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章節
《中國考古學要論》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收入三篇講義,1957年在北京大學講的《考古材料的陳列》和1960年在南開大學講的《中國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新成就》,兩者是那個歷史時期學術見解的代表,也是博物館學、考古學發展史上20世紀50、60年代的重要腳印;第三篇是在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的講義:《中國東北及周緣地區考古概論》,分量最重,約17萬字,這是迄今所見以考古史料與文獻史料相結合所寫出的我國東北、乃至東北亞歷史考古學最系統的要論。
佟先生長期致力於東北考古學研究,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在遼西發現了牛河梁遺址、夏家店遺址以及燕長城赤峰段,1950年又同裴文中先生一起發掘了吉林西團山。1979?1980年?為了給研究生講授東北考古學,佟先生將多年收集的文獻和考古學資料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作了系統的歸納和總結,分十一章講授,這就是《中國東北及周緣地區考古概論》講稿的形成,以後又經佟先生的受業弟子靳楓毅整理,使之有可能結集發表。
第一章“東北地區考古學史”,對梁思永、裴文中、李文信、金毓黻、羅福頤諸位先賢的業績逐一做了講述,還系統地介紹了俄國人、法國人、瑞典人在我國東北地區考古活動和發現;對日本人的工作做了詳細的說明,嚴肅地指出一些工作所具有的文化侵略性質;同時指出,一些保存在我們幾個博物館的手裡的材料,如有關“東省”(即從伊爾庫茨克到海參崴地區)考古文物的俄文刊物、步達生留在北疆博物院的石器等等,不要束之高閣,因為,他們所取得的材料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遺留下來的古代文化遺產。這是迄今對外國人在東北的考古所做的最全面、系統、客觀的評介。
第二、三章系統講授了東北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收穫。
第四至第八章講了從西周到清初東北地區的歷史與考古。其突出特色是把廣袤的東北地區上下數年錯綜複雜的民族、政治關係、歷史發展的主要脈絡講得清楚而無枝蔓,把所有重要文物和考古發現都放在賴以產生的民族、社會、文化背景之下,把“死”的考古材料變成鮮活的歷史見證;還從考古材料中提取了史書上沒有的信息,豐富了歷史的內容。這不論對東北史學還是東北考古學來說,都具有首創性,讀者必將開卷有益。
歷史時期考古學著重講述東北少數民族的歷史和考古。第四章講述了漢及漢以前的東胡(及其後裔鮮卑、烏桓)、肅慎(漢稱挹婁)、夫余等族的歷史,為夏家店上層文化、西團山文化、望海屯文化等提供了族屬線索和文化背景;第五章講授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時期東北地區所經歷的政治變遷及民族的互動與融合;闡述了重要魏墓、晉墓以及諸如嘎仙洞拓跋燾祝文石刻的重要歷史意義;對同一時期高句麗的歷史、高句麗山城、平地城、積石墓(如集安好太王陵、其他貴族墓)、墓葬壁畫所反映的民俗、漢文化影響、佛教文化影響以及其他佛教文物逐項做了講評;對鮮卑、室韋、勿吉—靺鞨的歷史與考古也作了要述。第六章專章講授了唐代的海東盛國——渤海的歷史與考古,既反映出渤海文化的繁榮昌盛,又把東北、內蒙古、北京等地的有關重要發現置於唐王朝與渤海關係的大系之中,點出大唐與渤海“是一家”的要義。第七章講授了東胡——鮮卑系的契丹族遼國和肅慎系女真族金國的久遠歷史及開國史、相互關係與存滅,把有關遼上京(今巴林左旗內)、中京(寧城)、東京(遼陽)、南京(北京)、西京(大同)以及其他遼國城址的史書記載與考古發現結合起來,講述得豐滿多彩;對遼皇陵、貴族墓及其隨葬品、壁畫,遼瓷及瓷窯,契丹文字,還有佛教遺存如寺院、遼塔、經幢、石窟、石刻等的發現及其重要意義做了科學分析。講述了金五京、金界壕、金官印、女真文字、碑刻、書畫以及對遼、金佛教遺存做出精到分析;還講到金朝末年在東北東部建立的東夏政權及有關考古發現,彌補了史書記載的不足。對於後金國及清初的關東遺蹟也做了概述。第八章“元明清時期考古”著重於考古收穫的講授。
有兩個史觀非常突出:一是提出民族融合的規律性途徑:首先形成的是幾個民族融合的共同體,再到更多民族融合的共同體,其途徑如墓誌材料反映的不同民族間的通婚以及契丹人、渤海人、漢人、女真人的密切接觸與文化融合;強調指出中央王朝文明、漢民族(如東漢末年幽冀移民、遼金時期的“俘戶”等)對東北各族社會發展、民族融合的積極影響和巨大貢獻;一是以科學、系統的考古證據反覆說明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廣大地區早已在金朝—東夏的轄境之內;翔實地論證了明王朝在黑龍江口特林設定努爾乾都司的史實和重要意義。徵引大量墓誌、官印、珍稀古籍來考證著名的“敕修努爾乾永寧寺記”等兩大豐碑的內容,說明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都歸努爾乾都司統轄,均屬明王朝疆域。清朝前身的後金國也已統轄著上述地區。因此,在第九章“蘇聯遠東考古”中,就明確指出“蘇聯遠東考古”實際上是歷史上屬於我國的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的考古學。對上述兩大地區從舊石器時代直到靺鞨文化、渤海文化、金代女真文化的考古分別做了講述。
第十章“朝鮮考古學”,從舊石器時代一直講到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時代的考古成就,分析了朝鮮半島文化與中國東北地區文化的關係。第十一章“日本考古學”,介紹了十九、二十世紀前期的日本考古學簡史;從舊石器時代考古一直講到奈良時期,介紹了正倉院的收藏,並對此後的歷史做了簡述。先生認為,古代對隋唐文化的吸收、近代對西方文化的吸收是日本文化發展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
該書第二部分是從作者100多篇論文中精選的十三篇。包括作者22歲時發表的長篇大作:《匈奴西遷與歐洲民族之移動》,昭示了對北方民族史研究的志向和功力。有四篇是分地區、分文化研究新石器的結晶,對石器類別、型式、分布等作了定性、定量分析;對製作微痕、使用微痕做了力學研究。這在考古界是獨一無二的。還有細石器和新石器複合工具兩篇專論;另有五篇巨觀論述了中國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特徵和中國文明起源的道路,提出多中心發展論和發展不平衡論、三個接觸地帶論、王國文明與方國文明論等理論。最後是《我與中國新石器研究》。
書籍作者
佟柱臣,男,滿族。1920年生於遼寧省黑山縣。1941年畢業於吉林高等師範學校第三班(歷史地理系)。曾任中國歷史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北京大學論文導師。1961年調到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工作。1979年當選為中國考古學會理事,時任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著有專著六種、論文106篇,計四百萬字。
主要研究成果
1、《中國新石器研究》,巴蜀書社出版,1995年。
2、《中國邊疆民族物質文化史》,巴蜀書社出版,1991年。
3、《中國東北地區和新石器時代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
4、《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多中心發展論和發展不平衡論-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規律和 中國文明的起源》,《文物》1986年2期。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第一篇 考古材料的陳列
第二篇 中國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新成就
第一章 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新成就
第一節 舊石器時代初期
第二節 舊石器時代中期
第二節 舊石器時代晚期
第三節 結語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新成就
第一節 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概貌
第二節 仰韶文化
第三節 龍山文化
第四節 結語
第三篇 中國東北及周緣地區考古概論
第一章 東北考古學史
第二章 東北舊石器時代文化
第三章 東北新石器時代文化
第四章 燕秦漢時期考古
第五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時期考古
第六章 唐代的海東盛國——渤海考古
第七章 遼金時期考古
第八章 無明清時期考古
第九章 蘇聯遠東考古
第十章 朝鮮考古學
第十一章 日本考古學
第二部分 專論
第一篇 匈奴西遷與歐洲民族之移動
第二篇 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含有細石器的諸文化問題
第三篇 黃河中下游新石器時代的工具
第四篇 長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的石器
第五篇 仰韶、龍山文化石質工具的工藝研究
第六篇 仰韶、龍山文化工具的使用痕變和力學上的研究
第七篇 中國原始社會晚期歷史的幾個特徵
第八篇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三個接觸地帶論
第九篇 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多中心發展論和發展不平衡論——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
規律和中國文明的起源
第十篇 中國新石器時代複合工具的研究——為紀念尹達先生誕辰80周年而作
第十一篇 探索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幾個學術問題
第十二篇 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的探索
第十三篇 我與中國新石器研究
附錄一 佟柱臣著作目錄
附錄二 佟柱臣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