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氐羌民族源流史》是201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段麗波。本書以同源異流與異源同流理論為基礎,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歷史學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結合歷史文獻學、考古學等學科的相關知識,採用巨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對中國西南氐羌系統民族的源流進行考釋。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西南氐羌民族源流史
- 作者:段麗波
- ISBN:9787010098784
- 頁數:367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9-1
- 裝幀:膠版紙
- 開本:32開
- 字 數:300000
- 紙 張:膠版紙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作者認為:在中國西南氐羌系統民族源流的發展過程中,主要貫穿著同源異流與異源同流的發展主線,只是在各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其重點不一。原始社會是氐羌系統民族的第一次同源異流發展階段;先秦時期是氐羌系統民族的第二次同源異流時期;秦漢時期是氐羌系統民族的第三次分化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氐羌系統民族的第四次分化和融合發展時期;唐宋時期是氐羌系統民族的第五次分化和發展時期;元明清時期是氐羌系統民族分化發展的最後時期。令人耳目一新。中國西南氐羌系統民族源流問題,歷來是治西南民族史者所關注的焦點之一。
作者簡介
段麗波,雲南大學副教授、碩導、中國少數民族史專業博士;雲南大學中國西南民族史創新團隊成員,主要從事中國西南民族史及其民族文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省級課題2項、校級課題1項,作為課題主要完成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項目3項及省級課題1項;發表學術論文17篇;出版專著《彝族文化名都一楚雄市》,參編著《布朗族一勐海布朗山鄉新曼峨村》、《高校保密工作的理論與實踐》2部。
目錄
總序
緒論
第一章 先秦時期中國西南氐羌系統民族的由來
第一節 西北甘、青地區早期文化與西南氐羌系統民族的關係
一、西北甘、青地區的早期文化
二、西北甘、青地區早期文化的向南發展
三、西北與西南氐羌系統民族的關係
第二節 先秦氐、羌考
一、史籍所載的氐、羌
一、氐與羌的關係
第三節 巴族與蜀族
一、巴族的來源與分布
一、蜀族的來源與分布
第二章 秦漢時期中國西南氐羌系統民族的發展
第一節 氐族
文摘
為什麼甘、青地區原始文化會沿上述路線南下、西進,並不斷南下到了西南地區呢?我們認為主要有自然環境因素和歷史因素的影響兩方面原因。
自然環境包括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它是人類生存、繁衍的客觀世界,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空間。現代人文地理學認為,自然環境對人類經濟文化的狀態影響是巨大的。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某一地域內人類社會所特有的經濟生活與文化內容,對民族的形成以及各民族間的關係有重要的作用和影響。研究表明,越在人類發展的初期階段,對自然環境的依賴性就越強。
甘、青地區從自然地理區劃來看,可以分為三種大的環境區域:甘肅東部屬於黃土高原區,青海大部屬青藏高原區,甘肅西部屬蒙、新荒漠區。在甘肅東部、中部及青海東部地區自第四紀以來,發育有非常廣泛的黃土地貌,在黃河以及它的一級支流洮河、湟水、渭河、大夏河、清水河,二級支流涇河、馬蓮河、葫蘆河等大小河流的沿岸,均發育有面積較大的一、二、三級階地或台地。考古發現也已證實,在上述河流的河谷地帶存在著大量的早期文化遺址。就其總體來看,甘、青地區的許多地域不利於發展大規模的人類經濟文化類型。然而,這一地區在全新世中期的前段時期內卻發展起了非常發達的鋤耕農業文化,即以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為代表的農業文化。從全球氣候變化狀況來看,大約從距今6000年前後開始的溫暖期影響非常廣泛。此一時期在西歐被稱作大西洋期,在中國,由於在黃河流域這一時期普遍發現的是仰韶文化遺存,著名的物候學家竺可楨將這一時期定名為仰韶溫暖期。生態條件的變化為人類進駐這一地區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從考古發現來看,大約在距今5000年前後,分布在甘肅中部地區的仰韶文化已發展到晚期階段,形成了如秦安大地灣遺址這樣一些大型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