會服務職能的確立及其實踐活動等。第五章主要考察與分析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曲折發展、系統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的形成與高質量人才的培養、科學研究的特點及其成果和大學研究院所社會服務的轉變。第六章為結論,主要對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發展及其職能的開展情況作簡要的回顧與總結。
作品目錄
|
第二章 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萌芽(1902—1916年) | 第三章 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創設階段(1917—1924年) |
第一節 外國大學研究所的發展及其影響 第二節 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最初的構想 | 第一節 北京大學研究所的創設 第二節 “專事研究”的人才培養方式 第三節 科學研究的自主探索 第四節 社會服務職能的發軔 |
第四章 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快速發展階段(1925—1934年) | 第五章 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曲折發展階段(1935—1945年) |
第一節 大學研究院所的快速發展及產生的問題 第二節 教育部對大學研究院所的整頓與規範 第三節 人才培養機制的改進與創新 第四節 大學研究院所科研體系的形成與科研成果 第五節 大學研究院所社會服務職能的確立及實踐 | 第一節 大學研究院所的曲折發展 第二節 人才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與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第三節 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並重的科研取向及成果 第四節 大學研究院所社會服務概況 |
|
創作背景
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設立並非由政府行為、長官意志決定的,它是在移植與模仿國外大學制度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成為獨具中國特色的大學研究機構,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必然選擇。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發展歷程,也是其培養人才、發展科學與社會服務活動逐步展開與完善的過程,這些職能的開展促進了中國近代學制的完整與規範,加快了學術自主化進程,提升了人才培養水平,推進了科學技術近代化的轉變。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系統梳理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發展歷程,可以幫助教育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基於此,《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發展及其職能研究:1902—1945》對這一主題展開了研究。
作品思想
該書核心觀點如下:一、
蔡元培創設的北京大學研究所,其首要的目的是培養人才,其培養方式模仿德國研究所的“習明納”制度。該所根據自身情況,通過不斷調整與改革,專研“國學”,在培養國學人才方面成績斐然。1926年,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仿照中國書院與英國大學制度,形成了課程學習與專題研究相結合的培養方式。這一方式效果顯著,其他大學研究院所紛紛效仿,從而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研究生培養模式。但是,在快速發展階段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研究所的擴招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參差不齊。規範化階段,在系統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監控下,研究生培養規模變小,但是培養的人才質量有了顯著提升,湧現出了一批高素質人才。
二、在中國近代大學研究所創設階段,北京大學研究所在“國學”研究方面成績卓然,但是研究科類單一。自1925年開始,大學研究所的科類開始從“單一性”向“多樣化”發展,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短短的10餘年時間裡,大學研究院所在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有些成果達到甚至超過了西方已開發國家水平,這些成果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產生了重要影響。抗戰爆發後,研究所的科學研究工作受到了重大影響,整體上看,研究成績稍遜於戰前,但是在文科領域,有些研究所的成果超過戰前。一些不需要精密實驗儀器的理科研究所,在純理論研究方面,有些成果仍舊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三、中國大學研究所初創時期,由於其主要從事“國學”研究,所以無法為社會提供科技支持與幫助,但是北大研究師生積極開展和參與各種社會活動,在開化民智、提高民主意識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在20世紀20年代中期大學研究所的社會服務職能確立之後,在“科學救國”“實業救國”思潮和社會需求的相互激盪下,大學研究院所開展了廣泛的社會服務,為促進工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對民族工業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動作用。抗日戰爭時期,大學研究院所在進行純粹科學研究的同時,側重於工農業生產及戰爭相關項目的研究,在抗戰建國、工農業發展、民眾的健康、地方文化事業等方面作出巨大貢獻。
出版信息
書名 | 出版時間 | 出版社 | ISBN |
---|
《中國近代大學研究院所的發展及其職能研究:1902—1945》 | | | |
作者簡介
喬浩風,教育學博士,現任職於中國計量大學現代科技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高等教育歷史與理論、高等教育管理。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