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化學

中國科學:化學

《中國科學:化學》創刊於1996年1月,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的化學類綜合性學術期刊。

據2020年6月《中國科學:化學》期刊官網顯示,《中國科學:化學》編委會共有編委68人、青年編委30人、顧問編委45人。

據2020年6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學:化學》出版文獻共5815篇,總被下載1536517次、總被引69308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883,(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537。據2020年6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學:化學》文獻量為3000篇,基金論文量為2410篇,被引量為23759次、下載量為45382次,根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化學》影響因子為0.5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國科學:化學
  • 外文名稱:Scientia Sinica(Chimica)
  • 語言:中文
  • 類別:化學
  •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 編輯單位:《中國科學:化學》編輯部
  • 創刊時間:1996年1月
  • 出版周期:月刊
  • 國內刊號:11-5838/O6
  • 國際刊號:1674-7224
  • 郵發代號:80-202
  • 現任主編萬立駿
  • 編輯部地址:北京東黃城根北街16號
  • 屬性:中文核心期刊、CA、JST、CSCD
歷史沿革,辦刊條件,欄目方向,人員編制,辦刊成果,出版發行,影響因子,收錄情況,榮譽表彰,文化傳統,現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96年1月,《中國科學》開始按照學科分為五輯出版,該刊以《中國科學B輯:化學》正式創刊,刊期為雙月刊。
2004年,《中國科學》雜誌社學術期刊管理系統開始運行。
2008年,《中國科學B輯:化學》刊期由雙月刊更改為月刊。
2009年,經徵求《中國科學》正副主編意見,《中國科學》系列期刊的中英文刊名進行變更,《中國科學B輯:化學》更名為《中國科學:化學》。
2014年12月,《中國科學:化學》成為中國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第一批認定學術期刊。
該刊歷史封面該刊歷史封面

辦刊條件

欄目方向

《中國科學:化學》主要報導化學基礎研究及套用研究方面具重要意義的創新性研究成果。 涉及的學科主要包括理論化學、物理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生物化學、環境化學、化學工程等。

人員編制

據2020年6月《中國科學:化學》期刊官網顯示,《中國科學:化學》編委會共有編委68人、青年編委30人、顧問編委45人。
《中國科學:化學》編委會人員
職務
名單
所屬機構
編委
薄志山
北京師範大學化學學院
卜顯和
南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陳擁軍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陳永勝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
褚良銀
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學院
樊春海
中國科學院上海套用物理研究所
方曉紅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傅強
四川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院
高超
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
鞏金龍
天津大學化工學院
郭雪峰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郭玉國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韓布興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侯劍輝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黃飛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黃正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黃嘉興
美國西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
黃培強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黃偉新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樂曉春
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醫學院病理和實驗醫學系
黎占亭
復旦大學化學系
李昂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李軼
美國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化學和生物化學系
李振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林金明
清華大學化學系
劉磊
清華大學化學系
劉莊
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
劉海超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劉世勇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劉智攀
復旦大學化學系
陸藝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化學系
逯樂慧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呂中元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駱廣生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
馬於光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聶廣軍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彭孝軍
大連理工大學化工與環境生命學部
秦安軍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申文杰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施章傑
復旦大學化學系
帥志剛
清華大學化學系
宛新華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王訓
清華大學化學系
王樹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王樹濤
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王祥科
華北電力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王新平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王野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翁羽翔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吳長征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席真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
席振峰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徐福建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楊黃浩
福州大學生物與科學工程學院
楊金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楊祥良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余桂華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系
詹東平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張德清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張先正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
張曉兵
湖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趙永生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鄭南峰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鐘羽武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周永貴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朱為宏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鄒志剛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
左景林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青年編委
陳昶樂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陳國頌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
陳虹宇
南京工業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戴志暉
南京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丁丹
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馮瑋
復旦大學化學系
傅強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高希珂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何彥
清華大學化學系
賈春江
山東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
劉俊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馬驤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寧志軍
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
普諾·白瑪丹增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任澤峰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孫佳姝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譚斌
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
田華雨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武曉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葉萌春
南開大學化學學院
張麗華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張茂傑
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
張強
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
章福祥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趙寧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趙亮
清華大學化學系
周明
東北師範大學化學學院
朱晨
蘇州大學化學學院
朱亮亮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
朱志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顧問編委
Alex. K.-Y. Jen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Brandi M. Cossairt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SA
Chad A. Mirki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Christian Amatore
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France
Eric Meggers
Philips-University Marburg, Germany
Franc Meyer
Georg-August-Universität Göttingen, Germany
Héctor D. Abruña
Cornell University, USA
Kam W. Leong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Keiji Maruoka
Kyoto University, Japan
Klaus Müllen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 Germany
Kristina Riehemann
University of Muenster, Germany
Krzysztof Matyjaszewsk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SA
Patrick J Walsh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Peter J. Stang
University of Utah, USA
Richard Compton
University of Oxford, UK
Tobin J. Marks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Wai-yeung Wong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ong, China
安立佳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包信和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曹鏞
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柴之芳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陳洪淵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陳小明
中山大學化學與化學工程學院
丁奎嶺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段雪
北京化工大學理學院
馮守華
吉林大學化學學院
高松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郭子建
南京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何鳴元
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
洪茂椿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胡培君
英國女王大學
李亞棟
清華大學化學系
林國強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
劉忠范
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任詠華
香港大學化學系
謝作偉
香港中文大學化學系
楊學明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張濤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張洪傑
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
張禮和
北京大學醫學部藥學院
張鎖江
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
張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張玉奎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趙進才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
趙玉芬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辦刊成果

出版發行

據2020年6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學:化學》出版文獻共5815篇。
據2020年6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學:化學》文獻量為3000篇,基金論文量為2410篇。

影響因子

據2020年6月9日中國知網顯示,《中國科學:化學》總被下載1536517次、總被引69308次;(2019版)複合影響因子為0.883,(2019版)綜合影響因子為0.537。
《中國科學:化學》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2003-2015年)《中國科學:化學》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2003-2015年)
據2020年6月9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中國科學:化學》被引量為23759次、下載量為45382次,根據2017年中國期刊引證報告(擴刊版)數據顯示,《中國科學:化學》影響因子為0.52(化學刊均影響因子為0.84),在全部統計源期刊(6670種)中排名第3323名。
《中國科學:化學》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2016-2017年)《中國科學:化學》影響因子曲線趨勢圖(2016-2017年)

收錄情況

《中國科學:化學》是《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和《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2019—2020年度,含擴展版)的來源期刊,同時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資料庫(JST,2018年)、美國化學文摘(CA,2014年)等資料庫收錄。

榮譽表彰

2003年,《中國科學B輯:化學》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
《中國科學:化學》為百種重點期刊與中科雙高期刊。

文化傳統

投稿須知
1.投給《中國科學:化學》的文章必須未在其他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發表過。該刊不接受“一稿多投”文章,如發現此類投稿,該刊將通知作者單位、相關基金資助單位和對方期刊。
2.稿件由該刊編委會組織同行專家進行評審,並做出錄用與否的決定。建議作者推薦3—5位該領域的中國國內外專家作為評審人,也可提出要求迴避的審稿人,以備稿件送審時參考。評審過程大約需要30—60天。評審結束後,無論錄用與否,該刊編輯部將及時向作者轉達評審意見。作者若在60天內沒有收到該刊編輯部有關稿件的取捨意見,請及時與該刊編輯部聯繫。作者在通知該刊編輯部後,可以改投他刊。
3.投稿前請先閱讀《投稿須知》,並仔細按其中的要求修改稿件。
4.請使用線上投稿的方式,訪問該刊官網,點擊“作者投稿系統”,進入“學術期刊管理系統”,首次投稿時需註冊一個“作者賬戶”。註冊完成之後,按照提示與引導進行投稿。
5.在“投稿說明”一欄中請簡要說明本工作的研究背景、創新性與科學意義,並說明來稿為什麼適合在《中國科學:化學》上發表。請務必認真填寫投稿說明,它將直接影響審稿人對稿件的初篩和評審。
6.請詳細填寫第一作者和聯繫作者的有效聯繫方式。
7.《中國科學:化學》只接受中文稿件。
8.當系統收到作者的稿件後,會發出一份回執,提供一個稿件編號。它是這篇稿件的唯一標識,今後與編輯聯繫時,請使用該編號。

現任領導

職務
名單
總主編
朱作言(中國科學院院士)
主編
萬立駿(中國科學院院士)
副主編
李永舫(中國科學院院士)、譚蔚泓(中國科學院院士)、唐本忠(中國科學院院士)、唐勇(中國科學院院士)、田禾(中國科學院院士)、田中群(中國科學院院士)、謝毅(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中國科學院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