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制陶術》是陸斌 譚紅宇 鄭禕導演的一部電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制陶術
- 製片地區:中國大陸
- 導演:陸斌 譚紅宇 鄭禕
- 片長:90 分鐘
- 上映時間:2009-03-26(雲之南)
- 對白語言:西南少數民族方言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制陶術》是陸斌 譚紅宇 鄭禕導演的一部電影。
《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制陶術》是陸斌 譚紅宇 鄭禕導演的一部電影。劇情簡介本片是中國第一部用影像手法全面記錄西南少數民族制陶術的文獻性影片。記錄了包括了彝族、傣族、藏族、苗族、黎族、水族、白族、穿青人八個少數民族及群落的制陶...
此外,海南黎族的原始制陶技藝也是西南各少數民族現今所保留的原始制陶技藝中原始的一種。海南黎族的原始澠片制陶技藝可以稱為迄今為止保存完好的、最早的一種活態手工藝遺存。傳承狀況 陶器燒制技藝(黎族泥片制陶技藝)原流傳於海南島中南部黎族聚居的地區,現只有在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尚存泥片貼築法制陶技藝。...
《曼斗傣族慢輪制陶》是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海超。內容簡介 簡介 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中,陶器和制陶技術出現得非常早,並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在持續發展著。最原始的制陶技藝,目前只能見諸於書本且殘缺不全。然而,在中國西南邊陲的西雙版納傣族地區,一項擁有四千多年歷史的原始傳統手工制陶術,...
銅獎、中國陶瓷藝術與設計教育傑出貢獻獎等一系列靠前外獎項。於2009年執導完成的《中國西南少數民族制陶術》影片,獲得了法國“第七屆靠前陶瓷與玻璃電影展”人類文化遺產獎、“首屆西班牙靠前陶瓷電影節”金獎及很受觀眾歡迎獎。《傳統泥片貼築制陶工藝研究與影像記錄》獲得2014年度國家社會科學藝術學項目立項。
《西南民族老照片》是2010年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禹階。內容簡介 本書所收1960年以來汪寧生先生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獲照片,真實記錄了那個時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實況,是民族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研究極為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全書介紹了男女裝束、村落和房屋、生計、傳統技術和手工藝、交通與貿易等十二部分...
另一類是以少數民族為主生產的素陶、黑陶、紅陶和低溫釉陶,大多集中在滇東南、滇南、滇西南、滇西北及瀾滄江流域、怒江流域,主要有傣族、佤族、藏族、白族、怒族和部分漢族。雲南歷史上對民族民間陶瓷文化的研究一直沒有給予重視。早期歷史上幾乎沒有一本專門論述制陶以及與制陶相關的著作,所見大多是一些隻言片語...
出版的主要著述有:《中國民族服飾文化圖典》,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銀裝盛彩·中國民族服飾》,香港康樂文化署2001年;《中國服飾·百年時尚》,遠方出版社2003年;《中國織繡服飾全集·少數民族服飾卷》下卷 主編(主要撰稿人),天津美術出版社2005年;《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論文集》主編,雲南大學出版社2005...
合作化後制陶業全部集中到牙舟鎮,有高寨、小壩窯、瓦寨窯、大衛窯等5座龍窯,隨後又增加新窯、窩凼窯、大衛新窯,共有龍窯8座。研究價值 陶器燒制技藝(牙舟陶器燒制技藝)存了一些早已失傳的古代制陶術,是研究中國古代陶瓷史的活化石。牙舟鎮還是平塘縣的幾個布依族世代聚居的區域之一,豐厚的民族民間文化...
在雲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通過非遺傳習帶動更多人就業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建水紫陶的從業人員已達22000人。所獲榮譽 2021年3月,被全國婦聯表彰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2022年1月,入選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100人候選名單。個人作品 《茶具套裝》田靜(建水紫陶)2017年 ...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是2010年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禹階。該書所收作品乃1960年以來作者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所獲部分照片,其中絕大多數為作者自己所攝。內容簡介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堅持用材料說話,避免空洞議論,既嚴謹樸實,又不失生動有趣。《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的寫作...
樁木打成後,上架橫樑,再鋪板材,然後在木板上立柱構梁架和屋頂,形成架空的建築房屋。乾欄式建築,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下面還可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尚採用這種古老建築形式。我國最早種粟 世界農學界幾乎都認為,粟的種植,是中國人的首創。我國和世界上發現的最早人工栽培...
雲南省位於中國西南邊陲,戰國時期,這裡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雲南是少數民族的聚居地,古老的技藝在這裡代代傳承,帶有典型的民族特色。這裡有遠古時期的制陶技術———傣族傳統制陶技藝;傣族、納西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文化的傣族貝葉經製作技藝;有“柔...
陸斌: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制陶術調查與影像記錄 藝術美學與批判 張澤鴻:宗白華美學與中國藝術精神 廖志紅:從戲劇假定性看悲劇中文化人格的差異 劉鴻模:論音樂感性體驗的圖像表達 王謙:藝術的再認識 ——從藝術本體意識的確立出發 楊志麟:自由設計:一個未被完全認識的設計體系 萬新華:圖式革新與趣味轉變 ——以傅抱...
而“越”是中國南方民族的一個大族系,經春秋戰國至秦漢,不斷發生遷徙。到了漢代,史籍不再見“駱”的稱謂,而改稱“僚”。由漢至唐、宋的一千多年間,僚族被當作西南少數民族的泛稱,活動區域很廣。仫佬族就屬於這其中的一支。清嘉靖《廣西通志》說:“天河僚在縣東,又名姆佬。”《古今圖書集成》載:“...
這裡的“斑布”就是以葛薴棉為原料製成的色彩斑斕的布,其中蠟染是其重要的裝飾手段。西南地區最早用作貢品的手工產品就有蜂蠟和斑布。據記載,唐代“夷州(今鳳崗)貢蠟燭10條,斑布,犀角,葛粉30斤等”一些久負盛名的西南少數民族蠟染布,作為精美的工藝品,也受到歷代漢族統治階段的喜愛,宋代苗族的“點蠟幔”...
當時地區文化局局長張益方觀看了《背杵舞》後,很感興趣,也很喜愛,並決定此節目參加貴州省的民族民間舞蹈調演,在貴定演出時,得到了省內學者專家的充分肯定,獲得當地觀眾的讚揚,省文化廳決定推薦參加第二年春的西南藝術節。《背杵舞》樸實、淳厚地表現了背杵作為一種背運輔助工具在背運時的種種作用,體現了山區...
扎染技藝(自貢扎染技藝),四川省自貢市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扎染技藝(自貢扎染技藝),古稱“蜀纈”,流傳於巴蜀之間,盛產於四川西南自貢轄區。通過其圖案和獨特的工藝,表達了上千年的歷史文化,以古代傳統工藝為基礎,經歷代民間工匠不斷探索和總結,整理出絞、縫、扎、捆、撮、疊、縛、夾等數...
長眠之地顯形記 四、體驗秦人博大豪放的氣概 五、學者們力圖解開的謎 六、苦樂與尷尬 七、遲到的錯卷 附錄:秦都鹹陽大事年表 尋找解開考古學中啞謎的鑰匙 一、少數民族的原始制陶術 二、穀物釀酒8000年 三、西盟佤族的原始葬俗 四、仰韶文化中彩陶圖像的生殖巫術 五、解讀岩畫 六、文明起源的思考 結束語 ...
長眠之地顯形記 四、體驗秦人博大豪放的氣概 五、學者們力圖解開的謎 六、苦樂與尷尬 七、遲到的錯卷 附錄:秦都鹹陽大事年表 尋找解開考古學中啞謎的鑰匙 一、少數民族的原始制陶術 二、穀物釀酒8000年 三、西盟佤族的原始葬俗 四、仰韶文化中彩陶圖像的生殖巫術 五、解讀岩畫 六、文明起源的思考 結束語 ...
長眠之地顯形記 四、體驗秦人博大豪放的氣概 五、學者們力圖解開的謎 六、苦樂與尷尬 七、遲到的錯卷 附錄:秦都鹹陽大事年表 尋找解開考古學中啞謎的鑰匙 一、少數民族的原始制陶術 二、穀物釀酒8000年 三、西盟佤族的原始葬俗 四、仰韶文化中彩陶圖像的生殖巫術 五、解讀岩畫 六、文明起源的思考 結束語 ...
黃河北部中上游地區,即內蒙古西部和甘青地區屬於占今多是半農半牧的經濟生活二我國南方、西南和東南沿海一帶的諸部落,以“火耕農業”和“相耕農業”為主,採集、狩獵和捕魚是他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副業生產。此外,氣候溫和、地勢平坦的蘇、浙沿海地區,自古以來,稻穀種植十分發達,而生活在我國南方的少數民族如...
少數民族人口8.3257萬人,占總人口比重46.69%,比上年提高0.11個百分點,其中拉祜族3.6488萬人,佤族1.4782萬人,布朗族1.4970萬人,傣族1.1335萬人。流動人口0.2245萬人。人均預期壽命73.69歲。雙江是中國多元民族文化之鄉,境內居住有漢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白族、彝族等23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
根據考古所發現的原始宗教,又被稱為史前宗教。與之相應,原始宗教一詞有時又僅指近存原始社會的宗教。此外,有些民族(如中國西南某些少數民族)雖早已超越原始社會階段,但是宗教風習尚保有不少原始形態;它們對宗教演化史的研究,仍具有很大價值。常被稱為原始宗教殘餘。原始宗教的主要特徵有:基本著眼點 原始...
這是廣東第一次對俚人遺存進行系統的考古調查,此次發現的實物,令這個千年來不再見於記載的古代嶺南少數民族的生活圖景揭開了“冰山一角”,但這些痕跡將在2年後被洛湛鐵路覆蓋,吞滅,消失無蹤。亞公山 在亞公山遺址,考古隊員發現了一個外觀呈鼓形的陶器,因內部中空、頂部中央有圓口,被初步判斷為甑(古代...
這件胡人捲髮俑的製作使用了初唐興起的彩繪釉陶新工藝。這種工藝製作的陶俑質地細膩、造型逼真、彩繪雅致,華貴而穩重,體現了初唐制陶工藝的創新發展。文物鑑賞 胡人捲髮俑是唐代出土的文物中極少的具有明顯民族特色、異域風情的胡人俑,昭陵博物館僅此一件,歷史價值極高。它作為實物資料,對研究唐代與少數民族地區...
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壯侗語各族同源於古代...
宋代時期,因蠟質資源的稀缺與蠟染生產規模的擴大對蠟質防染劑需求增大的矛盾,以及灰纈生產成本更低所致,灰纈逐漸在中原和江南取代蠟染的位置。蠟染逐漸從中心地帶向邊遠地區,從中原和江南向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後在貴州廣為流傳。清代張澍在《黔中記聞》中寫道:“亻革僚有斜文布,名順水斑,蓋模取鼓紋。以蠟...
夜郎國,是中國西南地區由少數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夜郎國被中原政權記述的歷史,大致起於戰國時期楚襄王討伐夜郎,終於東漢永初元年(107年)夜郎蠻夷舉土內屬。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派唐蒙出使夜郎,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漢滅南越後,夜郎才遣使入朝,併入牂牁郡。漢成帝和平二年(公元...
在東漢時期,蠟染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到了西晉,已可染出十餘種色彩的蠟染產品,唐代時,蠟染已經在中國全國範圍盛行。到了宋代,由於工藝更為簡便的藍印花布的出現,使得蠟染技藝在中原地區逐漸消失,而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生活在貴州等西南地區的居民長期與世隔絕,自給自足,古老的蠟染技藝也因此得以保存。南宋周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