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循環經濟能力研究

中國製造業循環經濟能力研究

本書系統地提出了循環經濟能力這一概念,並開創性地使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討了中國製造類企業循環經濟能力的建立機制、影響因素和績效成果。具體而言,本書基於複雜理論、自然資源基礎理論(NRBV)、動態能力理論、吸收能力理論以及生態現代化理論構建了關於企業循環經濟能力建立全過程的理論模型,並基於來自中國製造業的實際數據(使用大規模問卷調查採集自293家企業,總計60 000餘個有效數據),使用結構方程建模(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方法成功對該模型進行了驗證。 本書的主要讀者群涵蓋了學者、高校師生、企業管理者、公益組織管理者和政府官員。在學術上,本書構建了一個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實施模型,為相關研究探索了新的方向並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實踐中,本書為企業實施循環經濟提供了系統指導和學理支撐。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使用中文、英文兩種語言對照寫作,這對於讀者使用本書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業務探討也大有裨益。

基本介紹

  • 外文名:A Research of Circular Economy Capabilily in Chinese Manulacluring Industry
  • 書名:中國製造業循環經濟能力研究
  • 作者:黃承雷
  • 出版日期:2014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30405128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340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中國製造業循環經濟能力研究》系統地提出了循環經濟能力這一概念,並開創性地使用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探討了中國制應元櫃謎造類企業循環經濟能力的建立機制、影響因素和績效成果。具體而言,《中國製造業循環經濟能力研究》基盛悼料於複雜理論、自然資源基礎理論(NRBV)、動態能力理論、吸收能力理論以及生態現代化理論構建了關於企業循環經濟能力歡嘗匙建立全過程的理論模型,並基於來自中國製造業的實際數據(使用大規模問卷調查採集自293家企業,總計60000餘個有效數據),使用結構方程建模(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方法成功對該模型進行了驗證。雄精充體

作者簡介

黃承雷博士,1985年5月生於貴州省大方縣,2012年5月於美國托萊多大學取得生產製造管理與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現就職於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並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兼職)及貴州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3
1.1 研究背景 3
1.2 研究問題 4
1.3 研究目標 5
1.4 研究貢獻 5
第2章 理論框架和假設 7
2.1 理論基礎 7
2.1.1 複雜理論 7
2.1.2 自然資源基礎理論 7
2.1.3 吸收能力理論 8
2.1.4 動態能力理論 8
2.1.5 生態現代化理論 9
2.1.6 理論整合 9
2.2 理論模型 10
2.3 構念和次構念的構建和定義 11
2.3.1 外部環境的環保動態特性 11
2.3.2 環保導向 14
2.3.3 潛在吸收能力 15
2.3.4 產品監管 16
2.3.5 綠色供應鏈設計 18
2.3.6 循環經濟能力 21
2.3.7 環保績效 23
2.3.8 商業績效 25
2.4 假設構建 26
2.4.1 假設1:外部環境的環保動態特性對於環保導向的影響 26
2.4.2 假設2:環保導向對於產品監管和綠色供應鏈設計的影響 27
2.4.3 假設3:潛在吸收能力對產品監管和綠色供應鏈設計的影響 28
2.4.4 假設4:產品監管對綠色供應鏈的影響 29
2.4.5 假設5:產品監管和綠色供應鏈設計對於循環經濟能力的影響 29
2.4.6 假設6:循環經濟能力對於環保績效和商業績效的影響 30
2.4.7 假設7:環保績效對商業績效的影響 31
第3章 測量工具建立 32
3.1 測量項目生成 32
3.2 預測試和結構化採訪促獄 32
3.3 Q—sort先導性測試 32
3.3.1 Q—sort先導性測試結果評價 33
3.3.2 Q—sort先導性測試結果 34
3.4 調查問卷的編寫和翻譯 38
第4章 數據採集與分析 39
4.1 數據採集 39
4.1.1 大規模問卷調查 39
4.1.2 數據採集過程 39
4.1.3 調查樣本特點 40
4.1.4 樣本整合性測試 52
4.1.5 不回應偏見檢測 55
4.2 測量工具的驗證方法 58
4.2.1 結構方程模型原理 58
4.2.2 測量方式 60
4.2.3 評價指標 61
4.2.4 測量模型 63
4.3 測量模型的分析與結果 64
4.3.1 影響因素相關構念的測試 64
4.3.2 建立機制相關構念的測試 80
4.3.3 成果績效相關構念的測試 91
4.3.4 整體模型分析 103
4.3.5 共同方法變化檢測 107
第5章 結構模型的分析與結果 114
5.1 結構模型 114
5.2 數據分析方法 114
5.2.1 PLS建模 114
5.2.2 PLS的評價方法 115
5.3 結構模型的分析結果 115
5.3.1 PLS建模過程 115
5.3.2 “外部”測量模型的分析結果 115
5.3.3 “內部”結構模型的分析結果 117
5.3.4 自展法穩定性測試艱察永 119
5.3.5 共同方法偏差檢測 123
5.4 假設討論 125
第6章 套用、局限、後續研究和結論 130
6.1 套用 130
6.1.1 在學術研究中的套用 130
6.1.2 在經營實尋拔舉踐中的套用 131
6.1.3 在中國製造業中的套用 132
6.2 局限 133
6.3 後續研究 134
6.4 結論 135
附錄A 初始測量項目和參考文獻 136
附錄B 中文版調查問卷

序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並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但是,由此帶來的環境持續惡化以及資源過度開發等嚴峻問題已然成為了制約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尤其是在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因為人口基數大、經濟基礎弱、發展不均衡,其經濟發展往往呈現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質量”的特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成為了阻礙這些國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最大難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將循環經濟確立為全國性的環保戰略,並在地區、產業園區(企業集群)及企業三個層面大力推廣。不同於傳統的線性經濟(資源單向流動),循環經濟是一種依靠資源進行生態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是一種“從搖籃到搖籃”的新型經濟形式。這種經濟的實施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s,即Reduce,Reuse,Recycle)”:減量化原則,即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從源頭上減少經濟運行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再利用原則,即重複利用原材料以及相關物資,儘可能延長自然資源的使用周期;再循環原則,即將廢棄物以及使用過的產品作為原材料進行利用或對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
目前,中國在循環經濟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巨觀層面的學理性定性分析,對循環經濟的具體實施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對其進行定量分析的學術著作更是少之又少。為了填補這項空白,本書以中國製造業為例,使用定量的方法對循環經濟在企業層面的實施情況和運營機制進行了探索,解答了三個問題:①企業循環經濟能力的建立機制是什麼?②對這一機制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是什麼?③企業的循環經濟能力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其環保及商業績效的提高?
具體而言,本書基於複雜理論、自然資源基礎理論(NRBV)、動態能力理論、吸收能力理論以及生態現代化理論構建了理論模型。在該模型中,產品監管以及綠色供應鏈設計被識別為企業循環經濟能力的主要建立機制。企業外部環境的環保動態特性、企業的潛在吸收能力以及企業的環保導向被識別為影響該機制的主要因素。企業的環保和商業績效則被識別為企業循環經濟能力能夠直接影響的經營成果。為了驗證該模型,本書首先為模型中涉及的八個主要構念以及28個次構念建立了測量工具;其次,基於採集自中國製造業的實際數據(通過大規模問卷調查採集自293家企業,總計60 000餘個有效數據),並使用結構方程建模(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方法成功對各構念間的邏輯關係進行了驗證。
本書對於相關領域的科研和實踐都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在學術上,本書構建了一個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實施模型,為將來的研究探索了新的方向並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本書呈現了理論構建的完整過程,對相關的學術標準和流程進行了詳細闡述,可被視作範例用於教學活動之中。在實際運營中,本書可被用於指導企業,尤其是中國的製造類企業建立循環經濟能力、最佳化運營流程並最終提升其環保及商業績效。另外,本書對中國製造類企業的循環經濟實踐進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和深入分析,對今後政策的制定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使用中文、英文兩種語言對照寫作,這對於讀者使用本書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業務探討也大有裨益。
著者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得到了家人、同事、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由於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黃承雷
2014年1月1日
於北京
2.4.3 假設3:潛在吸收能力對產品監管和綠色供應鏈設計的影響 28
2.4.4 假設4:產品監管對綠色供應鏈的影響 29
2.4.5 假設5:產品監管和綠色供應鏈設計對於循環經濟能力的影響 29
2.4.6 假設6:循環經濟能力對於環保績效和商業績效的影響 30
2.4.7 假設7:環保績效對商業績效的影響 31
第3章 測量工具建立 32
3.1 測量項目生成 32
3.2 預測試和結構化採訪 32
3.3 Q—sort先導性測試 32
3.3.1 Q—sort先導性測試結果評價 33
3.3.2 Q—sort先導性測試結果 34
3.4 調查問卷的編寫和翻譯 38
第4章 數據採集與分析 39
4.1 數據採集 39
4.1.1 大規模問卷調查 39
4.1.2 數據採集過程 39
4.1.3 調查樣本特點 40
4.1.4 樣本整合性測試 52
4.1.5 不回應偏見檢測 55
4.2 測量工具的驗證方法 58
4.2.1 結構方程模型原理 58
4.2.2 測量方式 60
4.2.3 評價指標 61
4.2.4 測量模型 63
4.3 測量模型的分析與結果 64
4.3.1 影響因素相關構念的測試 64
4.3.2 建立機制相關構念的測試 80
4.3.3 成果績效相關構念的測試 91
4.3.4 整體模型分析 103
4.3.5 共同方法變化檢測 107
第5章 結構模型的分析與結果 114
5.1 結構模型 114
5.2 數據分析方法 114
5.2.1 PLS建模 114
5.2.2 PLS的評價方法 115
5.3 結構模型的分析結果 115
5.3.1 PLS建模過程 115
5.3.2 “外部”測量模型的分析結果 115
5.3.3 “內部”結構模型的分析結果 117
5.3.4 自展法穩定性測試 119
5.3.5 共同方法偏差檢測 123
5.4 假設討論 125
第6章 套用、局限、後續研究和結論 130
6.1 套用 130
6.1.1 在學術研究中的套用 130
6.1.2 在經營實踐中的套用 131
6.1.3 在中國製造業中的套用 132
6.2 局限 133
6.3 後續研究 134
6.4 結論 135
附錄A 初始測量項目和參考文獻 136
附錄B 中文版調查問卷

序言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質財富並有力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但是,由此帶來的環境持續惡化以及資源過度開發等嚴峻問題已然成為了制約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尤其是在包括中國在內的開發中國家,因為人口基數大、經濟基礎弱、發展不均衡,其經濟發展往往呈現出“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低質量”的特徵。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成為了阻礙這些國家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最大難題。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將循環經濟確立為全國性的環保戰略,並在地區、產業園區(企業集群)及企業三個層面大力推廣。不同於傳統的線性經濟(資源單向流動),循環經濟是一種依靠資源進行生態循環來發展的經濟,是一種“從搖籃到搖籃”的新型經濟形式。這種經濟的實施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3Rs,即Reduce,Reuse,Recycle)”:減量化原則,即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從源頭上減少經濟運行對自然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再利用原則,即重複利用原材料以及相關物資,儘可能延長自然資源的使用周期;再循環原則,即將廢棄物以及使用過的產品作為原材料進行利用或對廢棄物進行再生利用,從而最大限度地獲取自然資源的經濟價值。
目前,中國在循環經濟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巨觀層面的學理性定性分析,對循環經濟的具體實施情況缺乏深入了解,對其進行定量分析的學術著作更是少之又少。為了填補這項空白,本書以中國製造業為例,使用定量的方法對循環經濟在企業層面的實施情況和運營機制進行了探索,解答了三個問題:①企業循環經濟能力的建立機制是什麼?②對這一機制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是什麼?③企業的循環經濟能力是否能夠有效地促進其環保及商業績效的提高?
具體而言,本書基於複雜理論、自然資源基礎理論(NRBV)、動態能力理論、吸收能力理論以及生態現代化理論構建了理論模型。在該模型中,產品監管以及綠色供應鏈設計被識別為企業循環經濟能力的主要建立機制。企業外部環境的環保動態特性、企業的潛在吸收能力以及企業的環保導向被識別為影響該機制的主要因素。企業的環保和商業績效則被識別為企業循環經濟能力能夠直接影響的經營成果。為了驗證該模型,本書首先為模型中涉及的八個主要構念以及28個次構念建立了測量工具;其次,基於採集自中國製造業的實際數據(通過大規模問卷調查採集自293家企業,總計60 000餘個有效數據),並使用結構方程建模(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的方法成功對各構念間的邏輯關係進行了驗證。
本書對於相關領域的科研和實踐都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在學術上,本書構建了一個企業層面的循環經濟實施模型,為將來的研究探索了新的方向並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本書呈現了理論構建的完整過程,對相關的學術標準和流程進行了詳細闡述,可被視作範例用於教學活動之中。在實際運營中,本書可被用於指導企業,尤其是中國的製造類企業建立循環經濟能力、最佳化運營流程並最終提升其環保及商業績效。另外,本書對中國製造類企業的循環經濟實踐進行了全景式的描述和深入分析,對今後政策的制定也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使用中文、英文兩種語言對照寫作,這對於讀者使用本書進行國際學術交流和業務探討也大有裨益。
著者在寫作本書的過程中得到了家人、同事、朋友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向他們表示誠摯的謝意。由於作者水平有限,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黃承雷
2014年1月1日
於北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