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背景下進諫行為研究:結構、形成機制及影響

中國背景下進諫行為研究:結構、形成機制及影響

《中國背景下進諫行為研究:結構、形成機制及影響》是依託蘇州大學,由段錦雲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背景下進諫行為研究:結構、形成機制及影響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段錦雲
  • 依託單位:蘇州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進諫行為研究伴隨角色外行為研究而興起,對其研究順應了知識管理和團隊建設等管理新理念的要求,也與弘揚自主創新的時代主題一致。相比國外的盛行,國內對該主題的本土化實證研究才剛剛萌芽。經對以往研究的總結分析,結合本土化研究取向,本研究擬採用半結構化訪談、配對成組問卷的現場研究和實驗室模擬研究等方法,以特質激活理論、社會認同理論和經濟理性觀為基礎,探索中國背景下企業員工進諫行為的構思和測量、形成機制及其對組織創新的影響,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研究:(1)中國背景下進諫行為結構研究;(2)進諫行為多層次動態形成機制研究,包括基於特質激活的個體特徵對進諫行為的影響研究,基於個人認同的領導行為對進諫行為的影響研究,基於社會認同的組織因素對進諫行為的影響研究,及基於經濟理性的個體與情境因素對進諫行為互動影響的實驗模擬研究;(3)進諫行為對組織創新的影響研究。

結題摘要

結合本土化(indigenous)和情境化(contextualization)研究取向,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化訪談、配對成組問卷的現場研究和實驗室實驗研究等方法,以特質激活理論、社會認知理論、社會交換理論、權力的情境聚焦理論、規範理論和經濟理性觀等理論為基礎,從不同側面探索了中國背景下組織員工建言行為的結構和測量、形成機制及組織效能。具體而言,本項目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員工建言行為進行了系列探索:(1)中國背景下的概念結構研究。包括建言行為結構、建言效能感結構和建言角色認同結構等,結果發現中國背景下的建言行為包括顧全大局和自我冒進兩個維度,同時發現並構建了建言效能感和建言角色認同的單維結構及其測量量表;此外,研究還結合諾莫網路(nomological network)思路,探索了建言行為與沉默行為,以及建言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之間的關係,發現建言行為與沉默行為並非對立相反的構念,建言行為與組織公民行為也並非性質完全一致,建言行為更具風險性;(2)建言行為多側面多層次形成機制研究。包括個體特徵(害羞特質、中庸思維、一般自我效能感、工作滿意感、個人權力感等)對建言行為的影響研究,領導行為(家長式領導、變革型領導、服務型領導、LMX等)對建言行為的影響研究,組織因素(組織支持等)對建言行為的影響研究;(3)建言行為的組織效能研究。包括建言行為對員工績效的影響、建言與領導喜歡的關係等,建言行為與員工績效存在正相關,與領導喜歡也存在正相關;(4)採用更具內部效度的實驗研究範式,探索潛在建言事件歸因對建言的影響,不同反應線索條件下調節匹配對建議採納的影響,以及權力感對建議提出的影響等,發現調節匹配形成時,人們更願意採納別人的建議;高權力感的人更會提出高理想性而低可行性的建議,而低權力感的人更會提出低理想性和高可行性的建議。整個項目的執行沿著項目標書的設計,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新的主題與領域。整個研究對中國背景下的建言行為做了非常豐富的探討,研究極大地推進了對建言行為的理解,也推動了建言行為在中國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