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密度空間格局與演化機制研究

《中國經濟密度空間格局與演化機制研究》是依託北京大學,由沈體雁擔任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經濟密度空間格局與演化機制研究
  • 項目負責人:沈體雁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依託單位:北京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經濟密度不僅是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有效測度,而且已成為協調區域發展和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實現區域統籌發展,關鍵是要通過合理配置生產力,形成與國土空間相適應的國家經濟密度格局。因此,在對區域經濟總量、結構和動態特徵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加強國家經濟密度特徵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實際意義。本課題試圖採用兩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和空間計量經濟學手段,對我國經濟密度分布特徵進行多尺度、多維度和跨時段的系統研究,構建中國經濟密度資料庫,刻畫中國經濟密度分布特徵,建立中國經濟密度分布模型,校驗不同地區的經濟密度分布圖譜,揭示我國經濟密度分布的動力機制和政策效應,為從經濟密度這一關鍵變數解釋我國區域經濟的集聚與分散規律提供新的特徵事實,為中央和地方政府管理經濟集聚、制定發展規劃提供重要依據。

結題摘要

經濟密度不僅是經濟發展水平和集聚程度的重要測度,而且成為協調區域發展和制定經濟政策的重要依據。本課題採用兩次全國經濟普查的就業數據,運用地理信息系統和空間計量經濟學手段,對我國經濟密度分布特徵進行多尺度、多維度和跨時段的系統研究,主要成果包括:(1)全國尺度上,中國的經濟密度分布的總體特徵表現出梯度化、圈層化、沿海化、多中心的特徵。梯度化即由東到西呈遞減趨勢;圈層化圍繞全國就業重心信陽市就業密度向四周衰減,且向東南方向的變化趁勢遠快於西北方向;沿海化表現為我國距海岸線200公里範圍內的濱海地帶,僅以全國9.98%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55%的就業人數;多中心即經濟密度存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多箇中心。(2)區域尺度上,京津冀板塊仍是以北京為首的京津石三大城市為經濟活動主要集中區;珠三角就業密度的核心區已形成了一個連片的就業密度帶;長三角板塊內上海市中心大團是最主要的就業中心,其餘的中心小團均為次級就業中心;東北板塊內沿著大城市形成了一個明顯的軸線。四大板塊就業空間的密集性均在增加,但是京津冀和珠三角在展布範圍上有向核心區進一步縮小的趨勢,長三角與東北地區展布範圍在擴大。(3)城市尺度上,選取板塊內的重點城市北京、上海和廣州重點分析就業密度,區域密度函式的擬合結果顯示,北京、上海和廣州均在多中心的城市就業空間結構下出現強中心化。(4)探究我國經濟密度分布的動力機制建立計量模型發現,普通高校在校學生人數、二三產業占GDP比重、GDP、地方財政一般預算內支出對就業密度有正向的影響,年末總人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工業勞動生產率對就業密度有負向的影響。面對我國經濟密度持續增加,區域差距不斷加大的現狀,應大力提升經濟密度核心區對周邊地區的帶動作用,促進地區產業集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