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術電影

中國美術電影

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美術電影已躋身世界影壇,受到國內外觀眾的歡迎和讚賞。

中國動畫發展史及優秀作品賞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美術電影
  • 影片數量:29部影片
  • 屬性:中國民族風格的美術電影
  • 有關電影:《鐵扇公主》《大鬧天宮》
電影評論,關於中國美術電影,發展前期,起源,迅速發展時期,鼎盛時期,剪紙片的產生,繁榮時期,優秀影片,人才培養,參考文獻,

關於中國美術電影

中國美術電影,是指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美術電影,在世界影壇獲獎無數,深受國內外觀眾的歡迎和讚賞。
直至1986年止,有29部影片,在國內獲獎37次,31部影片,在各種國際電影節上獲獎46次,國外輿論界讚揚中國美術“已達到世界第一流水平”,認為它的藝術風格已形成獨樹一幟的“中國學派”。

發展前期

中國美術電影始於二十年代初,“萬氏兄弟”在上海拍攝了中國最早一批卡通片,其中影響較大的是長片《鐵扇公主》。由於無人投資於1942年後中斷了。四十年代初,錢家駿等在重慶也攝製動畫短片《農家樂》,但也未獲發展。

起源

新中國美術電影於1947年開始攝製,在東北解放區興山鎮先後產生了新中國第一部木偶片《皇帝夢 》和卡通片《瓮中捉鱉》。人民藝術家陳波兒和日本動畫專家方明(持永只仁)等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們在人員不足,設備簡陋和條件下完成攝製工作,難能可貴,為新中國美術電影的發展揭開序幕。
1949年專門攝製美術片的機構-美術片組在長春東北電影製片廠成立,漫畫家特偉和畫家靳夕為主要領導人。1950年遷上海,成為上海電影製片廠的一部分。隨著人員的不斷擴大,1957年建立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特偉任廠長,從建組時十幾人發展到二百多人。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錢家駿、虞哲光、章超群、雷雨、金近、馬國良、包蕾等一批著名藝術家、文學家先後參加這一工作。從此,美術電影就以上海為基地,迅速繁榮發展。

迅速發展時期

五十年代前期( 1950年-1956年 )是它的成長階段,藝術人員的增加,帶來創作的發展。通過製片實踐又培養了一大批年輕的藝術、技術人才,為美術電影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一階段中,攝製了一批優秀影片,如卡通片《好朋友》、《烏鴉為什麼是黑的》 、《驕傲的將軍》 ,木偶片《機智的山羊》、《神筆》等。尤其《驕傲的將軍》和《神筆》,在探索民族風格方面作了成功的實驗。在技術方面也有可喜的成就,1953年拍攝了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4年完成的木偶片《小梅的夢》,是首次採用真人和木偶合成的技術,1955年第一部彩色卡通片《烏鴉為什麼是黑的》也獲得成功。從此,美術片進入了彩色片時期。

鼎盛時期

建廠以後到“十年動亂”前(1957年-1966年)是美術電影鼎盛時期,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美術片的藝術特點得到充分發揮,民族風格更為成熟和完美,拍出了一批至今依然是中國美術電影歷史上最優秀的作品,在國內外聲譽鵲起。周恩來總理生前指出:美術電影部門在中國電影事業中,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比較優秀的部門。1958年增添了一個新的品種-剪紙片,第一部作品《豬八戒吃西瓜》一舉成功。由於它具有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而受到好評,開闢了發展剪紙片藝術的新路。1960年創造了水墨卡通片,把典雅的中國水墨畫與動畫電影相結合,形成了最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風格,《小蝌蚪找媽媽》和《牧笛》這兩部影片因此獲得極大成功。它們以優美的畫面和詩的意境,使動畫藝術進入更高的審美境界,令人耳目一新,是動畫史上的一個創舉,它的成就在國內外引人矚目。

剪紙片的產生

1961年至1964年拍攝的大型卡通片《大鬧天宮》(上、下集),是這一時期重大作品之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把神話小說《西遊記》中的故事,形象地再現於電影銀幕,有豐富的想像力。造型藝術和動畫技巧都達到很高水平。大型木偶片《孔雀公主》,它以生動的情節,恢宏的場景,表現了中國傣族地區的美麗神話,影片的精湛技巧,標誌著木偶片藝術的成熟。剪紙片《金色的海螺》是這一時期剪紙片中最出色的作品,它發揮了鏤刻藝術的特色,使這一古老的民間傳統表達得絢麗多彩。《黃金夢》是一部漫畫風格的卡通片,以粗獷的線條和誇張的形象諷刺一群貪得無厭的富豪,又是一種新的形式。此外《小鯉魚跳龍門》、《誰唱得最好》、《濟公鬥蟋蟀》、《大獎章》、《人參娃娃》、《沒頭腦和不高興》 、《等明天》 、《冰上遇險》 、《紅軍橋》 、《半夜雞叫》 、《草原英雄小姐妹》等,都是這一時期攝製的一批優秀影片。1960年,拍攝的《聰明的鴨子》,是新生的剪紙片,這種充滿兒童情趣的紙偶藝術,又成為美術電影家族中新的一員。
為介紹中國美術電影的成就,於1960年舉辦“美術電影展覽會”,先後在北京、上海等八大城市展出,產生廣泛影響,於1960年又到香港展覽,在海外獲得更大聲譽。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1966年-1976年),美術電影遭受嚴重破壞,極大地影響了這一事業前進的速度。

繁榮時期

1977年開始恢復了創作生產。從此,美術電影又進入了一個再度繁榮的新時期。從結束“文化大革命”到1984年的八年時間裡,共拍攝了一百多部影片。在題材內容、藝術形式和製作技巧等方面,取得新的成果。由於實行開放政策,擴大對外交流,使中國美術電影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
1979年為慶祝建國三十年而攝製的《哪吒鬧海》,是一部寬銀幕動畫長片,這部被譽為“色彩鮮艷、風格雅致,想像豐富”的作品,在國外深受歡迎。它以濃重壯美的表現形式再一次煥發出民族風格的光彩。木偶片《阿凡提的故事》(種金子)也是一部出色的影片,造型誇張,語言幽默,生動地刻劃了新疆維吾爾民族的一個傳奇人物,後來發展為多集系列片。卡通片《三個和尚》是一部精彩的作品,篇幅雖短,寓意深刻,它既繼承了傳統的藝術形式,又吸收了外國現代的表現手法,是發展民族風格的一次新的嘗試。卡通片《雪孩子》體現出一種高尚的精神;水墨動畫《鹿鈴》抒發了友愛之情,這兩部影片都受到好評。這一時期的剪紙片在美術形式上豐富多彩。《南郭先生》表現了漢代的藝術風格、格調古雅。《猴子撈月》使剪紙片造型產生茸茸的質感,創造了一種新的形式。利用這種形式,又拍攝了水墨畫風格的剪紙片《鷸蚌相爭》,形式優美、內容詼諧,動作細膩生動,豐富了剪紙片的藝術風格。《火童》把裝飾性造型和民族藝術特點熔於一爐,風格奇麗新穎。同一時期的影片中,還有《兩隻小孔雀》、《畫廊一夜》、《狐狸打獵人》、《好貓咪咪》、《愚人買鞋》、《黑公雞》 、《小鴨呷呷》、《人參果》、《淘氣的金絲猴》、《假如我是武松》、《蝴蝶泉》 、《天書奇譚》、《兔送信》、《三十六個字》、《西嶽奇童》(上集) 《黑貓警長》等,都是優秀的作品。
哪吒鬧海哪吒鬧海

優秀影片

隨著體制改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84年10月調整領導班子,中年導演嚴定憲出任廠長,特偉任顧問。美術 片創作隨著改革的步伐繼續前進。兩三年中完成了一批優秀影片,大型卡通片《金猴降妖》,刻劃了感人的猴王孫悟空形象,富於感情色彩;在傳統的民族風格中注入一些抽象繪畫的手法和現代音樂,為民族藝術的發展作了有益的探索。卡通片《夾子救鹿》,淡雅而抒情,具有敦煌壁畫的古樸風格。剪紙片《草人》是模擬中國工筆花鳥畫的形式攝製而成,別具一格。卡通片《女媧補天》用簡練概括的形象表現了人們想像中的上古時代,藝術形式有所創新。此外, 《搶枕頭》、《海力布》、《水鹿》、《大掃除》、《網》、《偷東西的驢》、《巫婆、鱷魚和小姑娘》等,都各有特色。近年來,創作上的重點,放在發展系列美術片上。加十三集的剪紙片《葫蘆兄弟》,表現一個荒誕有趣的民間故事。十三集的卡通片《邋遢大王奇遇記》是一個較有想像力的長篇童話。《奇異的蒙古馬》是根據英國作家韓素英的劇作改編拍攝的六集卡通片,表現了一匹野馬的思鄉之情,洋溢著國際間的友誼。《擒魔傳》是一部木偶連續片,把舞台木偶藝術與電影手法結合起來,展現了《封神演義》故事的浩大場面。還有一些影片在準備之中。

人才培養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裡,中國美術電影的創作會更加繁榮。一個藝術事業的繁榮,需要有一大批精通業務的人才。美術電影是一門特殊的藝術,新中國成立初,它還處在起步階段,這類人才屈指可數。所以培養人才,是美術電影發展的關鍵。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斷培養,逐步形成一支藝術、技術等各方面的專業隊伍。建立這支隊伍,除了在工作中自學成才而外,大部分專業人員來自藝術專門學校。其中,主要的創作力量-動畫人員,則經過多次專門的培養,才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成為中國美術電影事業的骨幹力量。
回顧動畫人才培養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在五十年代初,1950年錢家駿、范敬祥等動畫家曾在“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開辦動畫科,先後招收兩屆學生,該科在1952年全國大專院校調整時,併入北京電影學校,於1953年畢業,而後停辦。其中大部分師生進入“美影”工作,使美術電影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第二個階段是在六十年代初期,1959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成立,其中設立動畫專科,由錢家駿任主任、張松林任副主任,培養具有大專程度的動畫人員。共培養了兩屆畢業生,先後於1961年、1963年畢業,該校於1963年停辦,這批專業人員又充實了“美影”的創作隊伍。
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干擾,培養人才的工作中斷了十多年,出現青黃不接的局面。因此,第三個階段就是在十年動亂之後,採取多種形式,培養動畫人才。一是支持北京電影學院開設動畫班,曾多次派專業老師任教,培養了一批高等程度的動畫人員。二是與上海華山中學合作,開設中等程度的動畫職業班,已招收了三個班級,共培養了六十多名動畫人員。三是在廠內開辦動畫訓練班和動畫設計訓練班,以邊工作邊學習的方式,培養了一批年輕的創作人員。通過上述三種途徑,在八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動畫人才正在茁壯成長。
今天,美術電影人才的培養,尤其高等的動畫教育工作,將繼續發展。一代新的動畫藝術家將在他們中間出現。

參考文獻

[1]《中國動畫史》顏慧、索亞斌編著 2005年 中國電影出版社
[2]《中國電影史》鐘大豐、舒曉鳴著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