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北海研究站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北海研究站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北海研究站成立於1961年10月,隸屬於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是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所屬的二級事業法人單位。原名中國科學院北海研究站,2005年12月變更為現名。目前,北海研究站主要在水聲學、水聲工程、聲學儀器研製、噪聲振動控制、聲學實驗技術、信號處理等領域開展基礎理論和套用研究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北海研究站
  • 外文名:Qingdao Branch, Institute of Acoust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時間:1961年10月
  • 原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市北區上清路8號
  • 現地址:山東省青島市匯智橋路96號
介紹,工作定位,公共研發服務平台,1、聲與振動控制公共研發服務平台,2、海洋聲學技術與裝備公共研發服務平台,主要成績,科研部門,目標特性研究室,水下噪聲研究室,水聲實驗技術研究室,近岸安保研究室,空氣聲學實驗室,水聲換能器與測試技術研究室,職能部門,綜合辦公室,科技發展部,人力資源部,財務管理部,資產與條件保障部,後勤管理辦公室,未來發展規劃,

介紹

目前正式在職職工60人,其中副高級以上職稱22人,中級職稱21人;博士學歷7人,碩士學歷33人,碩士以上學歷占比67%
成立以來,北海研究站承擔了多項國家科技預研項目和“863”、“973”以及各種基金課題等研究,總計完成340餘項科研項目,發表論文360餘篇,出版專著3部,獲授各類智慧財產權30餘項,其中國家發明專利15項,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4項;多次獲得國家、中科院、中船總等多部委及省市科技成果獎,其中院部級二等獎4次,三等獎8次,2人獲得“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1人獲得“中國科學院技術能手”稱號。
北海站老園區坐落於青島市市北區上清路8號,占地面積5749.4平方米,建築面積7140平方米。
北海站老園區地址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青島市科技局和青島市高新區管委三方共同簽署共建協定,共同建設中科院聲學所青島研發及產業化基地,北海站作為基地建設主體。青島研發及產業化基地位於青島市高新區匯智橋路96號,由中科院聲學所青島分所、青島聲學工程技術開發中心、中科院青島聲學與信息處理產業園三部分組成。基地規劃總建築面積約5.2萬平方米,規劃建設用地約160畝,其中一期工程總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投資9千萬元,主要包括國內一流的水聲學、空氣聲學實驗室和科研樓。
2017年9月8日,中科院聲學所青島分所暨北海研究站正式建成啟用。
現有目標特性研究室、水下噪聲研究室、水聲實驗技術研究室、近岸安保研究室、空氣聲學研究室、水聲換能器與測試技術研究室六大研發單元,主要從事水聲物理、聲場水聲試驗、信息與信號處理、聲與振動控制及套用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並參股“青島科發高技術工程有限公司”、“青島科通高技術有限公司”、“青島聲達技術有限公司”三家高技術企業。
北海站紅島新園區北海站紅島新園區
北海站紅島新園區

工作定位

牢牢把握中國科學院新時期辦院方針,按照聲學研究所總體發展戰略,始終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為導向,緊抓山東省建設海洋強省和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的歷史機遇,繼續鞏固加強傳統領域科研優勢,積極拓展新興科研方向,面向海洋裝備、軌道交通、智慧家電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重點領域,努力建設成為中科院聲學所在山東半島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橋頭堡和新引擎,打造國內聲學和信息通信領域研發及產業化示範基地。

公共研發服務平台

1、聲與振動控制公共研發服務平台

聲與振動控制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在青島市科技局、中科院聲學所以及高新區管委的共同支持下立項建設。目前已建成六個功能實驗室:全消聲室、半消聲室、混響室、隔聲室、駐波管實驗室、管道消聲實驗室,同時還有為航空、高鐵等領域預留的噪聲與振動控制專用實驗室、氣動聲學及消聲風洞、航空發動機及轉子動力學實驗室,性能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平台承載了中科院聲學所青島減振降噪聯合實驗室、青島市噪聲與振動控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聲學所北海站聲學檢測中心等服務載體,圍繞聲與振動測量、高性能吸聲材料等關鍵技術研究,通過集成實驗、研發、檢測等平台,為聲學材料及裝備研發的各個階段提供綜合性、一體化的公共技術服務。該平台重點面向青島市軌道交通、智慧家電、智慧型製造、海洋裝備等優勢產業,開展相關關鍵技術的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推廣,承擔了青島市重大專項任務;研發的吸聲降噪材料已套用於青島捷運11、13號線;開展了青島國信海天中心超高層建築設備間減振降噪方案設計研究。目前已取得CMA和CNAS檢測資質,涉及的檢測領域15大類、32項、69個標準(包括對標),可獨立開展第三方檢測工作,成為國內北方地區覆蓋檢測標準最多的聲學檢測機構。

2、海洋聲學技術與裝備公共研發服務平台

海洋聲學技術與裝備公共研發服務平台是由中科院聲學所、青島市科技局、青島高新區管委共建的面向海洋聲學技術、儀器儀表等領域的開放共享平台,該平台主要由消聲水池實驗測試平台、聲學換能器研發平台等組成。消聲水池實驗測試平台建有長20m、寬12m、深8m的室內全消聲水池,配備先進的行車、天吊及精確定位系統、水聲計量與測試系統、深水壓力試驗系統,為海洋儀器裝備研發、聲學實驗及計量等提供科研支撐。聲學換能器研發平台建有橡膠硫化水密設備、聚氨酯灌注水密設備、裝配工藝設備等儀器設備,充分滿足聲學換能器的理論研究、建模仿真、設計裝配、檢測測試等需求。
海洋聲學技術與裝備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可作為聲學換能器、聲學計量及聲學材料等方面的研發平台,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低頻大功率發射換能器;
(2)深水換能器;
(3)換能器基陣;
(4)水聽器及矢量水聽器;
(5)水聲計量測試技術。
主要研發成果:
分類
名稱
水聽器
1.圓管水聽器
2.柔性水聽器
3.矢量水聽器
發射換能器
1.彎張換能器
2.球形聲源
3.溢流圓環換能器
4.海底沉積物聲學收發換能器
換能器基陣
1.12路接收陣
2.200kHz單波束換能器
3.700kHz高頻陣
4.1.6MHz高頻陣
深海換能器
1.深水水聽器
2.深水充油水聽器
3.深水收發合置換能器

主要成績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青島減震降噪聯合實驗室、青島市噪聲與振動重點實驗室、山東省聲學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專業領域轉移中心、北京市海洋深部鑽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建立的目標寬頻散射特性理論模型及自主研發的系列仿真軟體,已在水聲工程中得到套用,為聲納設計和目標探測提供理論支持。
《海洋環境噪聲特徵參數預報軟體》和《海洋環境噪聲反演風速、降雨軟體》、《利用海洋環境噪聲被動獲取地聲參數軟體》等獲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服務於水聲工程、海洋監測等行業。
參與2008年青島奧帆賽、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國家大型活動的水下安保服務,圓滿完成各項重大任務,獲得有關部門好評。
緊密配合“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實施多項大型海上實驗,為水聲理論研究提供有效的實驗技術手段,將水聲研究中產生的新理論、新方法進行工程實現,研發了輕型纜淺海埋設犁、無滑環信號纜絞車、深水潛標升降系統、球形潛標等海洋儀器裝備,取得良好效果。
2014年7月,“中小企業噪聲與振動控制技術創新服務平台” 順利通過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的審核,獲得國家立項支持,支持資金規模名列前茅。
研發的軌道交通高架u型粱敷板式吸聲降噪材料已套用於青島捷運11、13號線。
軌道交通高架u型粱敷板式吸聲降噪材料軌道交通高架u型粱敷板式吸聲降噪材料
研發的魚探儀在海洋牧場生物資源聲學監測與評估方面獲得廣泛套用。

科研部門

目標特性研究室

目標特性研究室是國內專門從事水下目標聲特性研究的重要單位之一,現有研發人員7人,其中研究員2人、副研究員1人,高級工程師1人,助理研究員3人,另有在讀研究生1人。從“七五”開始,承擔多項有關目標聲特性方面的預研、基金、973及相關總體所合作等項目。承擔的目標聲散射特性研究相關項目獲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中船重工集團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自主開發的目標聲特性系列預報與評估軟體已在目標線型及結構最佳化設計、目標探測與識別、目標聲隱身等水聲工程領域中得到套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研究論文百餘篇。目前主要從事水聲環境中各類目標寬頻聲特性基礎理論、聲特性仿真建模、數值計算方法、計算軟體開發、試驗測量及信號處理等研究工作;同時結合實際工程套用需求,重點開展目標聲特性預報與評估、目標多基地聲特性、消聲覆蓋層聲傳播特性與機理、海洋信道環境中目標的聲特性等套用技術研究。

水下噪聲研究室

水下噪聲研究室是建站之初成立的數個研究室之一,是國內最早專門從事水下噪聲研究的重要團隊之一。現有研發人員5人,其中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3人,研究實習員1人,另有在讀研究生2人。主要研究方向是海洋環境噪聲和目標水下輻射噪聲研究。在海洋環境噪聲研究方面,建立了涉及風關噪聲和航船噪聲兩種噪聲源、不同海底地形、以及水文隨距離水平緩慢變化情形的海洋環境噪聲理論和數值模型;開展了不同典型海域的海洋環境噪聲數據獲取與分析以及利用海洋環境噪聲反演海面氣象參數、海底聲學參數的研究。在目標水下輻射噪聲方面建立了準周期隨機聲脈衝序列航船噪聲理論模型和數值模型,研究了航船輻射噪聲在海洋信道中的遠程傳輸特性;研究了航船輻射噪聲特性的測試方法並測量分析了不同類型非合作航船的輻射噪聲,總結了不同類型航船輻射噪聲低頻譜源級統計公式;開展目標輻射噪聲的信號處理與特性分析研究。
自“七五”以來研究室承擔了國家海洋863項目、國家重大基礎項目、科技預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前瞻、創新等項目以及和高校、研究所的合作項目近百項,發表核心期刊以上科技論文近百篇,獲省部級三等獎5項,院級二等獎1項,獲得軟體著作權登記7項,組織與參加水下噪聲實驗四十餘次。後續將繼續致力于海洋環境噪聲和目標水下輻射噪聲的理論建模、特性分析和套用等方面的相關研究,尤其關注複雜環境下的海洋環境噪聲理論建模與特性分析,以及波導中目標水下聲輻射特徵獲取與套用研究。

水聲實驗技術研究室

水聲實驗技術研究室主要從事水聲物理實驗與實驗設備研製等方面的工作。現有研發人員10人,其中高級實驗師1人,高級工程師3人,中初級6人。在黃渤海、南海、西太平洋等海域,多次參加水聲物理調查實驗、國防任務及國家重大專項實驗,均發揮了重要作用,積累了豐富的海試經驗,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海試工程技術。同時針對海上實驗的實際需求,不斷研發新型試驗裝備及海試專用設備,先後研發並投入使用淺海輕型纜埋設犁、無滑環信號纜絞車(ZL 03105706.3)、升降系統用小型水下絞車(ZL 2015 2 0488640.1)、凱夫拉繩收放絞車、拖曳式聲源、玻璃微珠浮體、多型聲學收發潛標、無線通訊浮標、深水球形耐壓艙、矢量水聽器平衡減震系統、北斗定位信標機、電動遙控脫鉤器(ZL 2016 2 0895004.5)等試驗設備10餘部(套)。獲得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2項。獲軍隊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人次;國防科學技術一等獎1人次、二等獎1人次、進步獎1人次;中國科學院傑出科技成就獎2人次;中國科學院技術能手獎1人次。

近岸安保研究室

近岸安保研究室以水下小目標探測、識別為研究重點,在水域安全管控技術研究、海洋生物聲學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的技術優勢。現有研發人員10人,其中正高級工程師1人,副研究員2人,高級工程師2人,中初級職稱5人。研究室人員具有豐富的套用研發經驗,開發了多種水下小目標探測聲學裝備,在海洋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研究室從2006年開始和所部實驗室開展水下安保技術研究,成功服務了2008年青島奧帆賽、2010年上海世博會、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等重大活動,保障了核心水域安全。研製了多頻漁業資源監測聲吶和多通道水下聲音記錄儀用於對海洋生物監測。研製了高頻前視聲吶、側掃聲吶等用於對海底及水下重要設施檢測。開發了海洋牧場生物資源聲學監測與評估系統,利用多頻、寬頻聲學監測技術、太陽能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等組建多節點生態監測網路,實現對海洋牧場區域海洋生物資源長期連續監測,評估海洋牧場建設效果。開發了多款基於數據融合、GIS、3D等技術軟體,用於聲學數據處理及海洋數據可視化。

空氣聲學實驗室

空氣聲學研究室主要開展聲與振動控制技術裝備研發、聲學檢測及技術諮詢服務等工作,現有研發人員10人,其中高級工程師1人,中初級職稱9人。依託山東半島的產業優勢,集成中科院聲學所本部、北海研究站在聲學方向的研究優勢,近年來重點開展了超高層建築減震降噪措施研究,為超高層建築設備房的隔振、降噪處理提供設計依據。此外,積極開展針對船舶減震降噪、城市高架路交通噪聲測量分析等相關技術研究,並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依託聲與振動控制公共研發服務平台,著力建設北海站聲學檢測中心。聲學檢測中心可作為聲學材料、電聲、軌道交通、環境聲學、建築聲學等方面的研發平台,為客戶提供方案解決、CMA/CNAS檢測、仿真分析、產品最佳化升級等專業化服務。目前,已獲得CNAS、CMA檢測資質,涉及的檢測領域15大類32項69個標準(包括對標),可獨立開展第三方檢測工作,為青島市、山東省乃至全國的相關材料套用、裝備研發及產業化提供研製、測試等技術支撐。通過對噪聲源聲輻射特性的研究,研發了浮板式吸聲降噪器,被青島捷運11號線採用。研究室近年來與政府單位、其他科研院所以及企業進行合作,其中與青島市政、青島捷運、國信海天、中車、海爾等幾十個單位及企業有長期合作關係,對青島捷運、青島市部分高架橋路段進行噪音檢測並提出改進建議,為企業提供聲材料檢測服務項目近百個,並提出相關改進方案。

水聲換能器與測試技術研究室

水聲換能器與測試技術研究室成立於2017年1月,目前研發人員有6人,包括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1人,工程師1人,研究實習員2人,助理工程師1人。主要從事聲學換能器、聲學計量及聲學材料方面的研究,具備從低頻到中高頻不同頻段換能器(陣)的設計研發能力,可研製各種壓電材料換能器、磁致伸縮材料換能器及新材料換能器,相關產品廣泛套用於水聲物理、水下探測、超聲等領域。
研究室搭建了水聲換能器研發平台和水聲測試平台,擁有聚氨酯灌注、橡膠硫化水密等相關工藝設備,在全消聲水池(20m×12m×8m)配備了水聲自動化測量系統,可以為水聲換能器研究工作及相關水聲實驗提供保障。自成立以來,研究室與聲學所本部及青島市相關涉海單位積極開展合作,獲得了聲學所“創新前瞻”、“青年人才計畫”及相關橫向多項項目,開展了新材料換能器、深海水聽器等多種換能器的研製工作。

職能部門

綜合辦公室

站務、黨務、保衛、紀監審、文書、檔案、對外聯絡和宣傳、工會、共青團、職代會、婦委會的日常管理工作等。

科技發展部

科研計畫、項目管理、智慧財產權和成果管理、國際合作和外事管理、科研統計、科技檔案、保密管理、質量體系建設、科普、發展規劃、學術委員會的日常事務等。

人力資源部

人力資源、教育、培訓、離退休管理、社會保障、醫療保險、人員聘用、人員調配、考核、工資、人事檔案、學位委員會的日常事務等。

財務管理部

預算計畫、基建財務、項目財務管理、稅務日常會計業務等。

資產與條件保障部

資產管理、質量管理、保密管理等內容。

後勤管理辦公室

後勤服務、物業管理、單位及園區內安全保衛、消防,基建管理等。

未來發展規劃

隨著紅島新園區投入使用,北海站進入了快速、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面對新機遇,新挑戰,我們將以國家戰略需求與地方經濟發展需要為導向,牢記建設聲學所在山東半島的橋頭堡的使命任務,緊緊抓住青島市轉方式調結構、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發展機遇,按照“12345”發展目標思路,不斷夯實水聲學等科研領域的基點,在研發方向、合作模式、運行機制等方面創新探索新點,抓住聲學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這一重點,時刻把握國家“雙創”活動的重要契機,把握地方經濟發展轉方式調結構、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節點,不斷克服工作中遇到的體制機制、資金籌措、技術瓶頸等一系列難點,努力發展成為區域內科研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運作的示範亮點,積極主動、務實創新,多途徑多方式加速科研與產業齊頭並進,快速搶占科研與產業化的雙重高點。
(一)著眼未來,加速推進一個園(院)區建設
自2011年8月共建協定簽署以來,在中科院系統和地方政府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北海站全體員工團結一心,群策群力,圓滿完成了科研園區一期建設任務,現已正式投入使用。隨著北海站的未來發展,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在儘快建設科研園區保障中心(包括人才公寓和職工食堂)的基礎上,加快推進產業化園區建設,充分調研功能需求、規劃布局等,積極探討產業化園區建設模式,集聚相關專業領域的創新資源,打造專業孵化平台載體,使之成為青島市新舊動能轉換髮展的引領區和示範區。
根據共建協定精神,青島基地二期擬採用與企業合作開發、優勢互補、共商共建、互利互惠的建設模式,在建設時序上遵循“先建設保障中心,後進行產業化園區開發”的次序,主要建設主體為企業集團,負責項目的資金運作、建設管理、項目運作、園區招商等環節;北海站負責提供建設用地協調、優惠政策爭取、創業資源導入、外部環境維護等。目前擬與山東道通匯盈公司簽署共同開展保障中心和聲學與信息通信產業化基地建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書。2019年,雙方將圍繞合作成立開發平台公司、建設方案、規劃布局、合作方式等細節開展具體溝通,儘快推動青島基地二期建設落地生根。
依據共建協定要求,在園區建設的基礎上,加快成立青島聲學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產研院),產研院將圍繞青島市智慧型製造、軌道交通、智慧家電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求,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切入點,以聚集創新資源、服務企業創新、引領產業發展為宗旨,堅持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以聲學產業套用技術研究開發為重點,創新體制機制和管理體制,探索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改革人才培養、激勵和績效考核機制,堅持“需求牽引、多元共建、體系開放、水平一流”的建院宗旨,為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體系。
(二)產業引領,不斷完善兩個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建設
1、海洋聲學技術與裝備公共研發服務平台
在室內全消聲水池和換能器研發測試設備的基礎上,加強在硬體設備配套、軟體測試系統以及測試工裝設備購置方面的建設,在“軟體能力”、團隊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為後續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
積極推動水聲計量檢測資質申請工作,制定測試工藝,豐富測試手段,擴展測試範圍,完善測量體系,具備面向第三方的獨立開展計量檢測的能力和資格。探索建立水聲實驗測量儀器設備共享系統,提高共享系統的使用效率,充分挖掘使用價值。
依託海洋聲學技術與裝備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建設,紮實做好海洋技術轉移中心海洋信息技術分中心和漁業聲學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服務載體建設,相互依託,相互促進,不斷完善平台職能、豐富平台使命、發揮平台價值。
2、聲與振動控制公共研發服務平台
繼續加強平台所需儀器設備、工藝標準、制度條例以及人員培訓等相關配套工作,加快空氣聲學CNAS資質的申報工作,結合計量檢測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和套用需求,加大計量檢測技術和專用工裝設備的研發,提高服務效率,拓展服務領域。加快行業大數據和技術諮詢服務系統建設工作,充分利用計量檢測工作開展過程中的信息數據,研究建立數據分析模型,對各類測試數據實現存儲、分析、查詢、套用等功能,找規律查問題尋特徵,為用戶提供清晰合理、科學高效的技術諮詢和解決方案。
按照穩步發展、快速推進的基本思路,努力做好山東省聲學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青島市噪聲與振動控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聲學所北海研究站聲學檢測中心等服務載體建設工作,以載體為切入點,不斷加強基於公共服務平台的科研開發、成果轉化等工作,充分發揮平台的服務效能。
(三)需求牽引,持續加強三個重點研究領域技術實力
通過整合聲學所和北海站人才隊伍和科研資源,不斷提升重點領域的科研技術實力,在做好傳統領域優勢項目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科研領域,在優勢發展、特色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創新發展、開拓發展,形成聲學所科研工作的重要協同和有力支撐,為科技成果產業化提供強有力的理論基礎和技術支撐。
1水聲學基礎理論領域
結合國家海洋安全戰略需求,深入開展水下聲納目標的聲特性及控制理論、隱身與探測理論、目標特性物理場實驗、海洋環境噪聲特性、艦船輻射噪聲特性與建模等研究,加強同中科院、中船重工等水聲基礎理論研究“國家隊”的學習交流,深化科研合作和共同開發,與聲學所水聲工程中心共同組織申報青島市極地聲學技術重點實驗室,充分發揮“水下目標特性和水下噪聲”的基礎理論研究平台作用,力爭成為國家水下目標特性和水下噪聲研究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將研究成果逐步向民用領域轉化。
2、水聲學套用理論與技術領域
充分發揮水聲學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傳統技術優勢,積極拓展水聲學套用領域的範圍,加強工程套用技術和配套設備的研發力度,在漁業聲學、近岸安保、水聲換能器研發測試以及水聲試驗技術等領域加強對核心技術的攻關力度,破解水聲學工程套用的諸多瓶頸問題,實現水聲學基礎理論研究和套用理論研究的有機結合和高效統一。
3、聲與振動控制研究領域
面向國家安全、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以關鍵技術突破為主體,以系統集成創新和工程套用為落腳點,以噪聲檢測、噪聲治理和計量研究為支撐,重點開展噪聲源特性與傳播途徑、聲學材料和結構特性、噪聲與振動控制技術、噪聲監測與分析技術等方向的研究工作,為噪聲與振動控制科學研究和產業化提供人才儲備,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核心關鍵技術和解決方案。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民眾對噪聲環境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針對社會環境噪聲監測網路構建涉及的技術體系、信號處理、數據分析、輔助決策等關鍵點,組織開展相應的關鍵技術攻關,逐步形成運行平穩、數據可靠、決策科學的自動化監測網路體系,加強同科技部門、環保部門以及企業的溝通聯繫,努力推進社會環境噪聲監測網路的布設和推廣工作,為智慧城市建設和開發等提供服務增量。
(四)多措並舉,努力做好四項配套服務保障工作
1、管理體系建設方面
逐步建立目標驅動的管理運行模式,在2017年管理流程再造的基礎上進一步最佳化部門業務流程,完善行政管理體制和部門職責體系,圍繞契約管理、外事管理、綜合行政管理、質量管理、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業務領域,結合北海站和本部門實際情況,充分利用ARP系統、黨務線上管理系統等新型管理途徑,積極探索新的管理方式和業務開展模式,努力實現權責清晰、機制合理、運行高效的管理目標,營造公開競聘、公平競爭、積極向上的和諧環境。
探索實行去行政化管理模式,大力推行聘任制,從站領導到研發單元(職能部門)的負責人都採取公開競聘的方式,加強崗位競爭,營造公開競聘、公平競爭、積極向上的和諧環境。
不斷創新科研管理模式,建立開放式科研開發管理平台,立足自身研發力量,廣泛吸納全市、全省乃至更大區域範圍內的科研成果和研發團隊,通過技術轉讓、專利授權、聯合開發等途徑,拓寬成果轉化的來源,延展成果轉化的途徑,加快成果轉化的步伐,提升成果轉化的效能。
2、人才團隊建設方面
一是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引進模式,堅持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以更積極、開放、有效的政策引進國內外高層次人才;二是最佳化人才在住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生活保障,以更完善的服務營造有利於人才發揮所能、創新創業的良好環境;三是積極探索創新人員評價考核機制,打破現有職稱評定、職務晉升框架,將科研、成果轉化以及日常管理等多方面多角度納入綜合考核評價體系,重點強化客觀標準,積極吸納主觀評價,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出、動態最佳化、科學合理”的良性人才評價機制,充分調動科技人才積極性,切實發揮科技人才的創新作用,打造一支高效精幹、規模適中的創新創業團隊。
3、體系保障建設方面
一是牢固樹立黨建工作的指導地位,為科研工作指明方向。新的一年裡將繼續加強黨的十九大報告精神學習教育,完善黨建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加大新黨員培養力度,學好學懂做實,用黨的先進理論思想理論武裝指導全站工作,指準路把好向。
二是認真做好保密體系建設,為科研工作保駕護航。不斷促進保密工作領導責任制貫徹落實,增強涉密人員保密意識,建立健全保密工作組織管理體系、法規制度體系和技術防護體系,順利通過二級資質審查,推動保密工作邁上新台階。
三是建立健全資產管理制度,實現資產的高效利用。持續規範和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維護資產的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資產,積極推動上清路老園區合作運營,加強紅島新園區的最佳化提升,最大限度發揮資產效能。同時,主動參與大型儀器、設備等資產共享共用的建設,實現資產的有效利用,提高資產收益。
四是增強全員質量意識和管理意識,推動質管工作穩步發展。進一步明確質量管理的職責分工和工作程式,細化各部門和全體員工的職責和許可權,促使管理工作由“人治”轉向“法治”,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人負責、有人監督,構建科學、高效的質量管理體系。同時積極推動裝備承制單位資質認證,為承制軍隊專用裝備及軍選民用產品項目打下堅實基礎。
五是強化法規意識,逐步健全科學正規的財務管理制度。通過現代化的財務管理制度,實現合理的財務管理架構,加強內部控制制度,推動實施財務預算管理,做到有效監督。積極探索適用於未來單位發展的資金籌措新模式,比如聯合多方資源成立發展基金等,為工作推進和領導決策提供科學合理及時的建議。
4生活文化保障建設方面
圍繞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這根主線,以積極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廣泛組織開展一系列廣大員工喜聞樂見的學習活動和文化活動,不斷增強組織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方面,大力推動實施保障中心(含人才公寓和職工食堂)建設工作,不斷改善職工工作生活條件,為人才引進和穩定工作提供物質基礎和條件保障。
另一方面,持續創新企業文化建設,不斷豐富職工的業餘文化體育生活,比如健步行、戶外拓展、書法繪畫攝影比賽等,提高職工的身心素質的同時,不斷增強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通過分所網站、微信公眾號、中文百科等媒體平台,及時更新信息,豐富和擴展平台內容,加強互動交流,擴大業內影響力和社會認知度,使之成為宣傳視窗、科普基地。
(五) 產業引領,重點培育五個產業化方向
北海站將進一步與聲學所和國內優勢創新資源合作,面向地方需求,加強海洋聲學技術與裝備、聲與振動控制等領域的研發及產業化,重點培育水聲套用技術、聲與振動控制、聲學感知探測技術、聲學培訓與計量檢測,以及新一代網路技術套用等五個產業化方向,形成國內聲學和信號處理領域研發及產業化聚集區,建成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橋頭堡和新引擎,打造區域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有力支撐。
1、水聲套用技術
充分發揮在水聲學領域研發基礎紮實、研發力量強的優勢,在水下信息感知裝備、漁業聲學、近岸安保、水聲實驗設備研發及共享等方面積極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運作發展工作。
(1)水下信息感知裝備研發
以大深度水聲換能器研發為突破口,逐步開展滿足從低頻到高頻的寬頻、發射功率大、靈敏度高、體積小和重量輕的水聲換能器研發、套用技術研究及產業化,為海洋聲學儀器裝備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
同聲學所水聲工程中心加強合作交流,研發套用領域更廣、實用性更強的水下探測感知聲納產品,積極探索海底纜線聲學探測技術套用。
(2)漁業聲學
主要開展漁業聲學的相關裝備研發及關鍵技術攻關工作,不斷改進最佳化聲學算法和裝備設計,研製更加有效、更加便捷、可操作性更強的漁業聲學監測裝備。開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的海洋漁業監測網路技術與裝備,探索海洋牧場監測治理的新模式新方法,實現未來海洋牧場標準化、信息化的科學管理。
(3)水下安保
在現有技術方法基礎上,研製運送更加輕便、體積更加小巧、操作更加方便、互動更加人性、算法更加可靠、功能更加全面的水下小目標安保裝備,同時積極開拓套用領域,實戰中檢驗成果,市場中體現價值。
(4)水聲實驗設備研製及共享
研究開發性能可靠、操作靈活、攜帶便捷的水聲實驗設備,針對青島市海洋科研院所多,科研實驗任務多的特點,充分發揮我們的經驗優勢和技術優勢,多方聯絡,為各研究團隊定製開發專用實驗設備,建立實驗設備共享平台,充分挖掘設備使用潛力和套用價值。
(5)聲納裝備技術保障
針對目前軍方援潛救生船裝備的聲納設備的技術保障工作,引進相關領域優秀人才和實用精幹的專業保障技術人員組建專業保障團隊,建立和完善技術保障制度體系,形成定期、定向、定目標的人員技術培訓機制,加強同裝備研製單位、裝備使用單位等部門的溝通聯繫,明確用戶需求,找準目標定位,紮實開展工作,不斷改進和完善技術保障方法和工作流程,逐步實現從單一型號系列逐步發展到多種型號系列、從故障維修型逐步發展到培訓諮詢型的快速發展。
2、聲與振動控制
(1)減振吸聲降噪
結合自身技術優勢和平台優勢,結合市場需求,重點開展吸聲降噪技術及裝備研發工作,加強系統套用集成和工程化設計,提高產品的組成模組化、功能複合化水平等。
(2)噪聲監測
結合社會發展和民眾生活水平提高對噪聲環境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的情況,利用全國各地智慧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有利時機,重點進行社會環境噪聲監測治理網路的研製工作,在完備監控網路軟硬體設備的同時,利用自身技術優勢,構建噪聲監測資料庫,利用大數據技術分析研究社會環境噪聲的分布規律、形成特點、時空特徵等,構建噪聲監測治理的輔助決策模型。
3、聲學感知探測技術
(1)深部鑽測技術套用
利用北京市海洋深部鑽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這一平台,開展深部鑽測核心技術與系統集成、高端儀器裝備的研發,實現成系列的高端鑽測技術儀器裝備的產業化生產,為未來更深礦床和油氣的綜合探測與識別技術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滿足國家能源戰略需求。
(2)聲表面波技術套用
針對輪胎在使用中的高速旋轉環境,研究一整套基於聲表面波技術的無線、無源溫度壓力檢測系統,設計實現無線、無源數據採集系統,實現檢測系統的研發及產業化。
(3)地下管線感知探測
初步探索研究地下管線的感知探測技術,逐步建立集技術研發、產品製造、系統集成、標準制定、計量檢測、實驗保障為一體的一站式技術服務平台。利用青島綜合管廊示範建設的有利時機,加強技術研發和系統集成,提高工程化套用能力。
(4)語音聲學
針對青島市家電產業的巨大優勢,加強同海爾、海信、歌爾等電視電聲企業的交流合作,在聲學所技術資源的支持下,充分利用各方優勢資源,合作開的語音與音頻信號處理相關技術設備,為青島市智慧家電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動力。
4、聲學技術培訓和計量檢測服務
(1)聲學技術培訓
主要針對聲學領域的專業技術培訓開展工作,為行業發展和產業壯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構建高效實用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分層次、重效果的人才培養模式。啟動階段主要以噪聲與振動控制、聲學檢測計量等方向為主,隨著工作的不斷推進,還可擴展到水聲學技術、超聲檢測、語音聲學技術等方向。
(2)聲學計量檢測服務
面向青島地區多種產業的聲學測試和計量服務需求,開展服務於當地企事業單位的聲學計量測試業務;拓展業務範圍,開展滿足多國家和地區的聲學計量服務;開展計量標準化相關的計量標準研究,參與制定相關標準;開發相關計量測試儀器設備,以建立完整的計量測試及諮詢服務平台。
5、新一代網路技術
同國家網路新媒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強合作,積極加強未來網路技術標準的制定,以此占據未來網路技術發展的至高點。同時加強網路套用技術研究和網路產品的研發,積極拓展產品套用和技術服務領域,加速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過程,爭取把青島基地打造成下一代網路套用試驗基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