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

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

《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是200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方創琳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是基於這一動機,用9章30節內容系統分析了河西走廊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特徵、現狀情勢、能力評估、發展戰略、產業組織重點、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生態環境與城市化的耦合效應、城市發展模式與城鎮體系建設、生態示範園區建設等問題。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生態經濟走廊總論
第一節 生態經濟走廊的自然屬性
第二節 生態經濟走廊綜合開發的戰略轉變
一、由古絲綢之路走廊轉變為新歐亞大陸橋走廊
二、由開發移民走廊轉變為生態移民走廊
三、由糧食走廊轉變為制種走廊、肉製品走廊和草業走廊
四、由酒文化走廊轉變為生態旅遊文化走廊
五、由單一工礦走廊轉變為綜合性生態工業走廊
六、由串珠狀城鎮走廊轉變為生態城市走廊
七、由缺水走廊轉變為生態節水走廊
八、由生態脆弱走廊轉變為生態重建走廊
九、由戰爭要道走廊轉變為戰略要衝走廊
十、由多病的生存經濟走廊轉變為健康的生態經濟走廊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二章 生態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與新近進展
第一節 生態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的巨觀環境
一、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際巨觀環境
二、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國內區域環境
第二節 生態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基礎
一、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
二、恢復生態學理論
三、社會生態學與地生態學理論?
第三節 生態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的新近國際進展
一、普遍推行國民經濟的生態化與經濟社會活動的生態化
二、湧現出了一系列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實用技術
三、初步建立起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
四、開始加強生態預報,建立生態安全監控預警系統
五、廣泛採用生態重建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新方法
六、開始研究國家生態安全地理定位,制定國家外部生態安全戰略
七、通過機構設定,普遍把生態重建轉變成一種政府行為
八、生態重建經驗對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的借鑑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三章 生態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的情勢分析
第一節 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三北”防護林建設初見成效,生態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二、治沙工程建設進展順利,生態環境質量局部有所改善
三、農田水利建設成就斐然,農業節水增產效果明顯
四、經濟發展實力相對雄厚,明顯強於甘肅省平均水平
五、農業綜合開發成績卓著,農業產業化示範園區建設初見端倪
第二節 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水資源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工農業用水矛盾日益突出
二、人工林草部分枯死衰敗,天然植被面積局部銳減
三、土地沙化依然嚴重,“沙進人退與人退沙進”怪圈仍在繼續
四、自然災害頻繁,環境污染加劇
五、人地關係矛盾漸趨複雜,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較為突出
主要參考文獻
第四章 生態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估
第一節 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的指標體系
一、綜合評估指標選取的原則
二、指標體系的框架設計與辨識
三、指標量算
第二節 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估
一、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估指標的賦值與賦權
二、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測度與分析
第三節 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估
一、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的賦值與賦權
二、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測度與分析
三、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的關鍵因素分析
第四節 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評估
一、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的賦值與賦權
二、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綜合測度與評價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能力總體評價與地域分異規律
一、生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總體求算與分級分析
二、生態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地域分異規律
主要參考文獻
第五章 生態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戰略及產業重點
第一節 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一、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機遇
二、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挑戰
三、機遇多挑戰少,熱開發冷思考
第二節 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思路
一、把生態重建作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切入點,實施“大生態”戰略
二、運用市場機制和高新技術開拓資源優勢,實施“大資本”戰略
三、推進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與結構轉換,實施“大調整”戰略
四、營造大開發的投資環境,實施“大聯通”戰略
五、建設內陸經濟開放特區,實施“大開放”與“大投資”戰略
第三節 生態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組織重點
一、農業發展重點——建成國家第二個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二、工業發展的重點——鎳都與鋼城並進,輕重工業並舉
三、第三產業的發展重點——發展大旅遊業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六章 生態經濟走廊流域生態經濟帶的建設與發展
第一節 內陸流域生態經濟帶分異協調規律與耦合發展模式
一、流域生態經濟帶建設的總體目標
二、流域生態經濟帶上-中-下游投入產出效益的分異分析
三、流域生態經濟帶區域分異與互動協調的基本規律
四、流域生態經濟帶上-中-下游耦合發展模式
第二節 流域生態經濟帶水-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系統耦合模型
一、流域水-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耦合系統模型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流域水-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系統耦合模型的構建前提與思路
三、流域水-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系統的基本耦合關係式
四、流域水-生態-經濟協調發展系統耦合的因果反饋流程
第三節 流域生態經濟帶水-生態-經濟協調發展耦合系統調控
一、調控變數的確定
二、WEP、WEE和WEH三種調控方案的生成與預測
三、WEP、WEE和WEH三種調控方案的比選分析
第四節 流域生態經濟帶水一生態一經濟協調發展趨向
一、wEE方案對應的流域需水量及用水結構變動趨勢分析
二、WEE方案對應的流域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變動趨勢分析
三、WEE方案對應的單方水產值變動趨勢分析
四、提高內陸流域單方水產值的主要途徑
主要參考文獻
第七章 生態經濟走廊生態環境與城市化的耦合效應
第一節 生態環境與城市耦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一、生態環境與城市耦合發展的巨觀背景分析
二、生態環境與城市耦合發展的基本思路
第二節 生態環境與城市化耦合發展的機制與規律性
一、生態環境與城市耦合發展的機制
二、生態環境與城市化互動耦合的規律性分析
第三節 城市用地擴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GIS分析
一、城市用地擴展的遙感數據處理與GIS技術分析
二、GIS技術支持下城市用地擴展與生態環境變化的動態過程
三、城市用地擴展對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的影響
四、主要結論
第四節 水資源變化與城市化的耦合效應分析
一、水資源變化不是城市化的首要驅動因素和制動因素
二、現有水量只能確保7%的經濟成長速度和35%的城市化水平
三、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用水量將增加0.91億立方米
四、水資源養育下的綠洲生態環境支撐著城市化
主要參考文獻
第八章 生態經濟走廊城市可持續發展與城鎮體系建設
第一節 水資源約束下的城市市區擴張特徵與變動趨向分析
一、城市市區水資源供應狀況及其短缺程度分析
二、水資源約束下的城市市區擴張特徵
三、水資源約束下的城市競爭力分析
四、水資源約束下城市市區擴張的變動趨向分析
五、城市擴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第二節 水資源約束下的城市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閾值
一、水資源約束下河西走廊可用水量的閾值分析
二、水資源約束下的城市經濟發展閾值分析
三、水資源約束下的城市化發展閾值分析
四、水資源約束下經濟發展閾值對城市化水平閾值的保障程度
第三節 水資源約束下的城市化發展模式
一、推行“產業移人”為主、“人移產業”為輔的城市擴張模式
二、推行“分步到位”為主、“一步到位”為輔的城市生態移民模式
三、推行“退一進二”、“退鄉進城”的城市用水轉換模式
四、推行“節水量城”為主、“借水養市”為輔的節水型城市化模式
五、推行“壓糧興草”、“壓農興工”、“活商旺城”的城市產業轉換模式
六、推行“-核四極”、“一軸三帶”、“百鎮同興”的城市空間推進模式
第四節 水資源約束下的城鎮體系建設
一、城鎮體系形成與發展的動力機制
二、城鎮體系發展與布局的基本特徵
三、城鎮體系建設的“卅”字形空間推進模式
主要參考文獻
第九章 生態經濟走廊可持續發展示範園區建設
第一節 生態示範園區建設的動機、原則與功能
一、生態示範園區建設的實踐基礎
二、生態示範園區的建設動機與原則
三、生態示範園區的運行機制與功能
第二節 生態示範園區建設的現狀類型與分布
一、生態示範園區建設的現狀特點
二、生態示範園區的類型與分布
三、生態示範園區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三節 生態示範園區建設的基本思路
一、歸併各類生態示範園區,建設大型跨地區的特色示範園區
二、因地制宜地選擇建設模式,真實有效地發揮示範效應
三、建立健全園區運行體制,強化園區示範的科學管理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收起全部<<
前言
中國西部生態經濟走廊是指位於甘肅省黃河以西,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的河西走廊,這是我國西部地區惟一一個天然走廊,東西長約1120公里,南北寬40~100公里,形成西北一東南走向的狹長形天然陸地通道,構成中國三大天然走廊中最大的走廊。在行政區劃上包括嘉峪關、酒泉、張掖、金昌、武威5市,共20個縣(區)級行政單元。土地總面積27.6 萬平方公里,占甘肅省的60.4 %,2001年底總人口達到476萬人,占全省的18.5 5%,GDP達到282.2 6億元,占甘肅經濟總量的26.3 %。該走廊位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氣候乾燥,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加速發展經濟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受水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制約性大,但對甘肅省而言,這卻是一條在今天和今後經濟社會發展中全省最具活力和潛力的走廊,也是在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過程中具有戰略意義的走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