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制度性原因及巨觀後果研究

中國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制度性原因及巨觀後果研究是一篇朱紅恆著的論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制度性原因及後果研究
  • 導師:董輔礽,袁鋼明
  • 學科專業:政治經濟學
  • 學位級別:博士論文
  • 關鍵字:農村;農民;消費水平;農民收入
基本信息,中文摘要,

基本信息

副題名
外文題名
導師
董輔礽,袁鋼明指導
學科專業
政治經濟學
學位級別
博士論文
學位授予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
學位授予時間
2007
關鍵字
農村 農民 消費水平 農民收入
館藏號
F126.1
館藏目錄
2009\F126.1\2

中文摘要

經濟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提高人們的福利水平,而福利水平的提高最主要的是依賴消費水平的提高。並且,與投資和出口相比,消費需求是在長期內保持經濟持續均衡增長的根本力量。然而,近年來,我國經濟雖然實現了高速增長,但城鄉居民消費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在繼續擴大,由占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過低所直接導致的我國消費需求不足已成為目前我國巨觀經濟中最突出的矛盾。本文從這一矛盾入手,側重分析農村居民消費不足的制度性原因及其對我國巨觀經濟所造成的嚴重後果,藉此反思我國長期以來對農村居民所採取的歧視性政策和制度規定,為我國今後經濟的均衡發展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一種啟示。 本文首先將德布魯商品世界區分為制度性消費品與非制度性消費品,從而可以將制度性因素作為一種商品直接引入居民消費函式,構建制度性消費不足假說的理論模型,並通過協整分析、Granger因果檢驗證明制度性因素是導致我國居民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對農村居民而言,一方面,我國政府在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公共投入的嚴重失衡,導致了城鄉居民在制度性消費品消費上的差距;另一方面,政府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財政、金融、土地及價格政策如同“抽水機”一般,長期從農村汲取資源,而在財政資金、金融信貸資金及勞動力資源的配置上,也同樣對農村採取歧視性政策,通過財政和金融渠道向農村所配置的資金與農村對整個經濟所做出的貢獻極不相稱。因此,我國長期實施的對農村居民的歧視性制度不僅導致了我國城鄉居民在制度性消費品上的消費差距,而且也導致了城鄉居民在非制度性消費品上的消費差距,這些歧視性制度導致了我國農村居民待遇的“非國民化”。 由於占大多數人口的農村居民消費水平過低,從而使我國巨觀經濟成長不僅在總量上面臨農村居民消費瓶頸的制約,而且在時間上也面臨著農村居民瓶頸消費時期的制約。這兩種制約迫使我國經濟走上片面依靠投資和出口的畸形增長路徑,造成了嚴重的巨觀後果:投資相對於消費的過度增長,最終導致了我國巨觀經濟的動態無效率;對出口的過度依賴,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具有小國出口依存度特徵的大國,並且造成我國的出口依存度與公共風險承受能力的嚴重非匹配性,過度的出口依賴所造成的風險已遠遠超過我國經濟的承受能力;另外,由於農村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過低,勞動力價格低廉,使企業技術取向更加向勞動密集型傾斜,從而使我國技術進步受到嚴重阻滯。因此,不管是從需求角度還是從供給角度,我國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不足都對我國巨觀經濟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對於農村居民制度性消費品的消費不足而言,解決方法主要是通過政府改變制度性消費品在城鄉配置的不合理狀況,增加對農村居民制度性消費品的供給,實現制度性消費品消費的均衡化。而對於農村居民非制度性消費品的消費不足而言,則主要是通過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消除“收入門檻效應”的制約。因此,本文最後根據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投入-產出模型”,結合總量失衡的巨觀背景,在批評目前流行的農村居民增收問題認識誤區的基礎上,並通過對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的實證分析指出,不僅從公平的角度,而且從效率的角度都應該努力消除制約我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的各種制度性障礙,真正增加對農村居民的公共投入。並且我國目前財政也已經完全具備大幅增加農村居民公共投入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