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評劇院

中國評劇院

中國評劇院成立於1955年,建院方針:“以演現代戲為主的國家級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歷任院長張東川、薛恩厚、胡沙、何孝充、馮守仁、胡春萍、杜冠華、凌金玉、吳一平,現任院長王亞勛。 劇院恢復整理創作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20多部劇目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楊三姐告狀》、《 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等深受觀眾喜愛。造就了一代優秀表演藝術家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評劇院
  • 成立時間:1955年3月
  • 現任院長:王亞勛
  • 主要作品:《秦香蓮》、《花為媒
概況,簡介,建院方針,歷史發展,代表劇目,精(經)典劇目,新創作劇目,歷代名家,最新信息,

概況

成立於1955年3月,建院以來,劇院曾擁有一批卓有成就的藝術家,如小白玉霜新鳳霞馬泰谷文月等,演出了《秦香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金沙江畔》等劇目。 中國評劇院成立於1955年,是文化部領導下的藝術團體。她的前身是1953年組建的隸屬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的中國評劇團。中國評劇院建院方針為:“以演現代戲為主的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1958年中國評劇院劃歸北京市。
五十年來,在建院方針的指導下,中國評劇院恢復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楊三姐告狀》、《 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環》、《評劇皇后》、《黑頭與四大名旦》等劇深受觀眾喜愛。造就了一代優秀表演藝術家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張少華等。形成一支以胡沙賀飛張瑋蘇丹張堯(張垚)為代表的創作能力極強的藝術創作隊伍。
近年來創作了《紅岩詩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劉巧兒新傳》、
評劇《拜月記》評劇《拜月記》
《桃花盛開的地方》、《樂家老鋪》等大型現代戲,以及系列評劇電視連續劇《包公智斗》等電視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好評如潮。
以古文月、劉萍李惟銓戴月琴為代表的藝術家們,繼往開來,為評劇藝術發展繼續做著新的貢獻。宋麗馬惠民韓建光劉惠欣齊建波高闖王冠麗李金銘張文鵬恆紅等新一代評劇優秀人才繼承創新,以亮麗的風采活躍在評劇藝術舞台上。

簡介

中國評劇院成立於1955年,於2012年轉企改制,建院方針為“以演現代戲為主的國家級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以及西方名著改編劇目”。
谷文月飾演張五可谷文月飾演張五可
五十多年來,劇院恢復、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如
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環》、《評劇皇后》、《黑頭與四大名蛋》等,也造就了如小白玉霜新鳳霞、喜彩蓮、花月仙、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張少華、胡沙、賀飛、張瑋、蘇丹、張堯、谷文月劉萍李惟銓、戴月琴等幾代優秀評劇藝術家。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
劉萍飾演秦香蓮劉萍飾演秦香蓮
五十年輝煌成就,得益於黨和政府及國家領導人的極大關懷。毛澤東、周恩來、宋慶齡、鄧穎超、彭真、李先念、江澤民、李瑞環以及當代國家領導人等分別在不同時期關注著劇院藝術家,多次觀看劇院演出。
近年來,劇院堅持建院方針,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先後創作演出《紅岩詩魂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劉巧兒新傳》、《長霞》、《拜月記》、《馬本倉當官記》、《馬寡婦開店》、《林覺民》等優秀劇目。宋麗高闖韓劍光劉慧欣李金銘、恆紅、王冠麗、張文鵬、張秀雲、孫路陽、王全有、王平、茹桂林等中青年演員以及王麗京、李春梅、李妮、趙震、杜志剛等劇院主力,鄭嵐、王婧、于海泉張超群等新一代評劇優秀人才,以亮麗的風采活躍在評劇藝術舞台上。
馬本倉當官記馬本倉當官記
《良宵》《良宵》
《林覺民》《林覺民》

建院方針

中國評劇院建院方針為:“以演現代戲為主的國家級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五十年來,在建院方針的指導下,中國評劇院恢復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

歷史發展

中國評劇院是一個團隊。是一個評劇創作演出隊伍。
中國評劇院誕生於1955年,走到今天已經整整50歲了。中國評劇院曾經是文化部領導下的藝術團體,前身是1953年組建的隸屬於中國戲曲研究院的中國評劇團。從前,中國評劇院 坐落在北京西城太平橋大街13號,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大院。那個時候,中國評劇院是一支有194人的大劇院。中國評劇院建立伊始,領導就定了方針——“以演現代戲為主的示範性劇院,同時上演新編歷史劇和經過整理的優秀傳統戲”。1958年劃歸北京市。50年來,中國評劇院 湧現出一批優秀表演藝術家,中國評劇院 中的代表有白派藝術的第二代傳人小白玉霜、新派創始人新鳳霞、喜派創始人喜彩蓮、花派創始人花月仙,以及李憶蘭、魏榮元、馬泰、張德福、席寶昆、陳少舫、趙麗蓉等都成大家,搖旗揮纛,各領風騷。中國評劇院還有一支以劇作家胡沙、作曲家賀飛、導演張瑋、舞台美術家蘇丹、張堯為代表的創作能力極強的藝術創作隊伍,幫助中國評劇院提高劇目藝術水平,功勳卓絕。五十年來,黨和國家領導人給予劇院極大關懷。毛澤東主席在第一屆政協會議上還親切接見過中國評劇院的小白玉霜,周恩來宋慶齡鄧穎超彭真李先念李瑞環等國家領導同志分別接見過中國評劇院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多次觀看中國評劇院的演出劇目。今天,中國評劇院依然是一支有戰鬥力的隊伍。中國評劇院有一團、二團、白派團和影視部。中國評劇院 有一座現代化的演出場所——中國評劇大劇院。20世紀70年代後期到21世紀初期,中國評劇院 以谷文月、劉萍、李惟銓戴月琴為代表的新的一代藝術家們,繼往開來,為評劇藝術發展繼續做著新的貢獻。今天,中國評劇院以劇院五朵“梅花”(戲劇梅花獎獲得者)李惟銓、宋麗馬惠民韓建光劉惠欣為領軍,以齊建波、高闖、王冠麗、李金銘張文鵬恆紅、張秀芸、孫路陽等新一代評劇優秀人才為核心代表的演職員隊伍,繼承創新,以亮麗的風采活躍在評劇藝術舞台上。中國評劇院要把中國評劇院的形象通過網站傳播給大家,讓關注中國評劇院 的人們通過這個視窗了解中國評劇院 ,認識中國評劇院 ,批評中國評劇院 ,幫助中國評劇院 。
中國評劇院 是一項事業。一項功德深遠的民族文化傳播的事業。
中國評劇成型於20世紀初。農民藝術家成兆才等人通過藝術實踐開創了一個傳遞民聲、傳達民意的戲曲形式——蹦蹦戲,這就是今天評劇藝術的雛形。百年來,通過一批又一批藝術家的創作演出實踐,使評劇藝術走出河北唐山,走向東北,走向天津,走向北京和上海,走向全國更廣泛的地區;也廣泛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皮影等其他藝術形式,使評劇逐漸由稚嫩到成熟,由弱小繁盛。中國評劇院是後來者,是評劇事業的承繼者和發揚者。中國評劇院 成立五十年來,在建院方針的指導下,恢復整理和創作了300多出優秀現代戲及傳統劇目,其中有20多部劇目和80多位演職員先後獲中宣部、文化部、北京市多個獎項。《楊三姐告狀》、《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環》、《評劇皇后》、《黑頭與四大名旦》等劇唱腔膾炙人口、劇目影響深遠,深受觀眾喜愛,成為中國評劇院 的代表作。中國評劇院 的藝術家沒有故步自封,而是與時俱進,大膽探索改革,極大地豐富了評劇唱腔藝術,為使評劇藝術摘掉了“三小劇種”的帽子,成為全國性的地方戲大劇種作出了突出貢獻。新世紀來,中國評劇院 創作了《紅岩詩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劉巧兒新傳》、《桃花盛開的地方》、《樂家老鋪》、《長霞》、《啼血杜鵑》、《呼蘭河》等大型現代戲。中國評劇院 的作品多次在評劇藝術節獲獎。舞台奼紫嫣紅,影視創作也頻現風采。中國評劇院 先後與多家電視台和影視機構合作,拍攝了多部戲曲電視劇,特別是系列評劇電視連續劇《包公智斗》等電視作品的製作播出,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好評如潮,標誌著中國評劇院 充分利用劇院資源,向更廣闊的藝術市場進軍的姿態,也標誌著中國評劇院 影視製作隊伍的成長。中國評劇院 願意把創作成果通過網站這個視窗讓大家分享。中國評劇院 也渴望通過這個視窗與大家進行藝術探討,幫助中國評劇院 找出差距,彌補不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中國評劇院 共同努力了,一定會使中國評劇院 的作品精益求精,讓大家滿意。
中國評劇院 是一種精神。緊跟時代。鍥而不捨。海納百川。
中國評劇院 從無到有,從小大大,從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是因為鍥而不捨海納百川的精神。劇院成立之前,中國評劇院 中的一部分藝術家已經將評劇藝術實踐和火熱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在評劇的舞台上出現了一批反映時代、謳歌新社會的作品,小白玉霜的《九尾狐》、《千年的冰河開了凍》、《小女婿》,新鳳霞的《劉巧兒》等產生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為評劇成立國家劇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評劇院 在55年誕生,之後的半個世紀中,中國評劇院 堅持自己的創作風格,把握時代的脈搏,緊跟時代的步伐,發揚集體的力量和智慧,精心雕琢,廣泛吸收其他姊妹藝術之長,使中國評劇院 的評劇藝術成為時代流行的大眾喜聞樂見的藝術。中國評劇院 的唱腔傳遍了大街小巷,中國評劇院 的演員紅遍了大江南北,中國評劇院 的足跡踏遍了祖國四面八方。
今天,各種新興藝術如雨後春筍,層出不窮,形成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對中國評劇院 的生存和發展形成嚴重衝擊,構成威脅。面對現實,中國評劇院 也曾困惑,也曾彷徨,但是,中國評劇院 沒有理由放棄中國評劇院 的目標和追求,沒有理由放棄喜愛中國評劇院 的觀眾。中國評劇院 在困境中不斷探索前進的道路,不斷摸索藝術的方向。中國評劇院 鍥而不捨地投入一次又一次的激情,創作出一部又一部新作品,推出一群又一群年輕的藝術家。儘管中國評劇院 的努力還沒有達到最好的效果,儘管現實中國評劇院 依然比較艱難,但是,通過一系列的藝術實踐,中國評劇院 已經增強了信心。中國評劇院 的《劉巧兒新傳》能夠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演出70場,中國評劇院 的《長霞》一場演出能夠贏得觀眾20次掌聲;中國評劇院 的電視劇《包公智斗》系列吸引越來越多的觀眾的目光;中國評劇院 恢復排演的《向陽商店》演出時台上台下一片共鳴;中國評劇院 的“周六評劇苑”演出場場滿座;中國評劇院 為戲迷票友主辦的“北京評劇之友”大賽贏得了戲迷的滿堂喝彩,數以百計的各地票友參賽……中國評劇院 在想辦法和觀眾接近,聽取觀眾的聲音,所以開辦了網站,在中國評劇院 和觀眾之間,架起一座真情橋樑。中國評劇院 相信,只要中國評劇院 緊跟時代,發揚鍥而不捨的精神,堅持海納百川的創作傳統,中國評劇院 就一定能夠融入觀眾,一定能夠把觀眾領進劇場,一定能夠使中國評劇院 在色彩斑斕爭奇鬥妍的藝術天地,深深地紮根,火火地開花,累累地結果。

代表劇目

《楊三姐告狀》、《 秦香蓮》、《花為媒》、《劉巧兒》、《小女婿》、《金沙江畔》、《高山下的花環》、《評劇皇后》、《黑頭與四大名旦》、《拜月記》、《馬寡婦開店》、《馬本倉當官記》、《林覺民》、《良宵》等。

精(經)典劇目

《楊三姐告狀》
《秦香蓮》
《花為媒》
《劉巧兒》
《小女婿》
《金沙江畔》
《高山下的花環》
《評劇皇后》
《黑頭與四大名旦》

新創作劇目

《紅岩詩魂》
《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
《劉巧兒新傳》
《桃花盛開的地方》
《長霞》
《拜月記》
馬本倉當官記》(榮獲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林覺民》(榮獲第八屆中國評劇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
《良宵》

歷代名家

小白玉霜:傑出的評劇表演藝術家。白派傳人,是20世紀50、60年代的評劇泰斗和領頭羊。曾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全國政協第二、三屆委員,中國評劇院藝委會主任。一九五零年全國第一次政協會議上受到毛澤東主席親切接見。由於“四人幫”的迫害,小白玉霜含冤死去,時年45歲。
小白玉霜小白玉霜
新鳳霞:評劇演員,是青衣、花旦。原名楊淑敏。小名楊小鳳,天津人。中共黨員。6歲學京劇,12歲學評劇,14歲任主演。1949年後歷任北京實驗評劇團團長,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評劇團副團長,中國評劇院演員。作家。全國第七屆政協委員。60年代中期開始發表作品。
魏榮元:魏榮元(1923-1978),評劇演員。直隸(今河北)豐潤人。幼年入復盛戲社學藝。工老生、花臉。十二歲登台。曾在平津一帶演出。曾演京劇、梆子、曲藝。建國後,任中國評劇院演員。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對評劇男聲唱腔有所改革創新。擅演劇目有《鐘離劍》、《孫龐鬥智》、《奪印》等。《秦香蓮》已拍成影片。 魏榮元是評劇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的人物,他在音樂工作者的幫助下,將原來與女演員同度的唱法降低四度,創造了“越調”唱法,使男聲的優勢得以發揮,他進而把京劇花臉的鼻音和喉音與評劇的吐字發音結合起來,在《秦香蓮》中成功創造了包公的音樂形象,確立了評劇花臉行當,並從此創立了魏派演唱藝術。
喜彩蓮:喜彩蓮(1916—1997.2.7)女,著名評劇表演藝術家,評劇喜派創始人,早期評劇“四大名旦”之一,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張德福:評劇張派小生創始人。1931年出生於北京。是唱、念、做俱佳的評劇小生演員。他有深厚的藝術功力,並有豐富的舞台實踐經驗,他塑造的眾多藝術形象,都深深打動著人們的心弦。
席寶昆:評劇界不可多得的一個既懂得表演理論,又有藝術創作經驗的表演藝術家。他不僅是一位好演員,也是一位好導演。一九五四年中央戲劇學院聘請他為表演系教師,並參加導演了話劇《紅纓歌》和《文成公主》獲得一致好評。他還參加導演了評劇《九尾孤》、《千年冰河開了凍》、《農民淚》、《羅漢錢》、《秦香蓮》、《故都春曉》、《結婚之前》、《紅色聯絡站》、《香壺案》等數十齣劇目,同時他還改編移植了《梅玉良緣》,《杜十娘》,《鬧嚴府》等劇目,為豐富評劇劇目做出了成績。
李憶蘭李憶蘭
李憶蘭:評劇表演藝術家,李(憶蘭)派旦角藝術創始人,生於1925年8月10日,1992年初夏,李憶蘭在赴戲校講課途中突然患病,5月30日逝世,享年67歲。 祖籍北京,是河北梆子名老藝人大李貴雲的女兒。

最新信息

北京7月23日從北京市文化局獲悉,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依法註冊為企業,並將分別獲得北京市政府5000萬元注資,用於扶持劇目創作、人才培養和場地建設。
中國評劇院、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北京市曲劇團於上個世紀50年代相繼成立。半個世紀以來,這三家院團堅持社會主義文藝方向,創作和演出了《秦香蓮》《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王寶釧》《龍鬚溝》等一大批藝術精湛、膾炙人口的精品劇目,湧現出小白玉霜、新鳳霞等深受觀眾愛戴的藝術家,為繁榮我國文化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當日,年近七旬的評劇表演藝術家谷文月接受採訪時表示,對生活工作了50餘載的院團獲得“新生”十分期待。“我曾經對‘轉企改制’抱有疑慮,擔心‘政府不管了,傳統曲藝難以發展’,但後來看到一些其他院團‘轉企’後更具活力,年輕人的創作積極性更高了,心裡一下就敞亮了。”
據了解,今後這三家文藝團體將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改進文藝創作機制和薪酬分配機制,努力推出更多兼具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佳作,以全新的面貌、全新的思路走向市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