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技小史》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科技類的讀本,本書以流暢的筆調敘述了中國社會從遠古到今天所產生的科技成果,考察了產生重大科技成果的社會條件,分析了許多科技成果的歷史作用。細心通讀之後可以發現,本書在一定意義上就是以科學技術為經,以政治、經濟、教育、軍事、文化、哲學和中外關係等複雜因素為緯,以歷史坐標為序,以作者的敘述和思考為梭,織成的一幅結構精緻、色彩斑斕的中華文明史圖像。
基本介紹
簡介
引言
在世界所有的古文明中,中國的農業文明表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從產生之後就連續地貫穿了人類的全部歷史,而另幾支古文明都先後在與不同人種的生存交匯中分化或發展成為與原來面貌大不相同的東西。由於這種獨一無二的相對連續性,漫長的中國古代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孕育了無數燦爛的技術、文化和科學成果,這片土地成了古代世界重要發明和發現的故鄉。在人類社會從古代向近代過渡的過程中,這裡的發明和發現曾穿過西北方戈壁沙漠間的蜿蜒商路,經過喜馬拉雅山谷中的崎嶇山道,通過南海到印度洋以遠的海上航路,隨著蒙古高原上籠罩亞歐的戰爭風雲以及和平時期來往的遷徙人群等,向西傳播,為歐亞大陸的歷史推進提供了眾多不可或缺的技術條件。
然而,當近代文明首先在西方崛起之後,世界上最綿長的東方古中國文明之輪卻因為深深的歷史舊轍和傳統的阻滯力而徘徊不前。最古老、最龐大的東方帝國在邁向現代化的過程中經歷了最痛苦的掙扎。終究,中華文明的體系並沒有在強勁的外部衝擊下解體,中國社會在內憂外患中依然艱難地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演進。中國人自近代以來接受了西方文明中許多進步的東西,尤其是科學和技術,同時也摒棄了傳統文化中許多東西,一種新的文明正在逐步產生。
20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在蘇聯援助的基礎上全面啟動了工業化的過程,並且依靠自力更生在石油事業、原子武器研製、運載火箭技術以及生物科學領域內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改革開放的歷史條件下,電子技術又取得了迅速的進展,在生物技術、載人航天技術等方面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中華文化在面對以科學技術為主導的西方文化衝擊時重新表現了其兼容性和創生能力;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正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發揚光大;中華文明正在高科技時代潮流的衝擊中經歷著一場重新塑造。
古代中國人所表現出的智慧和創造力曾對今天這個世界的形成發生過極其重要的影響。今天,中國經濟正在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增長,科學技術在中國社會邁向現代化過程中的作用日益明顯和增強。在21世紀,約占世界1/4人口的中國的發展,依然對世界歷史的進程發生著相當重要的影響。顯然,對當代中國人來說,了解和理解中華民族在歷史上所表現出的智慧和創造性,了解科學技術在中華文明土壤中的生長發育過程,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