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投資和出口增長強勁,消費保持活躍,產業升級步伐加快,共同構成經濟成長的主要拉動因素。全年GDP總量達到10239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比2002年的增長率提高了0.7個百分點,經濟運行呈現平穩向上的良好勢頭。1998年以來,由於亞洲金融危機衝擊和國內通貨緊縮趨勢的壓力,中國經濟成長率一度回落,對擴張性巨觀經濟政策產生了較大依賴。通過堅持擴大內需、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消費和投資需求逐步回升,經濟自主增長的機制開始增強,對擴張性政策的依賴程度逐步降低。這是中國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新起點,是1998年以來經濟工作的一個重大階段性成果。
基本介紹
- 書名:中國經濟形勢與展望:2003-2004
- 出版社:中國發展出版社
- 頁數:259頁
- 開本:32開
- 品牌:中國發展出版社
- 作者:馬洪 王夢奎
- 出版日期:2004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00877155, 7800877159
作者簡介
馬洪出身貧寒,13歲時被當地國小聘為教員,開始自食其力。他自學中學課程,並協助當地著名愛國人士、族人牛誠修先生修訂《定襄縣誌》。從那時起,他閱讀了大量書籍,開始接觸進步思想。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爆發後,他參加了學生的抗日示威遊行和集會,愛國思想日益濃厚。1936年初,經人介紹馬洪到太原同蒲鐵路管理處(局)工作,先當錄事(即文書),後考入同蒲鐵路車務人員訓練班(半工半讀)。在此期間,他當過售票員、行李員、運轉員等。他努力自修學業,閱讀進步書刊,不斷開闊眼界。
馬洪曾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客座教授,為改革開放事業培養了許多高級專業技術骨幹,有的已成為國內外著名經濟學家,有的已走上部門領導崗位。馬洪思維敏捷,善於發現抓住新生事物,憑著勤奮、嚴謹、執著、求實的精神在經濟學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赫的成就,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尊重。
媒體推薦
《中國經濟形勢與展望》包括對農業、工業、物價、財政、金融、人口與就業、外貿等問題的回顧和展望;《中國發展研究》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報告的精選,這些報告不同程度地影響著我國政府巨觀經濟政策的制定;《中國市場發展報告》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組織編寫的對我國各類市場的分析報告,其中包括消費品市場、要素市場、證券和期貨等市場的分析與預測。三部書的作者除大部分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專家外,還包括部分中國社科院及各部委的專家。
圖書目錄
一、2003年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二、2004年中國經濟處於新一輪增長的上升階段
三、2004年經濟成長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問題
四、政策思路
2003年農村經濟形勢與2004年展望
一、2003年農村經濟基本狀態9999999
二、2003年農村經濟運行環境
三、2004年展望
四、幾點建議
2003年工業經濟形勢與2004年展望
一、2003年工業經濟運行的突出特點
二、若干重點行業的發展態勢
三、2004年工業經濟形勢展望
2003年商品市場形勢與2004年展望
一、2003年消費品市場發展先抑後揚,總體保持快速 穩步發展
二、生產資料市場發展旺盛,市場規模創歷史新高
三、2004年商品市場發展展望
四、促進商品市場快速發展的政策建議
2003年價格形勢與2004年展望
一、2003年價格運行的基本特徵
二、2003年影響價格回升的因素分析
三、2003年價格改革和價格管理
四、2004年價格運行的影響因素及走勢預測
五、政策建議
2003年財政形勢與2004年展望
一、2003年財政形勢與改革的回顧
二、2004年財政形勢展望
2003年金融形勢與2004年展望
一、對2003年金融運行態勢的回顧與反思
二、2003年證券市場運行狀況及2004年展望
三、2004年金融形勢展望
2003年固定資產投資形勢與2004年展望
……
文摘
2.生產裝備的大型化趨勢明顯。儘管水泥生產裝備大型化的規模效益非常明顯,但由於技術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到2002年末全國日產4000噸及以上規模的生產線只有19條,占全部222條新型乾法工藝生產線數量的8.6%。而2003年在建和2004年擬建的項目中,日產4000噸及以上規模的生產線數量分別為17條和59條,所占比重分別為19.1%和38.6%。水泥裝備的大型化趨勢加快了中國水泥工業技術水平與國際接軌的進程。
3.行業生產集中度迅速提高。全國水泥生產企業已由1999年的近8000戶減少到目前的4600多戶。1998年前10強水泥企業的生產集中度不到5%,2002年達到8.3%,預計2004年末可以提高25%左右。海螺集團2002年水泥產銷量超過2100萬噸。2003年接近4000萬噸,其在建項目全部投產後,年產水泥可達5000萬噸,將躋身世界水泥10強,亞洲排名第一,世界第六。2004年,預計渤海集團、山水集團和華新集團的熟料生產能力將分別達到1500萬噸、1460萬噸和1200萬噸,水泥產量可達2300萬噸、2230萬噸和2000萬噸;三獅、中聯、天山、亞泰、祁連山、秦嶺和天瑞等集團熟料和水泥的生產能力都可望突破1000萬噸。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壯大對提高中國水泥工業的整體競爭力起到了促進和導向作用。
總體而言,近年來水泥工業的發展形勢是健康的,投資熱點集中在新型乾法生產線,且主要發生在經濟發展速度快,水泥市場需求大和具有能源、資源優勢的地區。新型乾法是目前成熟先進的水泥生產方法,生產工藝已經徹底解決了粉塵排放污染問題,並且能大量消化工業廢渣和城市生活垃圾,減少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量,從而使水泥工業轉化為實施清潔生產、節能環保的新型產業。韓國、日本和德國等國家的新型乾法水泥已分別占到水泥總量的100%、94%和90%。在中國新型乾法水泥比重仍然較低的情況下,建設大中型新型乾法水泥項目,使新型乾法水泥市場比重逐步提高,表明中國水泥工業的發展主流正在追趕國際先進水平。
當前水泥工業的發展主要面臨三大問題:一是局部地區出現盲目投資、惡性競爭的現象。水泥銷售區域性較強,具有合理的運輸半徑。雖然新型乾法水泥在全國範圍內還處於起步發展階段,但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了盲目投資的現象。例如,北京周邊地區瞄準北京水泥市場新建設的新型乾法生產線有24條,新增熟料生產能力1680萬噸。大量水泥涌人北京市場,出現了局部供大於求、價格下降、企業經濟效益明顯降低的情況。二是立窯總量偏大。雖然近年來新型乾法水泥發展迅速,但其占水泥總量的比重僅為l/4左右,75%的水泥仍由立窯、濕法窯和小型乾法中空窯生產。絕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工藝落後、能耗高、粉塵污染嚴重、資源浪費、勞動生產率低,產品質量存在一定問題。三是部分水泥建設項目資源條件不落實。一些新型乾法水泥建設項目缺乏巨觀規劃的指導,布局不盡合理。部分建設項目為了降低投資,甚至不見資本礦山,採用民采、民運,礦山開採部規範,礦產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同時也造成資源和環境的破壞。
(四)電力行業:供需緊張局面仍將持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電力供需形勢經歷了從嚴重缺電到供需平衡,再到缺電的發展過程。1986年缺電最為嚴重,時年缺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分別高達25%和20%;1997年首次實現
電力供需平衡;2002年再次出現缺電現象,當年拉閘限電範圍達到12個省市區;2003年電力供需緊張矛盾加重,共有x個省市區拉閘限電,局部地區已形成瓶頸制約。據預測。2004年和2005年電力供需形勢將更加嚴峻,缺電局面要到2006年後才有可能逐步緩解。
2003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較為緊張,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全年全國累計發電19080億千瓦小時,比2002年增長15.3%,其中火電15800億千瓦小時,增長16.8%;水電
2830億千瓦小時,增長3.1%。全年用電量達到18910億千瓦小時,比2002年增長15.4%,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全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8450萬千瓦,比2002年增長7.8%,增長速度落後於用電量增長速度7.6個百分點。全年淨增裝機2793萬千瓦,其中新增水電610萬千瓦,火電2009萬千瓦,核電171萬千瓦。全國發生缺電的22個省市區的基本情況是:嚴重缺電的地區包括浙江、江蘇、上海、雲南、貴州、河北(南部)、山西、內蒙古(西部)等;由於來水偏少造成明顯缺電的地區包括福建、湖南、青海等;其他缺電地區則是由於局部電網薄弱、氣候、電煤供應等因素造成的短暫或者局部影響。
導致2003年電力供應緊張局面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近年來經濟發展的重化工業化趨勢增強提高了電力彈性係數;二是電力基建投資增幅下降造成了新投產的發電裝機容量不足;三是持續高溫、乾旱和來水不足增加了隨機性缺電;四是電煤價格及供應的矛盾和機組非計畫停運次數增加也對電力供應緊張產生一定影響。
“十五”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工業的快速發展為主要特徵的,而工業的快速發展又主要來自重工業加速發展的推動。重化工業化進程加快,既與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關,也是國際製造業加速向中國轉移的重要反映。重工業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其中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高耗電行業的不斷擴張,直接拉動了全社會電力需求的迅速增長。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的電力彈性係數除1993年達到1.13以外,其他年份一直小於1,1998年最低達到0.36。但自2000年以來,電力彈性係數開始出現大於1的勢頭,並且逐年提高,2002年達到1.31,2003年進一步上升到l.69。電力彈性係數如此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經濟總量的增長,而是經濟成長的結構變化。
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1998年全社會電力供應相對富裕的影響,國家有關部門在研究編制電力工業“十五”發展規劃時,對“十五”期間巨觀經濟發展的形勢估計不足,對電力需求
增長的預測明顯偏低。根據“十五”規劃,“十五”期間用電增長速度約為5%-6%,電力發展相應保持較低的擴張目標.每年僅安排新增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左右的規模。因此,2000年以來電力投資特別是電源項目投資的增幅明顯下降。從電力基建投資占全國基建投資的比例看,“九五”期間為10.4%,2000年為7.2%,2001年為6.9%,2002年為7。2%,呈明顯下滑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