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創刊於1996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地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刊物。

據2019年4月《中國科學:地球科學》期刊官網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編委會共有編委104人。

據2019年4月2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出版文獻共3861篇,總被下載1942769次、總被引126988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2.032,(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342。據2019年4月2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文獻量為3214篇,被引量為57346次、下載量為73261次;根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影響因子為1.8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 外文名稱:Scientia Sinica(Terrae)
  • 語言:中文
  • 類別:基礎科學-地質學
  •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 編輯單位:《中國科學》雜誌社
  • 創刊時間:1996年
  • 出版周期:月刊
  • 國內刊號:11-5842/P
  • 國際刊號:1674-7240
  • 郵發代號:82-752
  • 現任主編鄭永飛
  • 編輯部地址:北京市東城區東黃城根北街16號
  • 屬性:中文核心期刊(2000-2017)、JST(2018)、CSCD(2017-2018)
歷史沿革,辦刊條件,欄目方向,人員編制,制度保障,辦刊成果,收錄情況,出版發行,影響因子,榮譽表彰,文化傳統,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96年,《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創刊。
2001年,《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由雙月刊更改為月刊。
2012年,《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改名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4年12月,《中國科學:地球科學》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 刊登內容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旨在報導地質科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地理科學、環境科學、海洋科學、大氣科學和空間科學等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和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
  • 主要欄目
《中國科學: 地球科學》設有論文、評述、進展、動態、討論、論壇、點評、特約評論和特約論文等欄目。
欄目名稱欄目內容
論文
報導地球科學領域具創新性、高水平和重要科學意義的原創性科研成果。
評述
總結某一重要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評論研究現狀, 並對今後研究提出建議。
進展
評介當前地球科學某個研究領域的突出進展, 歸納總結該領域最近幾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動態
及時報導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最新研究成果。
討論
對自投稿日期前溯一年內發表在該刊上的文章提出意見,原文作者做出答覆。意見與答覆均為學術性的,並未曾以任何方式公開過。評審通過後的意見和答覆安排在同期發表。
論壇
對地球科學領域具有及時性和爭議性的議題進行評論,但不代表該刊立場。
點評
對在中國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的突出研究成果進行評介。
特約評論
針對公眾感興趣的熱點科學問題,進行有說服力的評論。
特約論文
報導公眾感興趣的、具有重要科學意義的研究成果。

人員編制

據2019年4月《中國科學:地球科學》期刊官網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編委會共有編委104人。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編委會委員名單
陳大可
陳華勇
陳建徽
陳駿
陳利頂
陳凌
陳文
崔鵬
董雲鵬
馮學尚
傅伯傑
龔健雅
郭華東
郝芳
賀纏生
胡建芳
胡修棉
黃建平
翦知湣
金之鈞
雷久侯
李超
李曉
李新
李彥
李建威
李小強
李肇新
林楊挺
劉超
劉叢強
劉靜
劉麗軍
劉全有
劉少峰
劉衛東
劉曉東
劉勇勝
鹿化煜
羅德海
羅勇
孟智勇
倪懷瑋
倪喜軍
潘永信
朴世龍
秦勇
施建成
宋金明
湯秋鴻
滕方振
童小華
萬衛星
王成善
王東曉
王會軍
王寧練
王強
王汝成
王體健
王曉雪
魏春景
魏勇
溫之平
吳豐昌
吳福元
吳海斌
吳立新
吳元保
肖舉樂
肖賢明
謝樹成
熊熊
徐寄遙
楊保
楊守業
楊元喜
楊岳衡
姚華建
殷長春
印興耀
余克服
袁懷玉
岳天祥
張傳倫
張福青
張甘霖
張廣俊
張宏昇
張家富
張強
張銳
張世紅
趙艷
趙國春
趙西西
趙子福
鄭勇
鄭建平
周成虎
周忠和
朱敏
朱日祥
左志燕

制度保障

為保證《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的高水準,基於其辦刊要求,制定了《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的審稿指南。
1.論文質量總體把關:作為審稿人,要嚴把論文質量關,要以論文質量優先為第一準則,保證所刊登的論文都有較高的原創性。所發表論文的總體水平要優於中國國內其他大氣科學刊物的論文水準(地理領域要達到國際地理科學SCI刊物的質量要求),並逐步實現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大氣科學領域學術期刊論文的水平(地理領域要接近或達到國際一流地理科學領域SCI收錄的學術期刊論文的水平)。
2.學術規範要求:審稿人在審稿過程中,要尊重作者的首創性,要保證所評審文章的思想和方法不外泄。一旦外泄,將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3.按時審稿:作為審稿人,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及時地對稿件進行評審。若不能及時評審,應及時返回不能評審的信息,避免出現答應審稿卻逾期不審的現象。
4.建立迴避制:如果審稿人與稿件任何一個作者之間存在合作關係,審稿人應該迴避,並將評審的稿件及時退回編輯部,並告知編輯部不能評審的原因。存在實質性厲害衝突的,審稿人應遵守學術規範要求,客觀地以文章質量原則為依據給出評審意見,也可以採取主動迴避。
5.詳細的審稿意見:在審稿意見中要明確指出評審論文中的創新性及科學價值,對於“退稿”和“同意發表”的論文,要給出詳細的理由。對於同意接受論文中的缺點,應儘可能給出詳細的修改建議。詳細的審稿意見有利於編輯做出正確的判斷,並有利於作者在今後工作中進一步提高論文的質量。

辦刊成果

收錄情況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是《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PTCD)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的源期刊(2017-2018年,含擴展版),同時被《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和《中國數位化期刊群》、JST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2018年)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 為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

出版發行

據2019年4月《中國科學:地球科學》期刊官網顯示,該刊為月刊,逢每月20日出版。
據2019年4月2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出版文獻共3861篇。
據2019年4月2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文獻量為3214篇。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文量曲線趨勢圖《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發文量曲線趨勢圖

影響因子

據2019年4月27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總被下載1942769次、總被引126988次;(2018版)複合影響因子為2.032,(2018版)綜合影響因子為1.342。
據2019年4月27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被引量為57346次、下載量為73261次;根據2015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影響因子為1.82,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735種)中排名第240名。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

榮譽表彰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為中國科學院雙高期刊。
1999年,《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獲得首屆國家期刊獎。

文化傳統

  • 精神理念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以發表高水平和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為辦刊宗旨。該刊的發展目標是成為國際地球科學界高水平的綜合性刊物之一。
  • 投稿須知
一、用稿原則
投給《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的文章必須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發表過。該刊不接受“一稿多投”的文章。投稿《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的論文應具備以下條件:
1.是地球科學領域基礎理論或套用研究的最新成果;
2.具有重要科學意義, 有創新(新思路、新方法、新認識、新發現等);
3.對本領域或(和)相關領域的研究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二、寫作要求
文章應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結構簡明;儘量避免使用多層標題;文字、圖表要簡練,用較少的篇幅提供較大的信息量;論述應深入淺出、表達清楚流暢;專業術語運用準確,前後保持一致。
三、投稿須知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與其英文版《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刊物,中文版文章只有部分刊登在英文版上。英文版不接收人文地理學的來稿。投稿時提交中文稿或者英文稿均可,但是不要同時提交中、英文稿。英文稿的語言要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否則不予錄用。
投稿時,在“投稿說明”中,必須提供關於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科研背景的簡介。作者必須提供3~5位該領域的中國國內外專家作為候選評審人,也可提出要求迴避的審稿人,以備稿件送審時參考。

現任領導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編委會領導
職務名單
主編
鄭永飛
副主編
陳發虎、傅綏燕、郭正堂、焦念志、穆穆、楊頂輝、朱茂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