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層大氣和全球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

實驗室基礎研究和套用基礎研究並重,圍繞中層大氣、大氣物理過程、大氣和環境遙感等有關的科學問題開展研究,旨在為臨近空間區域開發利用和安全、大氣物理過程遙感與監測和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主要學科方向有:中層大氣過程及其天氣和氣候效應;大氣輻射、大氣與環境遙感;全球大氣電學、雷電與雷暴電學;先進大氣與環境探測技術。 實驗室成立於1995年4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中層大氣和全球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
  • 外文名:Key Laboratory of Middle Atmosphere and Global Environment Observation (LAGEO)Institute of Atmospheric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成立時間:1995年4月
歷史沿革,研究方向,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95年4月,中國科學院中層大氣和全球環境探測重點實驗室成立。
2008年入選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
2014年和2019年兩次通過中國科學院評估,成績良好。

研究方向

實驗室以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發並重,圍繞中層大氣與全球環境探測兩個主要方向開展研究。主要研究內容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層大氣過程及其天氣氣候效應:重點研究中層大氣動力、物理、化學過程及其天氣氣候效應等基礎性科學問題。研究中層大氣過程的各種尺度特徵,發現天氣、氣候預報的指示性因子;探索對流層與中高層大氣之間相互作用的物理機制,建立中層大氣環境預測理論和方法,為臨近空間的開發利用和國家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二、大氣輻射、大氣與環境遙感:基於大氣輻射原理,發展地表(及水體)-大氣耦合系統的輻射傳輸模式與先進算法;建立地基、空基和天基遙感大氣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發展大氣和環境遙感的先進感測器技術;開展遙感數據在天氣氣候模式中的資料同化研究,拓展定量遙感在大氣與環境研究中的套用。
三、大氣電學、雷電與雷暴電學:建立和完善雷電和大氣電學綜合觀測體系,揭示雷電的物理過程和雷害機理,認識雷電的天氣氣候效應;開展中高層大氣放電事件研究,揭示其物理機制和影響;探索雷暴系統中的電-動力-微物理過程耦合機制,發展雷電資料同化方法,為雷電災害和強對流天氣災害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四、大氣探測高技術:堅持地基、空基和天基探測技術相結合,發展大氣探測的新原理和新方法,研發大氣探測新裝置,創新實驗方法,重點發展中層大氣探測技術,建立以原理探索、設計創新和技術集成為基礎的綜合立體高技術研究體系。

現任領導

主任:卞建春
副主任:夏祥鰲 李金華 范學花 蔣如斌
學術秘書:蔡兆男 冉靚 吳雪第一黨支部書記:李金華
第二黨支部書記:范學花

歷任領導

第一、二、三任實驗室主任分別是呂達仁院士、陳洪濱研究員和郄秀書研究員,
第一、二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周秀驥院士,
第三任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呂達仁院士;
現任實驗室主任為卞建春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為呂達仁院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