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反貧困的實踐與思考》中的文章正是在中國扶貧開發處於階段轉換的1999-2002年間完成並公開發表的。既反映了作者對過去扶貧開發實踐的理性總結,也體現了作者對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理論思考。就扶貧開發工作本身而言,嚴密科學的程式與標準會產生好的效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農村反貧困的實踐與思考
-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 頁數:308頁
- 開本:32
- 定價:22.00
- 作者:黃承偉
- 出版日期:200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00571763
- 品牌: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總社)
內容簡介
圖書目錄
論我國農村貧困地區反貧困戰略
選擇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我國貧困地區生存與發展環境類
型劃分及其反貧困戰略需求框架
論我國新階段扶貧開發規劃的時代意義
新階段扶貧開發規劃如何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論西部貧困地區農業結構調整的幾個辯證關係
關於廣西岩溶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問題的幾點思考
方法篇
貧困程度動態監測模型與方法
農村貧困地區生存與發展環境類型
劃分及評價方法
綜合性扶貧效果評價指標體系和模型研究
扶貧自願移民搬遷效果與影響的參與式評價方法
參與式扶貧規劃的制定與實施案例研究
實踐篇
培育貧困村基層組織參與扶貧開發的對策研究
中國西部廣西石灰岩地區生態恢復與重建機理及模式
廣西異地安置扶貧開發芻議
廣西異地安置扶貧開發何以可持續發展?
廣西異地安置扶貧開發模式評價
中國農村扶貧自願移民搬遷模式比較研究
市場經濟條件下石山地區持續農業發展的幾個戰略問題
西部石山地區生態農業發展模式與對策
市場經濟條件下山區生態工業發展的問題與對策
世界銀行中國西南扶貧項目設計模式評析
世界銀行扶貧在壯鄉
扶貧項目如何確保貧困農戶的廣泛參與?
後記
文摘
(二)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
貧困地區貧困的根本原因是人口過快增長與低素質、資源匱乏與低利用率、生態環境脆弱與難重建同時並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互為因果,構成了以人地關係為核心的貧困循環。一方面是人口高增長,人均資源減少,需要擴大可利用耕地面積和增加農業勞動力,相應結果是多生多育以增加人口,再迫使生產糧食用地擴大,不適當的開墾及破壞使生態環境更加脆弱;另一方面,低素質的勞動力無法提高有限資源的利用率,無論從開發廣度、深度提高已利用資源的利用率或從開發高度增加資源利用的附加值方面,資源開發仍有潛力可挖,生態環境可在適度開發中得以恢復與重建。顯然,資源利用的不可持續性與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只會使貧困進一步惡化,從而可能導致政治、社會、民族等方面一系列不良後果,不僅使貧困地區失去可持續性發展的基礎,而且會影響全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
實現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必須首先實施可持續人口發展戰略。第一,實行計畫生育與扶貧開發相結合,對自覺實行計畫生育的貧困戶給予發展生產的優惠和獎勵;第二,有效使用專項扶貧資金及各種資金,致力改善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提高已利用資源的生產力,開發利用尚未利用的自然資源,發展加工業和服務業。
後記
序言
本書中的文章正是在中國扶貧開發處於階段轉換的1999-2002年間完成並公開發表的。既反映了作者對過去扶貧開發實踐的理性總結,也體現了作者對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理論思考。就扶貧開發工作本身而言,嚴密科學的程式與標準會產生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