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合作交流,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組織使命,所訓,所徽,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6年初,新中國在制定《十二年科學技術遠景規劃》時列入了聲學規劃。
園區風采 1956年在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設立聲學組,隨後發展成為水聲學、電聲和建築聲學、超聲學三個研究室,汪德昭、馬大猷、應崇福分別兼任研究室主任。
1958年科學院領導經請示中央,由毛主席圈閱並由周總理、鄧小平總書記批准從高校在學的高年級學生中“拔青苗”,先後抽調一百名品學兼優的學生從事聲學研究,組建了中國最早的聲學研究隊伍。
1960年前後,科學院相繼組建了南海、東海、北海三個科學工作站,以水聲物理研究為主。同時,國家撥出專項經費建立聲學實驗室、水聲測量水池、申報建造五艘水聲考察船。
1964年經聶榮臻副總理批准在上述室、站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汪德昭任所長、馬大猷任副所長。總人數達600人。
1970年11月聲學所超聲室(八室)和電聲室(九室)劃歸中科院物理研究所。1970年11月721所劃歸國家海洋局建制,編為第五研究所,一直延續到1978年。
1979年元月1日,在鄧小平等中央首長的關懷下,聲學所得以恢復。汪德昭繼續擔任所長。
1984年,關定華擔任所長,組成新的領導班子。
1990年2月,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家驗收。
1993年4月,侯自強擔任所長。
1997年7月,李啟虎院士擔任所長。
1999年,科學院黨組根據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發展需要,對聲學所行政班子進行了中期調整,田靜擔任常務副所長、法人代表。同年底,聲學所整體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信息基地。
1999年至2005年,聲學所經歷了知識創新工程一、二期。
2001年9月,田靜擔任所長。
2006年,聲學所進入創新三期。
2007年4月,科技部批覆成立國家網路新媒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2008年1月,張春華副所長擔任聲學所法人,主持工作。
2008年8月,聲學所通過“2+3”評估,躋身中科院優秀研究所之列。
2008年12月,中國科學院噪聲與振動重點實驗室及中國科學院水聲環境特性重點實驗室批覆成立。
園區風采 2009年9月,王小民擔任所長。
2010年12月,中國科學院語言聲學與內容理解重點實驗室批覆成立。
2010年12月,聲學所本部新園區改造項目通過四方驗收,並投入使用。
2011年7月,《聲學所“十二五”發展規劃》(即“一三五”)通過院長辦公會,成為首批整體擇優進入中科院“創新2020”的A類研究所。
2013年9月,順利通過“一三五”專家診斷評估,得到了評估診斷專家組的充分肯定。
2014年1月,聲學所侯朝煥院士研究團隊榮獲2013年度中國科學院傑出成就獎。
2014年5月,聲學所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狀”,聲學所蛟龍號聲學團隊榮獲全國工人先鋒號,朱敏同志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14年7月,聲學所成功舉辦紀念建所50周年暨第五屆學術交流會。
2014年7月,由中國聲學學會和聲學所共同主辦的第21屆國際聲與振動大會在北京召開。
2014年11月,聲學所召開了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成立宣布大會。聲學所新一屆行政領導班子由王小民所長和倪宏、馬曉川、李風華副所長組成。在北京分院黨組舉行的對2014年度換屆單位的領導班子評選中,聲學所領導班子被評為“北京分院2014年度優秀領導集體”。
2014年11月,中國聲學學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2014年12月,聲學所通過了新時代認證中心組織的5000A二級2014年度監督評價。
2014年,以聲學所為主體,聯合瀋陽自動化所、三亞深海所、南海海洋所等相關單位,啟動籌建“中國科學院海洋信息技術創新研究院”。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聲學所共有在職職工809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732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4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12人、副研究員及副高級工程技術人員257人。共有2人入選“萬人計畫”,15人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數十人在國際組織和國家級專家委員會任職。
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 姓名 最高學位 專業技術職務名稱 入選時間 王秀明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02
顏永紅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02
喬東海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03
楊 軍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03
劉碧龍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07
慈 松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08
隋富生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09
鄢社鋒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10
郭 棟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10
李軍鋒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10
周若華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10
王 文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11
周士弘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11
高 艷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12
高永康
博士
研究員(自然科學)
2013
資料來源:
科研部門 截至2014年底,聲學所在北京的9個研究單元中有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箇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在青島建有北海研究站,在上海建有東海研究站,在海南建有南海研究站,在嘉興市與地方政府共建了聲學技術轉移中心。
園區風采 國家重點實驗室: 聲場聲信息國家重點實驗室
設施資源 據2015年9月研究所官網顯示,湖試測試分析實驗平台包括新安江實驗場的雙體實驗船、拖船等5台(套)大型共享設備,負責承接院內、外各單位的湖上水聲測試任務,提供平台和場地支撐服務。室內測試分析實驗平台包括中科院聲學計量站、科學裝置運行服務中心等所屬的共享儀器設備與設施,負責提供聲學計量與水池測試等服務。“所級中心”有共享儀器設備與設施共26台(套),總價值約5887萬元。這些共享儀器設備在“所級中心”的統一管理下,由各平台開展設備共享運行服務工作。
聲學所公共技術服務中心共享儀器設備 設備名稱 主要功能 所屬單元 室內測試分析實驗平台
1 12通道噪聲和振動測量系統
用於聲學和振動分析研究的小型攜帶型多通道測試系統
中科院聲學計量站
2 4通道噪聲與振動測量系統
用於多種振動和聲學信號測試分析
3 AUTOSEA軟體
基於統計能量法的結構振動、聲學設計軟體
4 ANYSIS軟體
融結構、流體、電場、磁場、聲場分析於一體的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軟體
5 SYSNOISE軟體
用於聲振耦合分析的分析軟體
6 音頻聲學混響室
提供聲波儘可能擴散且混響時間足夠長的聲場環境
7 音頻聲學隔聲室
用於測定樓板、牆壁、門、窗、板材等對固體聲和空氣聲的隔聲性能
8 音頻聲學全消聲室
提供聲學自由場和低噪聲測試環境
9 音頻聲學半消聲室
提供半自由場空間的低噪聲測試環境
10 音頻聲學測聽室
用於鑑定、評價、測試音頻信號的音質效果
11 聲學換能器校準系統
可實現換能器阻抗、發射回響、接收靈敏度、指向性等參數測量
12 水聲換能器比較法測試系統
可實現換能器阻抗、發射回響、接收靈敏度、指向性等參數測量
13 高壓岩石三軸動態測試系統
進行簡單快速的岩石試樣三軸實驗系統
14 掃描探針顯微鏡(SPM)/原子力顯微鏡(AFM)
測試表面三維形貌顯微像,壓電力及電疇顯微像、磁力靜電力顯微像、摩擦顯微像等
15 消聲水池
在有限水域空間實現“無限”聲場的水聲測試環境
科學裝置(設備) 運行服務中心
16 消聲水池移動測試平台
配合消聲水池實驗
17 消聲水池精密測試行車
18 消聲水池升降迴轉裝置
19 低頻測試系統
用於水聽器靈敏度測量
20 可加壓移動式水聲測量系統
可實現加壓條件下的換能器性能水池(或湖上)實時測試
21 水聲綜合測試儀
可用於16路單個換能器或16路波束形成器聲學性能同時測量
22 換能器特性參數測試儀
可用於16路單個換能器或8路波束形成器聲學性能同時測量
23 實驗壹號無動力雙體試驗船
用於各種聲納設備的靜態測試
新安江實驗場
24 實驗貳號科學調查船
用於拖駁實驗壹號和拋錨,可進行各種聲納設備的靜態、動態測試及拖曳試驗
25 實拖壹號拖輪
用於拖駁實驗壹號和拋錨,可進行各種聲納設備的靜態、動態測試
26 實驗2號無動力單體拖曳試驗船
用於各種聲納設備的靜態、動態測試
27 092號工作艇
用於交通和各種聲納設備的動態測試
資料來源:
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圖書館成立於1964年,是服務於聲學所及其相關科研教學單位科研和教育工作的小型專業型圖書館,館藏主要為聲學及其分支學科和相鄰學科的理論研究及信號處理方面的文獻;另有一些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方面的文獻。截至2009年底,館藏中文圖書9千餘冊,西文圖書8千餘冊,中文期刊合訂本3千餘冊,西文期刊合訂本8千餘冊;本所學位論文8百餘冊。年平均新增圖書400餘冊;期刊閱覽室目前有中文刊80餘種,外文刊20餘種。購有萬方、IEL、ScienceDirect多個資料庫資源。
合作交流 2014年,聲學所嘉興工程中心和嘉善電聲研發中心立足當地電聲產業,在揚聲器數值仿真分析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開發了揚聲器異常音線上檢測儀,該設備期望以機器換人方式,取代目前的人工聽音,解決這一長期困擾電聲企業的共性技術難題。
2014年,在國家主席訪問斯里蘭卡期間,簽訂兩國政府間各個領域多項協定,聲學所與斯里蘭卡文化部鄭和沉船水下考古合作項目納入其中,並得到院重點國際合作項目批覆。
2014年,聲學所出訪136人次,來訪65人次,成功舉辦了“國際聲與振動會議”、“國際壓電晶體超聲大會”等國際會議,參加了UDT、第九屆ACM國際水下通信網路會議、第43屆國際噪聲控制工程會議、2014年度國際通信學術會議、168屆美國聲學學會會議、Oceans 2014等國際會議,與美國、法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瑞典、日本、韓國、瑞士、阿曼、俄羅斯、烏克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該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領域:水聲物理與水聲探測技術、環境聲學與噪聲控制技術、超聲學與聲學微機電技術、通信聲學和語言語音信息處理技術、聲學與數字系統集成技術、高性能網路與網路新媒體技術。
園區風采 2014年,聲學所共有在研項目977項。其中,承擔或參加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18項,主持(或承擔)973項目或課題11項,主持(或承擔)863項目或課題29項;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項、面上項目44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1項;主持(或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13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5項、重大儀器研製項目13項。
聲學所是中科院大科學裝置“實驗1”號科學考察船的法人單位,該科考船在2014年度完成了6個科學考察航次任務,在航155天,安全航行18961海里。
2014年,聲學所承擔的修購專項“新安江湖上試驗平台”建設完成並順利通過項目驗收,該項目新建的“實驗叄號”無動力雙體實驗船總長48米、寬度22米、吃水1.45米,排水量約1100噸。該船是聲學所新安江實驗場新一代湖上試驗主力船舶,為水聲裝備研究與試驗提供基礎平台。
2014年,聲學所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獲中科院傑出成就獎1項,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1項。
2014年,聲學所科研成果繼續保持高位增長,全年共發表科技論文538篇,其中SCI收錄66篇,EI及CPCI收錄89篇;出版專著2部,譯著2部;共申請專利232項,其中發明專利212項,通過PCT申請國際發明專利17項;專利授權143項,其中發明專利117項,日本發明專利1項,歐亞發明專利1項;軟體著作權登記78項,積體電路布圖設計20項;參與制訂國家標準9項,行業標準4項。
學術期刊 《 聲學學報 》 (中、英文版)兩刊,是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主辦,中國聲學學會、聲學學報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學術性刊物,刊載具有創造性的聲學研究論文、實驗性論文和重要套用性論文(包括實驗工作、理論和套用研究、儀器研製)。
《套用聲學 》 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主辦,中國聲學學會、《套用聲學》編輯委員會編輯出版的學術刊物。1982年創刊,是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刊載聲學領域中具有創新性、套用性和套用基礎性的研究論文、綜述評論、報導新研究成果和產業化新技術的進展。
《網路新媒體技術 》 期刊是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主辦,依託國家網路新媒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學術期刊,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收錄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統計源期刊、中國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收錄期刊。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 雜誌創刊於1985年,是中國國內唯一的臨床醫學影像學與影像醫學工程及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國家級學術期刊。本刊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衛生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為國家重點媒介,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2010、2012年)、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第1、2、3屆)、英國《科學文摘》收錄源期刊、荷蘭《醫學文摘》收錄源期刊、俄羅斯《文摘雜誌》收錄源期刊、波蘭《哥白尼索引》收錄源期刊、《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中國文獻資料庫》(JSTChina)收錄期刊。
《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 》 雜誌創刊於2004年,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科院聲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該刊以報導介入影像與治療學、介入超聲學、介入材料學、藥物學與護理學等方面的臨床研究、基礎研究以及醫、工、理結合的成果與新進展為主,為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核心期刊、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全文收錄期刊、中國精品科技期刊(第2屆)、荷蘭《醫學文摘》收錄源期刊、俄羅斯《文摘雜誌》收錄源期刊、波蘭《哥白尼索引》收錄源期刊。
《聲學技術 》 是上海市聲學學會、中國科學院東海研究站、同濟大學聲學研究所和中船重工集團第726研究所合辦的技術性刊物,已收錄於ULRICH國際期刊指南(美國)和《中國物理文摘》。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聲學所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的首批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等2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5個專業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2個領域的工程碩士培養點,2個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一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 物理學、信息與通信工程
一級學科碩士研究生培養點: 聲學、信號與信息處理、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工程碩士培養點: 電子與通信工程、地質工程
一級學科博士後流動站: 物理學、信息與通信工程
教學建設 截至2014年底,該所共有在學研究生430人(其中碩士生223人、博士生207人)、在站博士後31人。
該所碩士研究生實行兩段式培養,第一階段在中國科學院大學校本部進行集中課程學習(入學當年9月份至第二年6月份),第二階段是回所里進行科研活動、完成各培養環節、學位論文、答辯畢業。
該所畢業生就業去向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大部分在北京;就業層次高,博士主要去科研設計單位、高校或知名高技術、網路IT公司、高科技外企等;博士和碩士畢業生就業率多年來基本達到100%。
文化傳統 組織使命 以知識創新為核心,打造國際一流的聲學和數位訊號處理研發機構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服務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以科學奉獻為宗旨,為發展聲學事業做出持續不斷的貢獻。
釋義:
組織是由一定數量的人群為了某種特定的、共同的追求或目標而組成的團體。組織使命就是對這種追求或目標的明確描述和高度概括。具體來說,組織使命就是組織的存在宣言,它闡明某個特定組織存在的理由和根據,同時揭示組織存在的目的、發展方向以及生存手段等根本性問題。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組織使命的確立和明晰對於聲學所今後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明確組織的發展方向—— “打造國際一流的聲學和數位訊號處理研發機構”;
規定組織的首要責任—— “服務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揭示組織的專業本質—— “為發展聲學事業做出持續不斷的貢獻”。
所訓 標 新 立 異、一 絲 不 苟、奮 力 拼 搏、親 自 動 手
所徽 含義:所徽以具有中國聲學研究特色的永樂大鐘和白暨豚為主要元素,配以相互交融的水面與空氣中的聲波波紋為背景,既體現了中國聲學學科發展的悠久歷史和現代成就,也標誌著聲學所肩負的發展中國聲學事業,並代表國家參與國際聲學研究競爭的歷史使命。
所徽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副書記:倪 宏
歷任領導 歷任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