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緯向帶褶皺構造研究》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王漢卿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緯向帶褶皺構造研究
- 成果登記號:20020034
- 第一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 20020034 |
項目名稱 | 中國緯向帶褶皺構造研究 |
第一完成單位 |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
主要完成人 | 王漢卿 |
研究起始日期 | 1993-06-01 |
研究終止日期 | 1999-12-01 |
主題詞 | 中國三大緯向帶;褶皺構造;賀蘭山 |
任務來源 | 10; |
成果摘要
本項目綜合研究得出中國三大緯向帶及主要經向帶褶皺構造分布規律中國三大緯向帶暨主要經向帶所含不同期次褶皺構造雜亂無章的情況下,可將構造運動劃分遷西、阜平-五台、中條、晉寧-澄江、加里東、海西、印支、燕山共八期,發現各期褶皺構造按延伸方向、排列方式具有"隔期相似,臨期相異"的特徵。從牛頓的力學"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找出各期褶皺構造的主要因素;太陽攜帶地球呈收縮式螺旋狀軌道繞銀河核心運轉(圖Ⅵ-4),太陽及其地球與銀河核心的矢徑逐漸縮短,每掃過一條旋臂及其後的旋臂間為一個地質年代(Ⅵ-5)。地球在銀河旋臂內轉速逐漸變慢,南北方向拉張,東西向地應力起主導作用;地球衝出旋臂,在其臂間運動轉速逐漸變快,(北半球)北南向地應力起主導作用(圖Ⅵ-1);中國位於地球梨形體(圖Ⅵ-8)北半球地勢較低的中-低緯地區,廣泛發育的沉積地層、為不同期次地球轉速變快時北南向地應力作用形成東西向褶皺構造奠定了可靠基礎。中國在太平洋西岸,指向東面的太平洋中部地心引力水平分力暨地球旋轉變慢時東西向緯向慣性力起主導作用(圖Ⅵ-1),在加上農曆每月初一最大的日-月引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