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學通史

中國美學通史

《中國美學通史(第5卷)(宋金元卷)》是孫燾、葉朗編著的美學著作,首次出版時間是2014年1月1日。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美學通史
  • 作者:孫燾 葉朗
  •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1月1日
  • 頁數:2891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214092366, 7214092360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江蘇人民出版
  • 外文名:History of Chinese Aesthetics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作品影響,

內容簡介

《中國美學通史(套裝共8冊)》共八卷,分別為先秦卷、兩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臘立歸唐五代卷、宋遼金卷、明代卷、清代卷和現代卷,300餘萬言。這是目前國內第一部大型的中國美學的通史型著作。這部書的著者以北京大學的學者為主,同時邀請了國內高校的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學者參加。
《中國美學通史(套裝共8冊)》由北京大學資深教授葉朗主編,8卷分別為先秦卷、兩漢卷、魏晉南北朝卷、隋唐五代卷、宋遼金卷、明代卷、清代卷和現代卷,300餘萬言,作者有葉朗、朱良志、肖鷹、彭鋒、潘立勇、湯凌雲、孫燾、任鵬、胡海等。據介紹,這是國內第一部大型的中國美學的通史型著作,具有填補學術空白的重要意義。《中國美學通史(套裝共8冊)》具有五個學術特點:不同於審美文化史、風尚史,是中國歷史上美學思想的發展史;重視研究各時期的重要美學概念、範疇和命題,力求勾勒出一個理論形態的中國美學發展的歷史;注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把握中國美學內在邏輯線索,不同於孤立地介紹單個美學家和單本美學著作;既在哲學、宗教等著作中發現,又發掘藝術理論、藝術批評中所蘊涵的美學思想,同時注意各時代社會生活中尋找美學理論與現實人生相聯結的材料;注意新材料的發現,以研究者獨特的眼光去發現和照亮歷史材料中的新意蘊,力求體現這個時代的精神。

作者簡介

葉朗,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6年9月起任教授。曾同時兼任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藝術學系三個系的系主任。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哲學會會長、北京市社科聯副主席、教育部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九屆、十屆全敬悼墊國政協委員。
著者肖鷹,歸棗主美學博士,現為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多次承擔國家級重大科研課題,著作有《形象與生存》、《真實與無限》、《體驗與歷史》等。
文摘
西方美學中有一個經典觀點,即美感不等於一般快感,它是一種高級快感,只為視覺、奔定墓聽覺所有。孟子不僅受前人影響,將“耳之同聽”、“目之同美”與“口之同嗜”視為同列的美,而且率先發明,“心之同然(心靈、理智認可、愛好的)”與前面三種感官的同好也是並列的,“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這樣,不僅各種感官的快感無差別,而且感官快感與理智快感亦無差別,它們最後都統一在感覺愉快上,美感就成了感官快感與理智快感的混合體,在美感與快感之間我們很難找出什麼質的區別。因而,不只視覺器官、聽覺器官是審美器官,味覺器官也是審美器官,而且心靈器官也可以充當審美器官。
李澤厚、劉綱紀主編的《中國美學史》第一卷指出:“‘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這在中國思想史和美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說法。……這裡值得重視的是,孟子把‘理義’引起人們的普遍必然的愉快與感官得到的審美愉快相提並論,看做是同樣的事情。這裡面也就有認為人的道德精神也能具有審美性質引起審美愉快的意思。這是一個重要的看法,它打破了一般把美限於感官聲色愉快的看法,認為人格精神也可以是審美對象。雖然在孟子之前,以‘美’這個形容詞來形容道德的善或直指道德的善這種情況很多,但畢竟還沒有把這種事實與聲、色愉快連在一起來強調談論它的普遍必然性質。”①這段評價是頗為戀櫃獄良精當的。只是這種肯定與其所堅持的“美在實踐”觀難以統一。4.“知言”說和“以意逆志”
孟子還論述過審美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這就是“知言”說和“以意逆志”說。
孟子在回答公孫丑的提問時說,他的長處之一,是“知言”。何為“知言”呢?即“詖(偏)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背離正道),遁辭知其所窮(理屈)”(《公孫丑上》),就是說,對偏頗之辭能認知它的遮蔽之處,對過分之辭能認知它的沉溺之處,對錯誤言辭能認知它的背離真理之處,對閃爍之辭能認知它的理屈詞窮之處,一句話,能迅速認知醜陋言辭的醜陋之處,而不會被其表面的假相所迷惑。這實際上觸及審美的客觀性蒸詢嬸轎問題。
後記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書能夠被人民出版社看中並出版,這對我來說是至高無請棄上的榮譽。
說起這部書的寫作及出版過程,有一段原委值得交代。
筆者原是從研究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起步的。文藝理論屬於審美哲學,美學是它的近鄰。為了在古代文論研究方面有些新意,筆者不得不兼顧美學,並轉而在中國古代美學研究方面尋求突破。而“文學是人學”,不研究“人的本質”和“人學”,文藝理論和美學研究是無法深入下去的。於是,在研究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的同時,我又辟出一塊時間去研究中國人學思想史。同時,為了洞悉中國古代美學和文論民族特色的文化成因,我曾在儒學、佛教、道教、玄學等中國文化方面竭力加以關注。後來雖然在中國入學史及佛教研究方面另有所獲,但都是為中國美學研究服務的,而前期的中國文論研究也融為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一部分。
在長期的對中國美學的相關研究中,我逐漸對美、美學、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及其歷史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和材料積累,從而對已有中國美學史著作的言說立場、材料取捨和寫作方法感到不滿,萌生出重寫中國美學史,並把它寫成多條線索齊頭並進的全景式美學通史的想法。只是計畫中的這個篇幅過於龐大,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出版社而遲遲不能動筆。
2002年春,山西教育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劉立平先生一行來到復旦大學組稿。我當時在復旦大學讀博士學位。與劉先生取得聯繫後,便來到他們下榻的復旦招待所造訪,相談甚愜。我報了兩個選題,他們研究後對“中國美學通史”這個選題更感興趣。於是通過電話訪談,我口述了寫作思路和該書特點,計畫用近五年時間完成三卷本、約150萬字的《中國美學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找山西大學等社外專家評審研究、通過論證,最後以每千字50元稿費的優厚條件與我簽約,並約定寫完一捲髮排一卷,在每卷交稿後預支三分之二稿酬。
序言
祁志祥教授的大作《中國美學通史》即將出版之際,囑我為序。全書洋洋灑灑約一百六十萬字,在有限時間內一下子讀完是困難的。既然無暇通讀,就仔細讀一讀它的前言、緒論,斟酌一下它的目錄結構和部分章節,也未嘗不可。前言、緒論是全書的總綱,提綱挈領地論述了中國美學史的歷史走向和邏輯關係,把中國美學思想源遠流長、異彩紛呈的發展過程和縱橫交錯的複雜關係,條分縷析、綜合貫通地勾勒成一幅宏闊的藍圖,閃耀著引入入勝的亮點。從篇章結構來看,作者對材料的蒐集、占有很系統、很周詳,比起已出版的幾部中國美學史著作來說遺漏最少,更能反映中國美學發展過程的全貌。此前,我曾讀過志祥的其他著作,對他的治學精神以及為撰寫通史所作的充分準備略知一二,感受甚深。因此,有理由相信他的《中國美學通史》是一部成功的創新之作,並對這部著作的出版很是期盼、寄予厚望。
我與志祥同志是在全國美學會議上相識的,至今已有十多年。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學術興趣卻比較接近。因為都研究中國美學,交談起來便有較多的共同語言,他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相識至今,他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可見他精力充沛,治學勤奮,才華出眾,令人敬佩。他的學術研究取得豐收碩果,作為朋友,我不僅為之高興,更是一個受惠者。比如他饋贈的《佛教美學》和《中國美學原理》,我讀後受益匪淺,感激不已。以文會友,以文識人。讀他的書,對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進取心強,聰明而有銳氣,善於獨立思考,很有學術個性,富於開拓精神,因而學術上多有創見。《中國美學原理》綜論中國美學的美論和美感論,屬於中國美學中“美的哲學”和“審美心理學”部分。《中國美學通史》正是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展開。中國各個藝術門類則是在這一沃土上綻開的絢麗花朵。佛教哲學與儒學、道學乃是中國美學形成、發展的三大思想之源,儒道是遠源,佛學是近源。

作品目錄

中國美學通史1
中國美學通史2
中國美學通史3
中國美學通史4
中國美學通史5
中國美學通史6
中國美學通史7
中國美學通史8
作品目錄
第一章導言1
第一節特殊的社會背景1
第二節人文的成熟與轉向10
第三節從漢唐氣象到宋元境界16
第二章宋代經世致用的美學觀念40
第一節宋初政治家復古與致用的美學取向42
第二節范仲淹、司馬光的致用美學思想46
第三節王安石的政治美學及其時代意義55
第四節陳亮、葉適的事功美學觀69
第三章蘇軾及其文人集團的美學思想76
第一節歐陽修、梅堯臣的審美追求77
第二節蘇軾尚“平淡”的美學觀念90
第三節蘇軾的“隨物賦形”說101
第四節蘇軾對日常審美生活的關注104
第五節黃庭堅、范溫的“韻”論119
第四章朱熹、陸九淵暨理學家的美學思想135
第一節北宋五子的倫理美學137
第二節朱熹理學中的美學思考158
第三節象山心學中的美學智慧192
第五章宋元畫論中的美學思想215
第一節黃休復論“逸”品的美學意義217
第二節郭熙以“遠”為中心的繪畫美學220
第三節董迪的“生意”與“生理”說224
第四節元代文人畫的美學旨趣229
第六章宋元時期詩詞曲論中的美學思想237
第一節南宋江西詩論的美學見解241
第二節陸游、楊萬里的美學觀247
第三節嚴羽的美學貢獻272
第四節元好問及金代崇尚陽剛的美學趣味285
第五節元代曲論中的美學思想297
第七章宋代的休閒文化與美學313
第一節宋代休閒文化繁榮的原因315
第二節宋代美學的休閒旨趣322
第三節文人士大夫的休閒之境337
第四節從皇室到民間的休閒風尚354
參考文獻369
索引375

作品影響

2017年4月,該書獲得“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
孟子還論述過審美的客觀性和真實性,這就是“知言”說和“以意逆志”說。
孟子在回答公孫丑的提問時說,他的長處之一,是“知言”。何為“知言”呢?即“詖(偏)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背離正道),遁辭知其所窮(理屈)”(《公孫丑上》),就是說,對偏頗之辭能認知它的遮蔽之處,對過分之辭能認知它的沉溺之處,對錯誤言辭能認知它的背離真理之處,對閃爍之辭能認知它的理屈詞窮之處,一句話,能迅速認知醜陋言辭的醜陋之處,而不會被其表面的假相所迷惑。這實際上觸及審美的客觀性問題。
後記
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書能夠被人民出版社看中並出版,這對我來說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說起這部書的寫作及出版過程,有一段原委值得交代。
筆者原是從研究中國古代文藝理論起步的。文藝理論屬於審美哲學,美學是它的近鄰。為了在古代文論研究方面有些新意,筆者不得不兼顧美學,並轉而在中國古代美學研究方面尋求突破。而“文學是人學”,不研究“人的本質”和“人學”,文藝理論和美學研究是無法深入下去的。於是,在研究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的同時,我又辟出一塊時間去研究中國人學思想史。同時,為了洞悉中國古代美學和文論民族特色的文化成因,我曾在儒學、佛教、道教、玄學等中國文化方面竭力加以關注。後來雖然在中國入學史及佛教研究方面另有所獲,但都是為中國美學研究服務的,而前期的中國文論研究也融為中國古代美學研究的一部分。
在長期的對中國美學的相關研究中,我逐漸對美、美學、中國古代美學精神及其歷史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和材料積累,從而對已有中國美學史著作的言說立場、材料取捨和寫作方法感到不滿,萌生出重寫中國美學史,並把它寫成多條線索齊頭並進的全景式美學通史的想法。只是計畫中的這個篇幅過於龐大,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出版社而遲遲不能動筆。
2002年春,山西教育出版社總編室主任劉立平先生一行來到復旦大學組稿。我當時在復旦大學讀博士學位。與劉先生取得聯繫後,便來到他們下榻的復旦招待所造訪,相談甚愜。我報了兩個選題,他們研究後對“中國美學通史”這個選題更感興趣。於是通過電話訪談,我口述了寫作思路和該書特點,計畫用近五年時間完成三卷本、約150萬字的《中國美學通史》。山西教育出版社找山西大學等社外專家評審研究、通過論證,最後以每千字50元稿費的優厚條件與我簽約,並約定寫完一捲髮排一卷,在每卷交稿後預支三分之二稿酬。
序言
祁志祥教授的大作《中國美學通史》即將出版之際,囑我為序。全書洋洋灑灑約一百六十萬字,在有限時間內一下子讀完是困難的。既然無暇通讀,就仔細讀一讀它的前言、緒論,斟酌一下它的目錄結構和部分章節,也未嘗不可。前言、緒論是全書的總綱,提綱挈領地論述了中國美學史的歷史走向和邏輯關係,把中國美學思想源遠流長、異彩紛呈的發展過程和縱橫交錯的複雜關係,條分縷析、綜合貫通地勾勒成一幅宏闊的藍圖,閃耀著引入入勝的亮點。從篇章結構來看,作者對材料的蒐集、占有很系統、很周詳,比起已出版的幾部中國美學史著作來說遺漏最少,更能反映中國美學發展過程的全貌。此前,我曾讀過志祥的其他著作,對他的治學精神以及為撰寫通史所作的充分準備略知一二,感受甚深。因此,有理由相信他的《中國美學通史》是一部成功的創新之作,並對這部著作的出版很是期盼、寄予厚望。
我與志祥同志是在全國美學會議上相識的,至今已有十多年。雖然年齡相差很大,但學術興趣卻比較接近。因為都研究中國美學,交談起來便有較多的共同語言,他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相識至今,他出版了多部學術專著,可見他精力充沛,治學勤奮,才華出眾,令人敬佩。他的學術研究取得豐收碩果,作為朋友,我不僅為之高興,更是一個受惠者。比如他饋贈的《佛教美學》和《中國美學原理》,我讀後受益匪淺,感激不已。以文會友,以文識人。讀他的書,對他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他進取心強,聰明而有銳氣,善於獨立思考,很有學術個性,富於開拓精神,因而學術上多有創見。《中國美學原理》綜論中國美學的美論和美感論,屬於中國美學中“美的哲學”和“審美心理學”部分。《中國美學通史》正是在這一理論基礎上的充分展開。中國各個藝術門類則是在這一沃土上綻開的絢麗花朵。佛教哲學與儒學、道學乃是中國美學形成、發展的三大思想之源,儒道是遠源,佛學是近源。

作品目錄

中國美學通史1
中國美學通史2
中國美學通史3
中國美學通史4
中國美學通史5
中國美學通史6
中國美學通史7
中國美學通史8
作品目錄
第一章導言1
第一節特殊的社會背景1
第二節人文的成熟與轉向10
第三節從漢唐氣象到宋元境界16
第二章宋代經世致用的美學觀念40
第一節宋初政治家復古與致用的美學取向42
第二節范仲淹、司馬光的致用美學思想46
第三節王安石的政治美學及其時代意義55
第四節陳亮、葉適的事功美學觀69
第三章蘇軾及其文人集團的美學思想76
第一節歐陽修、梅堯臣的審美追求77
第二節蘇軾尚“平淡”的美學觀念90
第三節蘇軾的“隨物賦形”說101
第四節蘇軾對日常審美生活的關注104
第五節黃庭堅、范溫的“韻”論119
第四章朱熹、陸九淵暨理學家的美學思想135
第一節北宋五子的倫理美學137
第二節朱熹理學中的美學思考158
第三節象山心學中的美學智慧192
第五章宋元畫論中的美學思想215
第一節黃休復論“逸”品的美學意義217
第二節郭熙以“遠”為中心的繪畫美學220
第三節董迪的“生意”與“生理”說224
第四節元代文人畫的美學旨趣229
第六章宋元時期詩詞曲論中的美學思想237
第一節南宋江西詩論的美學見解241
第二節陸游、楊萬里的美學觀247
第三節嚴羽的美學貢獻272
第四節元好問及金代崇尚陽剛的美學趣味285
第五節元代曲論中的美學思想297
第七章宋代的休閒文化與美學313
第一節宋代休閒文化繁榮的原因315
第二節宋代美學的休閒旨趣322
第三節文人士大夫的休閒之境337
第四節從皇室到民間的休閒風尚354
參考文獻369
索引375

作品影響

2017年4月,該書獲得“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圖書)提名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