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天津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東部沿海,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也是中國鄰近內陸國家的重要出海口。1994年3月,天津市政府決定在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保稅區的基礎上“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濱海新區”。經過10餘年自主發展後,“濱海新區”在2005年被寫入“十一五”規劃並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成為國家重點支持開發開放的國家級新區。2009年11月9日,國務院批覆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
天津濱海新區包括先進制造業產業區、臨空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臨港工業區、南港工業區、海港物流區、濱海旅遊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心商務區九大產業功能區和世界吞吐量第四位的綜合性貿易港口——天津港,2013年貨物吞吐量突破5億噸。
濱海新區擁有海岸線153公里,陸域面積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000平方公里。在1993年建成區110.85平方公里的基礎上,重點規劃建設面積350平方公里,2002年底建成區面積已達150平方公里。天津濱海新區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資源儲備,擁有水面、濕地700多平方公里;1200平方公里鹽鹼荒地可供開發;已探明渤海海域石油資源總量100多億噸,天然氣儲量1937億立方米。
定位由來
在中國經濟版圖上,經濟界人士將天津濱海新區與浦東、深圳並稱為中國沿海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具有相似戰略功能的“極點”。正如深圳對於珠三角經濟帶、浦東對於長三角經濟帶的戰略牽引作用一樣,天津濱海新區處於“京—津—冀”城市帶和環渤海經濟帶的交匯點,又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起點、中國“東中西”板塊與“南中北”板塊在環渤海地區的連結點。
20世紀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浦東,締造了中國沿海經濟開發開放“極點牽引型”的成功路徑:珠三角、長三角迅速躍升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兩極”。與此同時,中國經濟發展中日益凸顯出兩個“不平衡”:從東部看,南北發展不平衡,“南快北慢”;從全國看,東西部發展不平衡,“東高西低”。處於這兩個“不平衡”結合區的環渤海地區整體發展仍較慢,不僅輻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也直接影響中國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
天津濱海新區被寫入“十一五規劃”並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以及成作為國家重點支持開發開放的國家級新區的實施。繼廣東深圳、上海浦東之後,天津濱海新區有望在未來十五年的戰略機遇期內,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帶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改變中國經濟發展“南快北慢”的局面。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給予殷切期望,指出: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戰略的實施不僅關係到天津的長遠發展,而且對於振興環渤海區域經濟有著重要作用。
將天津濱海新區定義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的論斷一經提出,即得到各界的普遍認同。一些經濟界人士認為,天津濱海新區開發必將加快中國北部地區的發展,並開創中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這個“戰略極點”的搏動,將對中國經濟協調發展起重大作用。
定義內涵
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濱海新區在符合天津市“雙城雙港”的空間發展戰略的同時,將實施“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一核”指濱海新區核心區,由於家堡金融區、響螺灣商務區、泰達MSD以及解放路和天鹼商業區、藍鯨島生態區等;“雙港”指天津港和天津南港;“九區支撐”是指通過先進制造業產業區、臨空產業區、濱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臨港工業區、南港工業區、海港物流區、濱海旅遊區、中新天津生態城、中心商務區等九大產業功能區,打造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輕工紡織、國防科技等8大支柱產業;“龍頭帶動”指通過加快“一核雙港九區”的開發建設,凸顯濱海新區作為新的經濟成長極的帶動作用。如今,這一發展戰略正在通過“十大戰役”加速實施。
天津濱海新區將是中國繼20世紀80年代開發深圳、90年代開發浦東之後,又一個區域開發的重大戰略舉措,將掀起沿海經濟開發開放的第三波高潮。天津濱海新區有望在未來十五年的戰略機遇期內,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帶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改變中國經濟發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歷史沿革
1984年,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第一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率先在天津東部沿海的鹽鹼荒灘上建立。1986年8月21日,時任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在天津市市長李瑞環陪同下視察天津開發區,並親筆題寫“開發區大有希望”的題詞。同時,鄧小平指出天津“在港口和市區之間有這么多荒地,這是個很大的優勢,我看你們潛力很大。可以膽子大點,發展快點”,這是濱海新區最初的輪廓。
1994年,《天津市濱海新區城市總體規劃(1994–2010)》制定了依託中心城區發展的思路,提出以塘沽地區(包括塘沽城區、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港、天津港保稅區)為中心,向漢沽城區、大港城區和海河下游工業區輻射,形成“一心三點”組合型城市布局結構。
1995年10月天津機場正式被命名為天津濱海國際機場。
1995年9月《天津濱海新區總體規劃》編制完成。規劃提出濱海新區最終向以港口為中心的國際自由貿易區發展。
1997年4月國家“九五”重點技改攻關項目一天津港口EDI中心開通。
1998年1月濱海新區1998年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1998年濱海新區基礎設施項目建議計畫》。
1999年11月經濱海新區十五次領導小組會議審議、市領導審閱同意,《濱海新區前五年建設成就及後五年發展思路》印發。
2000年1月高度開放的現代化經濟新區濱海新區的建設被列為20世紀影響天津的重大事件。
2001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官方網站“濱海新區網”正式開通。
2006年7月,國務院進一步明確天津的城市定位,將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
2005年,《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規劃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運用了軸帶發展空間理念,提出以沿海河和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城市發展主軸,以東部濱海城市發展帶,以濱海新區核心區、漢沽新城和大港新城為三大城區,簡稱為“一軸、一帶、三城區”的城市空間結構。
2006年,《天津濱海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進行產業功能分區,明確提出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軸”,沿海岸線和海濱大道建設“海洋經濟發展帶”,在軸和帶結構中中建設三個生態城區,通過產業集聚,規劃建設七個產業功能區,簡稱為“一軸、一帶、三個城區、七個功能區”的功能分區結構。
2006年4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2007年,空客A320總裝線項目在濱海新區的空港經濟區開工建設。
2008年3月13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天津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的批覆》,原則同意這一《方案》,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改革、開發開放將出現新的局面。
2008年8月9日,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出席國土資源部與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共同推進天津國土資源工作促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合作備忘錄》簽字儀式,並在天津調研。
2009年8月12日,天津市濱海新區總投資超過1.5萬億元,加快推進南港工業區、于家堡、響螺灣中心商務區、東疆保稅港區等十大工程。
2009年11月9日繼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帶動區域發展新的經濟成長極天津濱海新區管理體制改革啟動。國務院批覆同意天津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撤銷天津市塘沽區、漢沽區、大港區,設立天津市濱海新區,以原三個區的行政區域為濱海新區的行政區域。
2009年11月,濱海新區管理體制改革分為五個階段有序推進。從11月中旬到2010年1月上旬,陸續選舉產生第一屆區委、區紀委機構,區人大常委會、區政協常委會組成人員,區政府區長、副區長,區法院院長、區檢察院檢察長。
2009年,根據《天津市空間發展戰略》,濱海新區在符合天津市“雙城雙港”的空間發展戰略的同時,自身實施“一核雙港、九區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策略。
截止到2010年初,南港區域的分區規劃、總體發展規劃及有關專項規劃正式獲批;填海造陸的工程正在不間斷進行,已累計完成圍海28公里,造陸近25平方公里。臨港工業區已完成造陸55平方公里,天鹼等部分項目投入運行,和諧號大功率機車檢修基地、中船重工、北車集團、中國建材、中核集團、華銳風電等項目開工建設,臨港鐵路竣工,10萬噸級航道疏浚工程啟動。
2011年6月28日下午,天津與國家開發銀行在北京簽署“十二五”時期開發性金融合作備忘錄,國家開發銀行與天津在濱海新區開發開放、重點領域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等方面開展新的融資合作,這標誌著天津與國家開發銀行的合作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
2012年4月1日下午,中國國際商會與天津濱海新區政府共同簽署《中國國際商會天津市濱海新區人民政府關於共同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促進國際經貿合作的備忘錄》的簽字儀式在天津大禮堂舉行。
2013年9月15日,天津濱海新區與台灣新竹市簽訂友好交流合作備忘錄,全面推動兩地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以做到優勢互補、擴大交流、加強合作、共同發展、互利共贏。
戰略意義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指出: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戰略的實施不僅關係到天津的長遠發展,而且對於振興環渤海區域經濟有著重要作用。正如深圳對於珠三角經濟帶、浦東對於長三角經濟帶的戰略牽引作用一樣,天津濱海新區處於“京—津—冀”城市帶和環渤海經濟帶的交匯點,又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起點以及中國“東中西”板塊與“南中北”板塊在環渤海地區的連結點。
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天津濱海新區將是中國繼20世紀80年代開發深圳、90年代開發浦東之後,又一個區域開發的重大戰略舉措,將掀起沿海經濟開發開放的第三波高潮。天津濱海新區有望在未來十五年的戰略機遇期內,成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帶動環渤海區域經濟發展,改變中國經濟發展“南快北慢”的局面。
定位影響
從地圖上看,濱海新區位於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點,以天津和北京為中心輻射的環渤海地區猶如一把打開的扇子,大連、青島、煙臺、秦皇島等沿海開放城市為扇面,以瀋陽、太原、石家莊、濟南、呼和浩特等省會城市為區域支點,邊緣是5800千米海岸線,構成我國北方最重要的集政治、經濟、文化、國際交往和外向型、多功能的密集的城市群落。國家發展改革委地區規劃司司長郭培章表示,環渤海地區是我國北方經濟最活躍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環渤海已經形成了發達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科技教育、豐富的自然資源、密集的骨幹城市群等五大優勢。這些優勢同時集中表現為環渤海地區加強東北亞地區國際開發合作的獨特優勢。
在環渤海經濟圈中,京津冀是當仁不讓的龍頭與核心,在區域經濟、國家戰略乃至東北亞和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地位不容置疑。京津冀三地山水相連,血脈相通,歷史上形成的緊密程度不亞於甚至超過“長三角”、“珠三角”兩個區域。經歷多年探討,京津冀三方合作共贏的“一體化”進程終於破冰,一個從更高角度勾畫區域經濟版圖,謀求總體協調發展的大經濟戰略已在探索中展開。北京堅持“國家首都、文化中心、宜居城市”的發展定位,努力提高城市建設和管理水平,不再提及“經濟中心”。天津“十一五”規劃中,濱海新區成為京津冀三方合作的新平台:立足天津,依託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建成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海濱新城區。河北省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要“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積極融入京津冀都市圈,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良性發展機制”;“初步形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的重化工業基地、先進制造業基地、京津冀都市圈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服務‘三北’、面向全國的優勢資源原材料物流中心。”可以預見,天津濱海新區作為國家戰略的實施,必將成為拉動環渤海經濟圈快速發展的強力引擎,並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繼深圳和浦東之後區域經濟新的引爆點。
現狀與展望
2005年,天津濱海新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成為繼深圳經濟特區、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帶動區域發展的經濟成長極。隨著進一步開發開放的大幕拉開,濱海新區不但日漸成為國際資本轉移首選地,國內南資北移主戰場,一座現代化、國際化、智慧型化的海濱城市亦在世人的矚目中風雨兼程,跨步前行。
◇濱海新區問鼎第三極
濱海新區在探索中前行、在轉型中成長、在創新中發展。濱海新區體制改革的破冰之舉,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速度與質量並舉一年一個千億台階。
如今,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產業化基地已在濱海新區初步建成,“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將力爭2014年首發;至2013年年底,空客A320系列飛機天津總裝線將完成總裝並交付150多架;位於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號”計算機名列2010年全球超級計算機之首,正為智慧濱海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我國首個國家級動漫產業園區落戶中新天津生態城,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一個新亮點。2013年,濱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20.4億元,連續跨越五個“千億元”大台階。年均增長超過20%的強勁發展,濱海新區成為名副其實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新的經濟成長極。
2014年一季度,濱海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06億元,增長15.8%;公共財政收入252億元,增長18.2%,實現了高起步、開門紅。進入二季度以來,新區經濟延續一季度平穩增長態勢,商業、進出口好於一季度,工業、固投增速略低於一季度,其他指標增速與一季度基本持平。在經濟高速奔跑的同時,濱海新區經濟結構不斷最佳化,發展方式發生了深刻轉變。依託科技創新和產業聚集,濱海新區高端、高質、高新化的現代產業體系初步形成。在大飛機、大火箭、大煉油、大機車為代表的高端項目引領下,八大優勢支柱產業占全區工業比重超過90%。汽車及裝備製造業規模突破4000億元,石油化工業突破3000億元,電子信息業突破2000億元,糧油食品突破10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1500億元。其中,骨幹企業支撐作用明顯,目前,新區工業總產值超百億元企業集團21家,產值占全區比重超過60%;工業總產值超千億元企業集團2家、超五百億元企業集團5家,14家企業產值超百億元。
“已有110多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127個天津市自主創新產業化重大項目在新區順利實施;連續組織實施三批134項新區自主創新重大項目,突破53項代表行業制高點的關鍵技術,形成76項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前景廣闊的拳頭產品。”濱海新區對發展可謂質、量並重,濱海新區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記者,高新技術產業化步伐不斷加快,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已初步建成,建設了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國家納米工程研究院等一批重大創新平台以及10個行業技術中心、15個產業技術聯盟和45家孵化器。目前,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4128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科技小巨人企業達到699家。
在“一城雙港、九區支撐”的空間發展戰略下,濱海新區構建了12個功能區,並提出各功能區要優勢互補、錯位發展,如今已形成“東港口、西高新、南重化、北旅遊、中服務”五大產業板塊。其中,東部現代港口物流板塊,重點發展國際中轉、國際配送、國際採購、國際轉口貿易和出口加工,目標是建設成為我國內地第一個自由貿易港。西部先進制造業板塊,集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高端產業聚集區和自主創新領航區的主戰場。南部重化重裝產業板塊,目標是打造成為世界級重化產業和重型裝備製造業基地。北部生態宜居板塊,是探索建設生態城市的先導區。中部金融商務板塊將發展現代金融、商務商貿、總部經濟、服務外包等高端服務業態,目標是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國際性、現代化港口城市標誌區。
◇改革創新釋放發展動力
在金融改革創新領域,建成3家產業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及管理公司超過2200家,數量占全國2/3,建成天津股權交易所等10家創新型金融交易市場,開展了離岸金融和外匯資本金意願結匯試點,融資租賃業務規模占到全國的1/4。深化涉外經濟體制改革,實施了“一站式”全程通關,建設了23個內陸無水港,天津北方國際航運中心核心功能區建設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准,國際船舶登記等4項試點任務全面實施,成為全國CEPA示範區。深化土地管理改革,實施了土地填建分離、征轉分離、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等試點,實現了土地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集約利用。此外,創新了流動人口管理模式,近7000名優秀外來建設者落戶新區,成為全國社會管理創新綜合試點區、全國構建和諧勞動關係綜合試驗區。
數年來,濱海新區通過大膽創新,先行先試,收穫了沉甸甸的果實,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坐擁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優勢、科技資源優勢和發展政策優勢,濱海新區已然成為全國投資回報率最高、對外開放程度最好的地區。
◇宜居生態型新城
在“一核雙港、九區支撐”發展戰略指導下,濱海新區確定了多組團網路化的城市區域格局,確定了一個既符合新區地域特色、富有特色競爭優勢,又具備國際化影響、國際化特徵的城市區域發展模式。
近年來濱海新區集中實施了47個水污染物減排及治理項目和88個大氣污染物減排及治理項目,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實現了控制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為零的目標,濱海新區也正朝著生態宜居城區目標前進。據介紹,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新區將環境評價作為引進項目的先導性指標和硬約束,實行“一票否決”,堅決淘汰“兩高一低”項目,確保不給生態系統增加新的負擔。同時,著力發展循環經濟,引導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強化節能減排、推進清潔生產,累計建成2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和7條循環經濟產業鏈。
濱海新區統籌規劃、最佳化配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基本成形,公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濱海新區不僅是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生態宜居的濱海新城特色也日益鮮明。據介紹,以建設中新天津生態城為契機,濱海新區制定了一套符合國際標準、具有新區特色的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以指導城市建設。
中新生態城起步區已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社區,成為國務院批准的首個綠色發展示範區。全區共創建國家級綠色社區2個,綠色學校5所;市、區級綠色社區186個,綠色學校(綠色幼稚園)126所,綠色家庭1000餘戶;全區7個農業鎮中,中塘鎮、太平鎮、小王莊鎮、大田鎮、茶淀鎮獲國家生態鎮稱號。此外,濱海新區實施了大規模綠化建設,新增城市綠化面積2750餘萬平方米,新建改造公園20個,形成了景觀優美、植物多樣、清新舒適的生態宜居環境。
◇開放之城
2013年初,天津市出台了包括支持東疆保稅港區向自由貿易港區轉型、支持建設于家堡國家金融改革創新基地、支持以高新區為基礎創建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十大舉措。
濱海新區按照天津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和天津市對外開放”決策部署,確定了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掀起新一輪開放熱潮、把濱海新區打造成高度開放的標誌區的目標,重點提升建設東疆保稅港區、于家堡金融區、天津未來科技城、中新天津生態城等四大平台。
◇活力之城
幾年來,濱海新區已形成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石油化工、裝備製造等八大優勢產業。形成天津港口、石油化工、汽車製造等多個產業聚集優勢項目。天津港口已經通過獨特的區位優勢,形成了天津港、臨港、南港、空港等多個現代化物流基地;石油化工衍生出了一條以百萬噸乙烯為核心的”油頭、化身、輕紡尾”的全產業鏈;汽車製造則通過大眾變速箱、麥格納總成等高端汽車裝備製造領軍企業聚合上下游產業。
濱海新區正以實現內生髮展為目標,做大做強戰略性新興產業。他們將進一步拓展航空航天產業全球合作領域,大力發展風力發電、綠色儲能電池、太陽能光伏、智慧型電網等新能源項目,推動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市場化套用,提升抗生素、胰島素、維生素、胺基酸等生物醫藥產品市場份額。以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為著力點,促進傳統製造業最佳化升級。用新技術新設備改造提升現代冶金、工程機械等重裝產業,推動海洋工程、智慧型製造、豪華郵輪等高端裝備製造業加快發展,促進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加速升級,推動裝備製造業向全產業鏈拓展。
與此同時,濱海新區依託多個總部經濟聚集區,著力引進綜合型、功能型和中小企業總部。將著力聚集金融企業,創新發展產業金融、航運金融、科技金融、消費金融和礦業金融等新型業態。
◇智慧之城
2013年,濱海新區科技企業主營業務超過3600億,已經成為新區經濟發展的引擎,聚集了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北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研究院、國家納米工程研究院、中科院工業微生蟲所等一系列國家級創新平台。
幾年來,濱海新區先後建成50個國家級和省部級研發中心,10餘個產業技術創新聯盟、10餘個企業技術創新平台、4家科技部認定的創新驛站站點、42家孵化器。還實施了200項自主創新重大項目,科技小巨人企業累計達到64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2413家。濱海新區已成為國內外廣泛關注的高端人才、高水平科技成果、創新孵化平台的聚集區。濱海新區正在積極吸引高端人才、重大科技成果和知名科技企業落戶新區,努力打造創新創業集群,形成一批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殺手鐧”技術產品,造就一批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科技型企業家。截至2012年底,濱海新區人才總量已逾70萬人,保持了每年10%以上的增長速度。
放眼未來,濱海新區將實施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構建更大範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體系。今後一個時期的目標是:到2017年,濱海新區進出口額將突破1400億美元,五年累計實際使用外資520億美元,對外投資55億美元,基本建成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國際物流中心、國際貿易中心,明顯提升城市的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有力支撐濱海新區功能定位的實現。
◇濱海速度
據統計,2013年濱海新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020.4億元,連續跨越五個“千億元”大台階。年均增長超過20%的強勁發展,成為“濱海速度”最好的註解。濱海新區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61萬億元。其中,八大優勢產業合計完成產值1.425萬億元,占全區的比重近九成。新區汽車及裝備製造業規模突破5000億元,石油和化工突破3000億元,電子信息突破2500億元,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同時,各功能區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依據自身特色競相發展,實現多點開花,支撐作用進一步提升。如今,開發區工業總產值已突破800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在國家級開發區中繼續保持第一;保稅區航空航天、裝備製造等行業快速壯大;高新區實現跨越發展,工業總產值達到1363.2億元;東疆保稅港區各類租賃企業近200家,數量規模全國領先;中新天津生態城8平方公里起步區基本建成,成為全國首個綠色發展示範區,註冊企業超千家。臨港經濟區累計造陸120平方公里,工業總產值達到571.5億元。中心商務區7個商務樓宇投入使用,284家金融、商務等企業進駐。
2014年濱海新區共安排了951項億元以上項目,總投資超過1.2萬億元。一季度,在建項目達到477個,200多個項目進入設備安裝或內部裝修階段,偉創力電子製造、雲賽數據中心等24個項目已經竣工,歌詩龍德專用車、德國NZWL變速箱同步器等42個項目開工建設。
◇高端產業集群
建設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三個世界級產業基地;建設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裝備製造、現代冶金、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等五個國家級產業基地。
日前,臨港經濟區裝備製造產業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這是繼開發區汽車產業、空港經濟區航空產業、濱海新區石油化工產業、開發區電子信息產業之後,濱海新區獲批的第五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按照“項目集中園區、產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成建設”的產業發展思路,濱海新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注重發展上下游配套,努力延伸產業鏈,形成了一批規模優勢突出、經濟效益良好的高端製造業產業集群,初步構建起八大優勢主導產業、24條產業鏈的工業產業集群發展整體格局。
為給高端製造業提供科技支撐,濱海新區著力打造創新體系和平台載體建設,通過積極引進具有領先水平的研發機構、工程技術中心和行業技術中心,加快研發轉化集群和科技創新孵化器建設,打造了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天津市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中科院產業創新與育成中心等一批國家級公共技術和服務平台。
新區充分發揮精確制導的政策效應,對不同產業行業和企業實行差異化、精細化的培育,實行政策聚焦、分類扶持,力促在產企業充分發揮潛力,在建項目早達產,簽約項目早動工。去年,三星、渤海鑽探、卡特彼勒等重點企業保持快速增長,直升機總部、約翰迪爾、鉅寶電子、中聚新能源等項目竣工投產,麥格納動力總成、久益環球採礦機械、利納馬、瑞普生物等項目新開工建設。
隨著大項目好項目和龍頭項目紛紛落戶投產,新區也在著力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快發展。截至目前,新區經天津市認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11049家,主營業務收入超億元的科技小巨人達到526家。通過實施科技小巨人成長計畫,共吸引聚集展訊通信、搜狐視頻、華大基因等國內外知名科技企業在內的3000餘家科技企業落戶。
下一步,新區將堅持高端製造業帶動戰略,圍繞培育壯大產業鏈關鍵環節,做精做大做強產業集群,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製造業產業基地,到2015年,形成1個超5000億元產業集群(汽車及裝備製造),2個超4000億元產業集群(石油和化工、電子信息),4個超千億元產業集群(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糧油食品、現代冶金),3個超500億元產業集群(生物醫藥、輕工紡織、節能環保)。同時,還將建設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新能源三個世界級產業基地,新一代信息技術、汽車及裝備製造、現代冶金、生物醫藥、食品加工等五個國家級產業基地,以及新材料、節能環保、輕工紡織等一批區域級現代化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