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理解中國》叢書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策劃、中國社會科學院統籌實施的一個重點項目。該叢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單位的著名學者撰寫,旨在從學術的角度系統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基本內涵,研究和回答中國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問題。
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吳尚之說,《理解中國》叢書是外國朋友了解中國的入門書,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橋樑,是世界人民認識當代中國的一個重要載體。
該叢書緊緊圍繞中國改革開放、中國道路、中國發展和中國當前改革問題,組織策劃一批國外讀者感興趣的,有助於國外讀者了解研究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性著作,能夠更大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圖書在建構國家形象中的作用,對於增強中國國際學術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理解中國》叢書目的是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立足中國立場,用好國際表達。為此,出版社邀請了中國一流專家學者,從不同學科和研究領域的角度,闡釋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改革、中國發展、中國文化,通過深入淺出、高屋建瓴的語言對其進行準確和的闡述,希冀向世界建構歷史的和當代的中國形象。
中國經濟改革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在爭議中前行。全面總結中國經濟改革還為時尚早。不過,30餘年的改革畢竟為我們準備了極其豐富的經驗素材。藉此,我們可以管窺中國經濟改革的路徑及其背後隱含的大邏輯。
內容簡介
《中國經濟改革的大邏輯》通過中國經濟改革30餘年的歷程——從改革的起點,到市場化體制的逐步完善,再到進入深水區後的改革再出發,揭示出中國經濟改革的六大邏輯:改革具有周期性,從快速推進到陷入僵局,改革須重建共識;改革是個系統工程,經濟改革離不開其他領域的配套改革;改革、發展與穩定的三維統一,與西方主流理論更多強調效率的一維視角迥然相異;中國的改革實踐與理論邏輯相吻合,超了漸進與激進的爭論;改革頂層設計應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中國的持續改革是在全球制度競爭與改革競爭中進行的。最後指出,中國不斷進行改革的原動力,正是為了“保有”社會主義制度的不變色。
作者簡介
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研究員、副局級學術秘書,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導;中國巨觀經濟運行與政策模擬實驗室首席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開放經濟總量經濟學、增長理論與發展經濟學。曾赴斯德哥爾摩經濟學院、哈佛大學與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從事訪問研究。參與國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的研究諮詢工作,出版專著十餘部,發表論文百餘篇,曾獲得兩次“孫冶方經濟科學獎”和一次“中國圖書獎”。
常欣,2001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巨觀經濟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巨觀經濟、公共經濟、制度經濟。2004年8月至2005年8月赴美國耶魯大學經濟系經濟成長中心進行訪問研究。出版《規模型競爭論——中國基礎部門競爭問題》和《增長動力轉換論——基於中國需求面的體制視角研究》兩部專著。在《經濟研究》《經濟學動態》《中國工業經濟》等經濟學重要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二十餘篇。主持或參與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十餘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