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一書由李文杰所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
- 作者:李文杰
- 出版時間:2017年1月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頁數:565 頁
- ISBN:9787108056443
- 定價:59.00
- 裝幀:平裝
《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一書由李文杰所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
《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一書由李文杰所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發行。內容簡介近代從事西式外交的官員產生於科舉的道路,他們是如何“適應”外交這種全新的“職業”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機構的運作...
《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是201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川島真。本書以日本、大陸、台灣所藏檔案史料為依據,探討了中國“近代‘’外交的形成、“近代”外交制度的確立、外交組織機構的變遷、中央與地方的外交行為等內容,向讀者呈現了民國初期我國外交主體的多元特徵。內容簡介 本書充分利用日本及中國...
王正廷(1882年7月25日-1961年5月21日),譜名正庭,字儒堂,浙江奉化人,中國近現代政治家、社會活動家,中國近代體育的早期領袖之一。王正廷14歲即入天津北洋大學堂,畢業後曾赴日本留學,並加入同盟會。26歲始留學美國,獲耶魯大學博士學位。1911年回國。中華民國成立後,即為內閣成員。先後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參議...
在墨西哥排華風暴中,圍繞華人生命和財產利益被損害而與墨西哥政府進行的賠償交涉,是張蔭棠任職期間頗有成效的外交活動。1910年,墨西哥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在此期間,排華之風乘勢肆虐。1911年5月,更發生了“菜苑慘案”,不僅華人住所、財物被劫掠一空,被害者也高達303人。慘案發生後,張蔭棠偕隨員於當年6月25日自...
通過這一考察,來把握中國外交近代化發展的某些脈絡。在外交官群體網路等社會結構層面,則以外交官之地域分布、年齡配置、學歷層次、黨派成分、宗教信仰等方面為基點,對民國各個時期外交官的基本社會構成進行細緻或較為細緻的實證性與比較性分析和研究,以發現這一群體的某些特徵,以及影響其構成的諸種因素或其與中國...
長江下游城市近代化的軌跡 中國近代天道概念的形成與演變——基於數字人文視野 Mapmaker‘s in China and Europe 1800 to 1844:The PerspectiVe of William Huttmann,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20世紀30年代國民政府西北開發模式考論 近代中國歷史大變局中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以“科學社”同人群體為中心的考察 清...
《中國外交官》歌曲創作於2016年,作詞:康翠翠,貝若德華,作曲:康翠翠,貝若德華,演唱:康翠翠,是新中國建國以來第一首歌頌中國外交官的歌曲。《中國外交官》A1 張騫鑿空 開外國道 鄭和七下 航海外交 外交路上我們風度翩翩 先鋒征程我們務實新篇 A2 協商斡旋 談判調停 條約宣言 備忘聲明 外交路上我們砥礪前行 ...
2010年5月1日,馮庸大學歷史文化博物館正式掛牌成立,建立在馮庸的故鄉海城,建築面積4000平方米。博物館是在原中國近現代史史料協會馮庸大學歷史研究中心10餘年的發展基礎上建成。2018年8月8日,馮庸大學抗戰博物館在營口市遼河老街開幕。由營口市提供房屋場地,馮庸的外甥張文琦提供有關馮庸和馮庸大學的文物和史料。...
《清末民初來華美國法律職業群體研究(1895-1928)》是中美關係史入 物研究繼美國傳教士、外交官、稅務司等群體後挖掘的又一新領域——法 律職業群體研究,也是在近代法制史研究中以人物群體研究的視角來拓寬 西法東漸的研究視野。《清末民初來華美國法律職業群體研究(1895-1928)》以及他們建立遠東美國律師協會以加強...
周深(Charlie),1992年9月29日出生於湖南省邵陽市,成長於貴州省貴陽市,中國內地男歌手、音樂製作人,畢業於烏克蘭利沃夫國立立謝科音樂科學院聲樂歌劇專業 [377] [709]。 2014年,參加歌唱選秀節目《中國好聲音第三季》正式出道 [23]。2015年,發行首支個人音樂單曲《玫瑰與小鹿》 [1]。2016年,為動畫電影《大魚海棠...
《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是2017年1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文杰。內容簡介 近代從事西式外交的官員產生於科舉的道路,他們是如何“適應”外交這種全新的“職業”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機構的運作方式與特點?作者從清代檔案中鉤稽總理衙門、外務部及駐外官員的履歷資料,考察其出身...
《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是2016年三聯書店出版的一本書籍,書籍的作者是李文杰。內容簡介 近代從事西式外交的官員產生於科舉的道路,他們是如何“適應”外交這種全新的“職業”的。如何理解清朝外交機構的運作方式與特點。作者從清代檔案中鉤稽總理衙門、外務部及駐外官員的履歷資料,考察其出身、選任、升遷、去向、...
李文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晚清史、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中國近現代政治與外交。著有《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整理《呂海寰資料兩種》《英軺日記兩種》,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發表論文多篇。圖書目錄 自序 / 1 從此君王勤早朝 / 1 面...
2007年9月——2011年6月,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博士 訪學經歷 浙江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駐訪學者 出版圖書 主要貢獻 著作 1. 《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2. 《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 3. 《辨色視朝...
19世紀60年代後期,清政府統治集團中一部分洋務派官僚為強化地主階級統治,有限度地採用西方生產技術而創辦的近代企業。是中國人採用機器生產經營近代企業的開始。 洋務派的企業全部是官辦企業。軍用企業 清政府從1864年鎮壓了太平天國農民運動後,到1911年,40餘年中,相繼在上海、南京、福州、天津、蘭州、濟南、漢陽...
2011年獲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近期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的外交與邊疆,著有《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辨色視朝:晚清的朝會、文書與政治決策》,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近史所集刊》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
李文杰,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專研晚清史、中國近現代政治與外交。著有《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目錄 自序 從此君王勤早朝 面對天顏咫尺間——晚清君主的召見 “樞譯勇怯無常,國事可知矣”——晚清的軍機處與總理衙門 “諸公之禍,肇於擱車矣”——辛酉政變的...
李文杰,湖北漢川人,2000年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2011年獲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的邊疆與外交,著有《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目錄 導論 上編 朝會...
日本歷史學家稱他為“最有風度、最有教養的外交家”。廣東省社科聯李鴻生指出,黃遵憲既是一位政治思想家,又是一位外交家。長期駐外生涯使其對外國有較深刻的了解,從而順應了近代學習西方的進步思潮,形成了開放進取的思想。其具體主張有四:一是“打開門戶,容納西學”;二是辦新學以造就變法人才;三是以發展...
張德彝與他同時代的外交大臣們相比,可能因為沒有賦予中外交涉的重任,他對西方的觀察視角非常生活化,晚清中國人對西方的認識多來自他的記述,他的許多發現是中國人第一次對西方的細緻觀察所得。第一個記錄西餐:西餐在鴉片戰爭前後即已進入中國。而西餐在中國北方出現則晚得多。鹹豐十一年(1861年),天津租界出現了一...
6.《戰時日軍對山西社會生態破壞的調查研究》,2002年度中國社會科學院中日歷史研究招標項目。7.《民國外交官人事機制與群體網路結構研究》,2000年博士後基金項目。8.《20世紀三四十年代太行/呂梁山區農村社會發展研究》,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資助項目。9.《民國外交官群體研究》,2002年度山西省...
後記 作者簡介 李文杰,湖北漢川人,2000年入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2011年獲博士學位,現為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史、近代的邊疆與外交,著有《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日暮乾清門:近代的世運與人物》,在《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