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1968年2月,為適應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和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由
錢學森、
郭永懷規劃,經毛主席批准組建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文化大革命”期間,繼續進行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試驗基地建設。
1978年6月,鄧小平同志在聽取中國航空事業與空氣動力研究試驗的情況匯報後指出,風洞和計算機一樣,只搞一個中心,為全國服務;要大、中、小配套,滿足使用。
至1985年前,建成了適應中國航空、航天事業和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
1985年,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生部組建,並開始招生。
1986年,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研究生部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授權。
20世紀90年代,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開始先後對中國“藍劍”“中華之星”、250公里動車組和CRH6城際動車組等10餘項高速列車開展空氣動力學試驗;在中國率先系統開展風能利用研究,研製設計了全國首個風力發電機組葉片。
2006年,大型航空聲學風洞立項論證工作啟動。
2008年5月,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開始建設。
2009年7月,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掛牌成立。
2011年11月,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建設期驗收。
2013年10月,中國首座多功能結冰風洞首次驗證性試驗取得成功。
2015年12月,中國首次以空氣動力學基礎問題研究為目的的航天模型飛行試驗取得成功。
2016年5月,中心新建成的每秒千萬億次計算機系統正式投入運行。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6年10月,中心共有科研人員2000餘人,其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各1名,高級專業技術人員400餘名。據2017年2月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官網顯示,中心共有博士生導師32名、碩士生導師26名。
中國工程院院士(專職):樂嘉陵
科研部門
據2017年2月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官網顯示,中心設有5個研究所、1個研究中心,擁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聯合建有“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是
中國空氣動力學會掛靠單位。
國家重點實驗室: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心研究所:計算空氣動力學研究所、低速空氣動力學研究所、高速空氣動力學研究所、超高速空氣動力學研究所、設備設計與測試技術研究所
中心研究中心:吸氣式高超聲速技術研究中心
設施資源
截至2016年10月,中心擁有50餘座配套的低速、高速、超高速氣動力和氣動熱試驗設備和特種試驗設備,還具有進行理論研究、數值計算及模型自由飛試驗的設備以及進行風洞部件與試驗模型加工、測控儀器維修和計量的設備。
設備類別 | 設備名稱 |
---|
低速風洞 | 4米×3米風洞(FL-12)、8米×6米風洞(FL-13)、Φ3.2米風洞(FL-14)、 Φ5米立式風洞(FL-15)、米×2米結冰風洞(FL-16)、5.5米×4米航空聲學風洞(FL-17)
|
高速風洞 | 0.6米×0.6米跨超聲速風洞(FL-21)、0.6米×0.6米跨超聲速風洞(FL-23) 、1.2米×1.2米超聲速風洞(FL-24)、2.4米×2.4米跨聲速風洞(FL-26)、 2米x2米超聲速風洞(FL-28)、0.6米×0.6米暫沖式跨超聲速風洞 (FL-32)
|
超高速設備 | 2米激波風洞(FD-14A、14B、14C)、20兆瓦級電弧風洞(FD-15)、大功率電弧風洞(FD-15A、FD-15B)、Φ1米高超聲速低密度風洞(FD-17A)、200米自由飛彈道靶(FD-18)、氣動物理靶(FD-18B)、Φ1米高超聲速風洞(FD-30、30A)、Φ0.5米高超聲速風洞(FD-30B)、1兆瓦高頻電漿風洞(FD-31A)、大功率電弧加熱器(DJ-23、DJ-32)
|
高性能計算機系統 | 1590萬億次高性能計算機系統 |
模型飛行試驗設施 | 航空模型飛行試驗基礎平台、航天模型飛行試驗基礎平台
|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據2017年2月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官網顯示,中心完成了大量航空航天飛行器及汽車、高速列車、風工程的試驗、研究和計算任務,獲得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千餘項。
空氣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先後承擔了973、86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各類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項目100餘項。在高精度計算方法研究、高精度軟體開發及在國家重大專項上的套用取得了創新成果,保持了國際領先水平;在地面交通和風能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究工作基礎上,建立了先進的實驗研究平台,參與了國內多項風力機和幾乎所有高速列車的氣動性能評估工作,支撐了國家地面交通和風能利用的發展;在大型風洞地面試驗設備氣動設計關鍵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國內領先的研究成果,為國內高品質大型低速、高速風洞的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9項,其中,一等獎4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8項;取得發明專利13項,軟體著作權2項;共發表SCI、EI收錄論文232篇。
“十二五”以來至2016年6月,中心風洞運行20萬餘次,試驗成果直接服務於裝備型號,成功解決了某型飛機、大型運輸機、“遼寧號”航母等重點型號研製中的大量關鍵氣動難題。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北京奧運會、殘奧會開閉幕式關鍵技術研究與套用
學術期刊
《
空氣動力學學報》創刊於1980年,是
中國空氣動力學會主辦、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主管的國家一級刊物,在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是全國科技期刊三個重要檢索系統收錄和評選出的重要核心期刊,被美國Ei核心資料庫、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2013)、CSCD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錄,是Caj-cd規範獲獎期刊;內容涉及空氣動力學各領域及其相關科學。刊載空氣動力學學科的理論、技術、實驗、套用研究中的最新成果,最新進展,研究綜述;也發表流體力學、風工程等方面的好論文。刊物主要欄目分為研究論文和研究簡報。
《
實驗流體力學》被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2013)、CSCD 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來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擴展版)、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等收錄,是
Caj-cd規範獲獎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據2017年2月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官網顯示,中心共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力學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流體力學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力學、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
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流體力學、飛行器設計、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
教學建設
據2017年2月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官網顯示,中心共有在讀博士生38名、碩士生65名。
截至2016年6月,中心共培養博士106名、碩士354名。
博士生學制為三年,課程學習時間為半年,做論文的時間為二年半,可申請延期一年半。
研究生學制為二年半,課程學習時間為一年,做論文的時間為一年半,可申請延期半年。
國際合作
截至2016年10月,中心同多個國家的相關研究機構開展了多項技術合作,是國際低速空氣動力試驗協會(SATA)、國際超聲速風洞協會(STAI)成員。
中心已與下列國家和地區的空氣動力學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合作關係:俄羅斯中央流體動力研究院(TsAGI)、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理論與套用力學研究所(ITAM)、中央機械製造研究院(TsNIIMASH)、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CIAM)、克爾德什研究中心(KeRC);德國宇航研究中心(DLR)、歐洲跨聲速風洞(ETW)以及德國的
達姆斯塔特工業大學、亞琛大學、
波鴻大學;德-荷聯合風洞群(DNW)、荷蘭航空航天實驗室(NLR);英國的
南安普頓大學、
謝菲爾德大學、
曼徹斯特大學、
格拉斯哥大學;法國宇航院(ONERA);澳大利亞的
昆士蘭大學;加拿大科學院;義大利宇航研究中心(CIRA);日本
東京工藝大學;以及
香港理工大學、
香港科技大學等。
文化傳統
形象標識
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的標誌為其英文首字母“C”為元素構成的圖案。
名人題詞
1965年10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偉長題詞:嚴謹求實、奮進創新 | |
現任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