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四紀黃土分布於中國北緯34~45°地區,主要堆積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種地貌單元上。堆積區處於北半球中緯度沙漠—黃土帶東南部乾旱、半乾旱區,呈東西向帶狀分布於西北、華北等地,以黃河中游最為集中(黃土高原),南界可抵長江下游兩岸。堆積中心位於陝西省涇河與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最厚達180~200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第四紀黃土
- 分布:中國北緯34~45°地區
- 海拔:海拔2000米以下
- 最大厚度:180~300米
- 分布面積:25萬多平方公里
- 起始時間:258萬年前
中國第四紀黃土分布於中國北緯34~45°地區,主要堆積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種地貌單元上。堆積區處於北半球中緯度沙漠—黃土帶東南部乾旱、半乾旱區,呈東西向帶狀分布於西北、華北等地,以黃河中游最為集中(黃土高原),南界可抵長江下游兩岸。堆積中心位於陝西省涇河與洛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最厚達180~200米。
中國第四紀黃土分布於中國北緯34~45°地區,主要堆積于海拔2000米以下各種地貌單元上。堆積區處於北半球中緯度沙漠—黃土帶東南部乾旱、半乾旱區,呈東西向帶狀分布於...
第四紀黃土是第四紀時期由於冰川的研磨作用及沙漠的風化、吹揚、磨蝕作用,產生了大量的粉沙級碎屑,通過風、流水、冰川等外力搬運、堆積作用,在乾旱、半乾旱草原氣候...
馬蘭黃土(Loess of Malan),中國第四紀黃土分期名稱之一,標準剖面地點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川北山坡上,命名剖面在北京市齋堂對面清水河右岸二級階地。1962年劉東生、...
馬蘭黃土(Loess of Malan),中國第四紀黃土分期名稱之一,標準剖面地點在北京市門頭溝區齋堂川北山坡上,命名剖面在北京市齋堂對面清水河右岸二級階地。1962年劉東生、...
黃土高原(Loess Plateau)位於中國中部偏北部,為中國四大高原之一。廣義上的黃土高原即黃土區,黃土面積63.5萬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黃土38.1萬平方千米,次生黃土25.4...
中國第四紀黃土研究揭示出最近70萬年以來有13次氣候旋迴。20世紀60年代以來實施的許多國際研究計畫,如DSDP(深海鑽探計畫)、CLIMAP(長期氣候研究、製圖與預測計畫)、...
黃土古氣候變化地質標誌(geological indicators of palaeoclimatic changes in loess)是能反映第四紀黃土堆積時氣候變化的(地質)沉積物或地質現象。...
這一帶第四紀黃土廣泛覆蓋,尤其是豫東平原,黃河沖積的次生黃土非常有利於古代農業的發展。據氣象學方面的研究,在距今2500—8000 年的全新世中期,中原和華北地區的年...
對南極極鋒北移事件與第四紀黃土高原古氣候對比。1992年首次提出我國夏季風演化與澳大利亞北移及其高壓發展有關;1995年 指出在青藏高原形成前的漸新世,從構造和沉積物...
1977年國際第四紀聯合會(INQUA)又建議以義大利弗利卡(Vrica)剖面為更新統下限,其絕對年齡為250萬年左右,相當於中國第四紀黃土開始堆積的年代。此外,也有參照古地磁的...
6.黃土堆積、第四紀冰期、古人類出現被稱為第四紀以來三件重大地質事件。新生代中國地貌 我國現代構造和地貌,晚古生代海西運動後已初步形成輪廓,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後基本...
旺羅,中國科學院副研究員。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系古生物學專業。主要研究地貌學和第四紀地質學領域。...
17.“中國第四紀黃土的分布、形成和工程性質”, 1989,英國《第四紀工程地質》英文版,393-412。18.“濕陷性黃土變形的結構理論”, 1990,《岩土工程學報》,12卷4...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黃土沉積物序列宇宙射線成因核素埋藏定年“,2.13-2016年獲獎及榮譽第二屆“中國第四紀研究”青年科學家獎,1999年10月...
6.黃土堆積、第四紀冰期、古人類出現被稱為第四紀以來三件重大地質事件。新生代中國地貌 我國現代構造和地貌,晚古生代海西運動後已初步形成輪廓,中生代燕山運動以後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